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手機廠商紛紛回歸,如何贏得新機會?通信
國內的手機市場每年都在洗牌,有出局者,同樣也不乏新的入局者。而今年似乎是國際手機老品牌的回歸之年,如諾基亞、黑莓、夏普等老牌手機廠商分別在沉寂多年后攜新機歸來,并且都把目光投向了中…
國內的手機市場每年都在洗牌,有出局者,同樣也不乏新的入局者。而今年似乎是國際手機老品牌的回歸之年,如諾基亞、黑莓、夏普等老牌手機廠商分別在沉寂多年后攜新機歸來,并且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市場,在國內推出了諾基亞6/7、黑莓KeyOne、夏普AQUOS S2等產品。
這些老品牌們在功能機時代都曾有著輝煌的過去,不過也都在智能手機的浪潮中一度沉浮。如今卷土重來,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該如何贏得新機會?
首先,要有能力拼配置、拼設計、拼功能。
配置上,力爭做到主流旗艦水平。如今早已過了功能機的年代,在智能手機領域,以這些都曾換過東家的老牌手機廠商如今的體量來說,在回歸初期或許就不用過于追求高中低端全面布局。而如今的國內市場在中低端的競爭廝殺異常激烈,單論性價比,這些老品牌與榮耀、紅米、魅藍、360等手機品牌相比恐怕沒有優勢。后者還可能做到薄利多銷,但這些老品牌低端機的銷量卻難以得到保障。而且,如果頻繁推出入門機型來“試水”可能還會將用戶對于這些老品牌的情懷消磨殆盡,這或許并不是一個明智的戰略選擇。
反而是在高端機方面,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講,目前國內手機產品在配置上當屬高端的其實并不算多。在處理器方面,除去華為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芯片,國產手機搭載驍龍835處理器的品牌不到單手之數,用上8GB運存的同樣很少。因此老品牌們回歸國內市場,在產品配置上跟進主流旗艦標準,或許可以打開市場缺口。
更何況如今本就處于消費升級和部分內部元器件價格上漲的大趨勢下,低端機的市場份額日漸下滑,其利潤或許也差強人意。事實上,目前國內眾多手機廠商紛紛開始上探中高端市場,就看老品牌們回歸之后能否搶占這一先機了。
設計和功能上也要做到差異化體現,爭取有自身核心競爭優勢。實際上,這些品牌回歸或多或少都做到了差異化競爭。如夏普S2的異形全面屏、諾基亞8的蔡司認證雙攝、黑莓Motion的全觸屏以及防水功能。看起來前二者似乎是利用自身優勢,把某一個亮點放大,而后者更多的則像是一種妥協。雖然總體來說可能力度都還不夠,但有了創新的嘗試,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畢竟在智能手機同質化程度日漸加深的當下,市場終究需要差異化的產品。而妥協后的“回歸者”除了情懷外,也需要具有競爭力的特點。
其次,渠道和宣傳上也要加大力度。
雖然老品牌們迫于自身形勢,或許會受制于成本,但是在營銷上也不得不加大力度。渠道方面,當然是爭取能做到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畢竟多一種方式就多一條把手機賣出去的路。但比起需要花費大量人力、時間和資金去建設的線下渠道,選擇和電商平臺走線上渠道則相對簡單,效果也不錯。事實上,老品牌們回歸國內市場的新品似乎都將線上渠道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渠道,紛紛選擇與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甚至獨家首發。不過從銷量來看,可能還要加大力度。
而宣傳也同樣很關鍵,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充分且適度的宣傳能讓自身產品更快更廣的進入消費者視野,進而才有著轉化為銷量的可能。對于自身品牌認知度、影響力和口碑等也有著尤為關鍵的作用。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老品牌們的廣告宣傳似乎鮮有聽聞。
再次,產品定價策略或需做出調整。
整體來看,這些國際老品牌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例如在國內市場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說情懷,憑借這點它們的新機在國內能夠賣出更高的價格。而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其自身品牌在中國市場或許已經沒有太高的購買號召力,如果不能保障銷量,價格定的再高或許也無濟于事。簡單來說,就是老品牌們或許高估了其自身品牌溢價,即便它們可能對于“性價比”并不敏感,但高昂的價格恐怕“難以服眾”。
因此,老品牌們產品的定價策略或許需要做調整。如果能放下以往相對“高冷”的姿態,在價格層面跟隨大眾或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在產品層面,初期定位小眾,配置跟上旗艦,努力打造小而美理念對于如今的老品牌們來說或許是更為合適的。
來源:釘科技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