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能挺過下次金融危機嗎?這三個場景可以回答金融

華爾街見聞 2017-11-08 16:30
分享到:
導讀

市場對比特幣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兩個陣營,反方堅決認定所有虛擬貨幣都是“郁金香泡沫”,正方認為比特幣的價格漲幅“一眼望不到頭”。

比特幣083.jpg

市場對比特幣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兩個陣營,反方堅決認定所有虛擬貨幣都是“郁金香泡沫”,正方認為比特幣的價格漲幅“一眼望不到頭”。

究竟誰對誰錯如何分辨呢?博客oftwominds.com的專欄作家Charles Hugh Smith認為,在經濟和市場一片大好的時候無法判斷,要判斷比特幣的真正價值,還要到金融危機中走一遭。

華爾街見聞多次提到,比特幣之所以具有價格高波動性,皆因存在流動性隱憂。如果比特幣也遭遇了2008年同等規模的金融危機,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博文作者比對了2008年金融危機正盛和后期的黃金價格表現,在2008年3-10月單位金價從1100美元跌至830美元,跌幅深達25%,但在2009年2月又漲回1100美元區間。

可能的解釋是,黃金在金融危機正盛時期遭遇大幅拋壓,投資者出售黃金換取現金來滿足保證金賬戶的補款需求。而黃金作為理想的儲值工具有吸引力,“接盤俠”層出不窮、隨后抬高價格。

文章擔心比特幣面對金融市場崩盤時,無法像黃金一樣應對自如,并假設了如下三個場景,比特幣的關注者也不妨用來自檢。

場景一:可否直接用比特幣來償還保證金追繳?大規模操作能否影響市場流動性?是否有保證金貸款及等價物是以比特幣計價?

場景二:實際日常生活需求能否普遍用比特幣直接支付,例如食品、燃料、藥品、衣服、電費、稅單、房租和抵押貸款等?在當地直接使用比特幣支付的便捷程度,是否還需要轉換成法幣?

場景三:維護比特幣的最低實物基建需求可否用比特幣來滿足?例如比特幣可否用來支付房租、電費、購買最低限度必需的服務器,用來維護券商和交易平臺等?

此外,在遭遇流動性沖擊的問題上,比特幣是否像現代銀行系統一樣有最終貸款人制度,存在一個終端的統一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和救助?

文章指出,如果上述場景都無法得到滿足,外加比特幣天然有2100萬枚的供應上限,那么面對流動性緊縮的沖擊時將無能為力,未來任何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都會令比特幣崩盤。

流動性匱乏容易引發自我強化的反饋回路(feedback loop),即缺乏流動性引發了市場恐慌,導致某類資產拋售加劇;拋售又強化了流動性匱乏,進而強化了恐慌拋售的幅度。

當面臨金融危機時,比特幣的流動性問題主要有兩個:賣家能否成功找到買家,以及比特幣與法幣之間的相互可兌換性(特別是與美元、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全球儲備貨幣)。

比特幣的所有權關系也較為復雜,一個人可以擁有多個交易平臺賬戶和錢包,一個比特幣地址的所有權又不止一個人,而且不知道有多少比特幣秘鑰伴隨儲存硬盤崩潰而丟失,即“僵尸比特幣”數量未知(注:超過18個月沒有發生過交易記錄的公共秘鑰地址)。

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準確地預估發生金融危機時比特幣的供求狀況。不過文章認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比特幣所有權的特征,如果比特幣所有權真的過于集中,流動性問題可由少數的頂層擁有者解決。要么他們是拋盤時的買家,要么他們不用出清比特幣來償還保證金賬戶的追繳,這樣將有助于緩解比特幣遭遇大量賣壓造成的流動性恐慌。

那么設置比特幣期貨合約是否有助于緩解流動性沖擊呢?華爾街見聞曾提到,答案是否定的。有華爾街分析師反而對這類期貨憂心忡忡,比特幣難以定價、衍生品容易打包進不知所謂的概念,都可能帶來巨大風險。

其實市場真正擔心的并不是比特幣能否挨過金融危機,而是下一個金融危機最好別是由比特幣來引發。

【來源:華爾街見聞

比特幣 流動性 金融 危機 市場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