大模型搶不了張雪峰的飯碗觀點
大模型搶不了張雪峰的飯碗
文: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又是一年高考季,不知各位牛馬的工作和當年報考的專業還有幾分關系?
回想當年的同學們,學了國際金融的胖子張三,現在的保險賣的風生水起;學土木的李老四,已經是某地區的銷售一把手,當然,這兩年快成光桿司令了。
最貼合專業的是學考古的王五,當時理想是親手挖出夏朝玉琮,如今在古玩一條街支了個小攤,人更瘦了,可那氣質頗有些仙風道骨,倒是逍遙自在。
開個小玩笑,不過相信有不少朋友看過搞定復雜代碼外賣小哥,國外名牌大學回歸基層(街道辦)的,前者可能是段子,后者就是赤裸裸的現實了。
藝術源于現實,多數人18歲畢業那天,似乎都沒有想好將來的人生路該如何走。
這個問題,張雪峰這幾年給了年輕人答案。今年,提供答案的又多了一位,他叫AI大模型。
但如此重要的人生時刻,AI真的能勝任嗎?
//志愿填報,大模型的練兵場
我們從技術條件和市場競爭兩個維度來看。
首先從AI大模型的底層技術看,需要龐雜的使用場景,堆徹大量的數據才能訓練出優質的產品。
志愿填報就是一個不錯的磨刀石,這里有海量的數據和高頻的應用場景。
有數據顯示,每年高考期間,超過95%的高三考生及家長都會使用百度查找相關信息及服務,總搜索及瀏覽量超過百億人次。
所以現在大廠們都去搶志愿填報這個應用場景,一是想要在垂直領域做出嘗試,而且理論上它的數據是相對垂直的,相對來說開發的難度其實并不高。根據去年市場調研數據,雖然使用體驗極差,但不少做教育的企業也能開發出志愿填報的產品。
二是可以積累技術,高考的志愿填報需要極其精準,用戶所產生的真實使用數據,對于提升大模型理解復雜任務、適配地域規則、識別用戶偏好等能力具有極大價值,能反哺模型訓練。
這也是一個大規模的可以復用的開發場景,不僅需要理解用戶的多場景需求,還需要調用大量結構化數據,是對Agent或大模型“實戰能力”的檢驗。
任何新興產品的開發都一樣,必須有實戰,干中學,有應用場景,才能不斷的迭代技術。
現在大模型一個比較大的短板就是會出現幻覺,雖然是垂直的數據,但是有時候還是會給出啼笑皆非的答案。
這里就引申出第二個市場的維度,鋪天蓋地的宣傳,垂類數據的投喂,這都需要資金。而且就線下市場的統計數據來看,近兩年雖然十分火爆,天眼查APP顯示,僅志愿填報這個詞條,就注冊有2000多家公司,但是總的市場規模也就10億左右。
那賠本賺吆喝的大廠圖個啥?很明顯,是流量,是增量的用戶。
目前可以說是通用大模型的元年,也是這個階段的年輕人第一次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能夠自由的進入互聯網世界,對互聯網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妥妥的增量用戶。
大模型的競爭者眾多,一般人也就留一兩個在手機上,一旦形成習慣,用順手了,和淘寶,京東,美團等APP一樣,可能就不會再更換了。
這和嬰配奶粉搶占嬰兒的第一口奶很像,養過孩子的都知道,給孩子換奶粉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他們雖然小,但是對口味的認知比較執拗,所以很多母嬰店都會針對新生兒做活動,以求能第一個讓孩子嘗到自家品牌的奶粉。
高考志愿填報就是通用大模型給當代年輕人的“第一口奶”,誰能搶到,誰能服務好,就能拿到年輕人手機APP的“房產證”。
但其中難度也不小,高考的志愿填報對絕大多數人是個重決策,考生一定會貨比三家,多問多看。
此外,志愿填報決策雖重,但沒有延續性,是短時間爆發的流量,想把用戶留下并不容易,所以到最后,還得看產品力。
免費的模式其實也是一個砸錢給用戶的行為,但轉化率確實還得看產品,比如當年在春晚砸了幾十億的百度APP,但從用戶事后的反饋來看,都是對APP的不滿意,比如度小滿等等,留存率據說只有2%。
另外,就算真的留存下來了,這批新加入的年輕用戶,將來如何變現也是個問題。
比如B站,年輕的客戶群體就決定了,這部分人的消費能力不高,且對產品要求比較苛刻。想要維持調性,就限制了商業化的發展速度,或者說,年輕用戶的轉化性價比不高。
綜合來看,無論是底層技術還是用戶的轉化,大廠還在探索階段,那在將來,技術成熟之后,線上的大模型真能取代線下的張雪峰們嗎?
//同一個賽道:兩條不同的商業邏輯
過去張雪峰的賣點是什么?能提供什么?結合大模型的情況,我們做一個對比。
一是專業性
能讓家長和孩子對未來的專業、就業情況能有個大概的了解,不只是蒙著眼靠分數報考。
具體來說,因為每個省份的情況都不一樣,市場上缺乏十分全面的報考、就業數據,而專業志愿規劃師會長期積累自建信息庫。
這些規劃師,每年都會去一線做專業的調研,從用人單位的偏好,到院校的專業人數情況都會照顧到,從而形成一個數據庫,這套調研數據甚至可以說是核心競爭力。
但是大廠的數據目前還是來自于公開的渠道,雖然廣泛,但是深度完全不夠用,形不成有效的結論。
在這個數據本身就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大模型還有個產生幻覺的短板。
舉個現實的例子,之前出現過AI推薦的學校在該省份并無招生計劃、推薦院校與用戶所選目標城市不符、給排名4000左右的考生推薦沖刺清華、北大等情況。
這是分比較高的學生,選擇范圍還比較小的情況。
如果分數在中游,則有直接推薦將近200個院校的現象,大有“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之意。
產生幻覺這個事,大模型誕生也不少年頭了,始終還沒解決辦法,在上半年紅杉的閉門會上,OpenAI的高管也坦言,想要完全消除幻覺并不容易,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時間還得靠不短的訓練來堆。
也就是說,短時間內,大模型因為技術原因還無法完全替代線下的咨詢師們。
二是情緒價值
志愿填報是重決策,有些人的一生可能因此就改變了,不花點錢,總覺得會少點什么。
舉個夸張點的例子,比如去看病,雖然你腿疼,醫生經過自己的經驗判斷之后,告訴你沒事,但是你還是想要花錢做個檢查,開點藥吃吃才會安心。
我們買二手車,二手車電商平臺給的檢查報告單再詳細,你也會花錢再去找第三方做一個檢測。再比如,我們買二手3C產品,為什么喜歡在轉轉,而不是閑魚?很簡單,轉轉是C2B2C模式,需要官方檢測,哪怕貴幾百,你買的踏實。
對于相當一部人用戶來講,高考志愿填報,本質上就跟你買二手車,二手3C產品一樣,這個錢花出去了,心理層面安穩。
市面上,動輒幾萬的高考志愿填報,之所以那么搶手,看重的就是這個心理,家長錢掏的越多,心理越踏實,越覺得不虧欠孩子。本質上,跟前幾年國產奶粉賣的貴,學習機動輒大幾千一個道理。
三是使用有門檻
AI是個智能數據庫,你得主動提問題才行,是被動的。但問題是問題怎么提才對?很多人都還不會正確的使用AI這個工具,別說得出正確答案。
不然你看市面上很多售賣使用AI工具的課程,為什么那么多人購買?核心是,大模型的應用,也是有門檻的,但現在再學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報考機構卻是主動提問你,主動回答你,再圈定幾個答案供你選擇,給你服務到家。
在一些家長的反饋中,機構僅僅是和家長溝通就需要6-8個小時,需要全面系統的了解你的家庭、孩子,諸如收入、孩子性格、未來期待等問題,這樣才能做到深入了解。
綜合來看,現階段的大模型報考,很像汽車行業的L4無人駕駛技術,技術上看似很接近完全的無人駕駛,但還有很大的短板無法彌補;情感上,這是個人命關天的大事,完全把車交給電腦,誰也不會放心。
但是反過來想,要是能提供情緒價值,加上多數人在報考時,其實還是自行做決策,AI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空間的。
上面我們說到,大廠一定程度上想要搶占年輕用戶的心智,但實際上,這是個使用者和決策者分離的場景,最終還是要搞定家長。
有兩個場景可以便于我們理解:
當年一句廣告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火爆全國的腦白金,最終吃的都是老人,但是真正購買的卻都是送禮的晚輩們,他們可能知道功效沒有宣傳的好,但是只要送出去這就是孝心,老人的情緒價值就給滿了。
志愿填報AI的使用者可能還是孩子們,但最終的決策者還是家長們。這時候營銷的方向最好還是以家長為中心。
但總的來說,這雖是場看似交叉的生意,實則大廠的AI和張雪峰做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大廠要的是流量蓄水池,張雪峰要實打實的賺到錢。
這樣看似相關實則不同的生意還有很多,比如泡泡瑪特和茅臺,都能給人情緒價值,但是泡泡瑪特爆火后,卻能影響到的是茅臺終端的價格,因為黃牛都去炒作泡泡瑪特的玩偶。
最終,商業競爭本質上還是要回到第一性原理,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觀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