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轉型:中國企業轉型3.0的主旋律區塊鏈

段章 2018-08-28 13:01
分享到:
導讀

中國企業的第三次轉型將圍繞區塊鏈展開,我們可以把“轉型3.0”稱為“區塊鏈轉型”。區塊鏈不僅屬于創業者,傳統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區塊鏈化實現又一次轉型。

傳統企業變革的新風: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成功轉型

一、轉型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

企業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源自企業自身力爭上游、不斷破繭而出的努力;外因則導致企業為適應技術、市場、社會等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做出重大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講,“變”是絕對的、永恒的,而“不變”是相對的、階段性的。只有“變”才能圖存,才能發展;而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必將導致企業發展停滯,甚至陷入經營困境而不能自拔。

轉型,就是企業為迎接環境變化所做出的重大調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大致進行了兩次轉型。

第一次轉型,從上個90年代年初到本世紀前十年,轉型的主題是工業化。當時,一大批商貿企業和作坊式企業開始涉足大工業,通過對西方企業的學習和自身不斷試驗,掌握了成熟高效的經營管理方法,終于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企業的商業模式,建立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完備而高效的制造業的價值網絡。雖然我們在某些原創性和前沿性技術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突破,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國工業體系已臻完備,從總體上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因此,可以說工業化轉型的已經基本完成。我們把大多數中國企業這次成功轉型成為“轉型1.0”。

第二次轉型,從2013年到現在,轉型的主題是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ヂ摼W轉型實際上是我國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我們抓住世界新技術革命契機的一次“彎道超車”。如果把工業化轉型的主要策略比作“追趕”的話,我國企業的互聯網轉型的主要策略則是“擴散”。中國的互聯網起步與西方大體相當,涌現出以BAT為代表的一批全球互聯網“頭部”公司,互聯網領域產生的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模式迅速向傳統企業轉移和擴散,到今天形成無“電”不商、無“網”不企的全覆蓋、全領域良好格局。近年來我們出國時都有切身體會,中國互聯網的水平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具體應用都領先西方國家太多,雖然到底排名全球第一還是第二,可能存在爭議,但中國作為全球互聯網大國的地位應該是確定無疑的。

互聯網轉型與工業轉型存在十年左右的并行時間,這并不奇怪。一方面,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伊始,中國作為一個經濟上的后進國家,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戰場當然是工業化,企業界的主要任務是向西方先進企業學習,學習搞經營辦企業,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學習工廠管理。另一方面,從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就像高手過招一樣,“舊力未盡而新力已生”,好企業總是“端在碗里,盯著鍋里”。“用好互聯網這一商業利器,擁抱互聯網”越來越成為業界共識。在互聯網技術形成對產品和商業模式顛覆的同時,還伴隨著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也需要借助互聯網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我們把中國企業這次轉型成為“轉型2.0”。

籠統地估計,這一轉型過程已經進行了三分之二,大多數企業已經完成了互聯網化。可能有人可能提出疑問——很多企業并沒有變成互聯網企業啊?這里涉及互聯網化的定義問題。我們認為,互聯網化并不僅僅意味傳統企業變身為互聯網企業,還應該包括它找到了互聯網的“出入口”,即利用互聯網開展自己的經營管理活動。如果我們把平臺級互聯網企業比作“插座”,那么大量的企業其實成為了“插頭”,可以在平臺上自如地開展銷售、采購和業務合作。

既然第二次轉型已經進入了下半場,那么,第三次轉型發生了嗎?“轉型3.0”將圍繞什么主題開展呢?

傳統企業變革的新風: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成功轉型

二、深刻認識區塊鏈的意義和作用

2009年,日裔美國人中本聰發表了區區9頁的白皮書,其中首次提到比特幣,稱其為“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幾個月后,中本聰發布了比特幣的第一個軟件,開啟了區塊鏈時代。

2013年年末,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發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書,提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并于2014年開始項目眾籌。作為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以太坊支持了眾多的區塊鏈項目可靠、便捷地搭建應用。

隨著2017年比特幣、以太坊價格的飛漲,一大批代幣項目紛紛通過數字交易所完成募資,區塊鏈開始由狹窄的專業圈子進入大眾視野。技術專家、經濟學者和投資者開始研究和審視這種集密碼學、經濟學、社會學、信息學于一身的復合學科,開始探索區塊鏈對商業模式、組織形態和治理方式的創新。

區塊鏈究竟是一種普通的信息技術,還是像互聯網一樣具有移山倒海的強力?究竟是一種改進增強型的工具,還是對企業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具有顛覆性的新一代基礎設施?究竟是一種單純的技術,還是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產關系?這些問題困擾著社會大眾,讓人莫衷一是。

筆者認為,區塊鏈不但是一種基礎設施級的技術,更是對企業管理模式、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一次根本性的變革,其核心要義在于“區塊鏈共同體”這種新型組織的崛起。

所謂區塊鏈共同體是在機器信任和成員共識的基礎上,通過成員的廣泛協作,共同創造并分享價值的自組織。

區塊鏈共同體的突出優勢具體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區塊鏈共同體實現了集中管理模式向分布管理模式的變革。以公司制為代表,長期以來,企業管理的主流是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管理的顯著特點是產品標準化、運營流程化、決策威權化。通過不斷強化標準、流程和威權,強調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集中統一,實現擴大規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集中管理模式在取得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的同時,其弊端也表露無遺。一方面,標準化的產品與個性化的需求存在天然矛盾,緊耦合的流程導致企業對市場和技術變化反應遲鈍,越來越難以適應經營環境的劇烈變化。另一方面,決策威權化和中央控制束縛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企業慣于因循復制,拙于創新變革。一些企業發現了這些問題,不斷提出“事業合伙人體制”、阿米巴經營,試圖在原有集中式管理框架下有所改善,但難有根本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分散個體達成一致的效率太低而成本過高。

區塊鏈通過機器信任和共識機制,解決了分散個體的一致性問題。形象地說,實現了小事靠行為挖礦激勵,大事靠共識挖礦和節點投票,徹底解決了自主經營和民主決策的矛盾,形成了真正意義的分布式管理。

——區塊鏈共同體實現了競爭主導型商業模式向合作主導型商業模式的變革。首先,區塊鏈共同體反映了業務層面的合作。共同體將供方和需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產銷一體化社區。這就使企業和客戶之間原本對立的產銷關系轉化為合作關系,用戶參與生產和設計,供方直接面對需求,好象自然經濟時代村落內部互通有無和傳統家庭中的男耕女織。圍繞產品與服務的供應,共同體成員在共識與信任的基礎上開展眾包,較之一般企業或個體間協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共同體的運營和發展依靠成員共同促進和維護,成員因此得到持續而充分的激勵。

其次,區塊鏈共同體反映了價值層面的合作。區塊鏈共同體的資本來自眾籌,權益為成員共有。通證映射了區塊鏈共同體價值,成員由此分享社區整體價值的增加。成員個體創造收入完全歸其所有,區塊鏈共同體是非營利的,也就沒有盤剝成員個體創造收入的機制。

——區塊鏈共同體實現了封閉式組織形態向開放式組織形態的變革。傳統企業是一個有邊界的組織,資本、資產和人員內外有別,外部資源進入組織內部比較困難,內部資源離開組織也同樣困難。這種進出組織的難度使得企業總體上是封閉的,不利于組織融入生態之中,也不利于組織的增長。以公司為例,公司制度雖然通過股權、法人財產權、法人治理結構和勞動雇傭關系等一系列協議安排,維護了各主體之間的穩定,但其代價是失去了組織的靈活性和成員的自由。

區塊鏈共同體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組織。以比特幣為例,認同比特幣共識,持有比特幣就進入了比特幣的共同體。參與挖礦、參與記賬就為共同體的運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就會得到相應的激勵。反之,如果某一區塊鏈共同體共識渙散,成員不斷流失或者疏于貢獻,組織就不斷收縮,通證應用越來越萎縮,也就成了徹頭徹尾的“空氣幣”。

應該看到,正是區塊鏈技術為區塊鏈共同體創造了新的商業信任。人類的經濟活動離不開分工協作,而分工協作的基礎是商業信任。在原始的分工協作中,商業信任反映為一種親朋、熟人之間的“自然信任”。這種“自然信任”受限于人際間的彼此了解和交往,分工協作的規模、距離、深度都十分有限。因而,產生了以公司制為代表的“制度信任”,通過建立一個以放棄資產、勞動自由為代價的制度框架,實現了陌生人的分工協作。而區塊鏈集成與整合了分布式記賬、非對稱加密、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一系列技術,在充分尊重成員自由的前提下,實現了陌生人之間的信任。這種信任,歸根結底是機器信任或者技術信任。從此,分工協作的規模、深度、廣度都將產生質的飛躍,充分尊重人的自由,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組織成為可能。

當然,區塊鏈共同體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如何能夠取得更為廣泛的共識,成員能夠更好地運營和維護共同體的基礎設施,個體如何能夠更好地享受共同體的使用價值,有賴于區塊鏈共同體創建者的周密設計和不斷迭代,有賴于成員的共同努力和積極參與。

傳統企業變革的新風: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成功轉型

三、區塊鏈共同體的本質與溯源

正如區塊鏈技術是密碼學、P2P等一系列互聯網技術的整合與疊加,區塊鏈共同體也不是一種憑空產生的企業組織,我們可以在一些現有的社會經濟組織或者歷史上曾經存在的社會經濟組織中發現端倪。

——合作經濟。合作經濟是勞動者自愿入股聯合,實行民主管理,獲得服務和利益的一種成員個人所有與成員共同所有相結合的經濟形式,其基本特點是自愿、民主、互利。合作社則是這種合作經濟關系的一種典型組織形式。

——社會自治組織。所謂社會自治組織,是指一定范圍內的自治體全體成員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依法對自治體公共事務實行自我管理的不具有強制性的組織形態。

社會自治組織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政治意義上的社會自治組織。如我國的村民委員會、街道居委會及其他政治性社團;另一類是經濟意義上的社會自治組織。如各種經濟性協會、中介性組織等。還有一類不屬于上述兩類的社會自治組織,他們是在自愿、有共同理想或愿望、而且沒有政治意向與經濟追求的基礎上建立的組織,比如志愿團體、慈善組織、社區組織、民間互助組織等。

——開源軟件社區。Richard M. Stallman在1984年創立了以生產免費軟件為目的的組織--FreeSoftware Foundation(自由軟件基金會,簡稱FSF)。他認為:各個軟件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公開源代碼會阻礙人類文明的發展,一個真正好的軟件是為了替人解決問題,應該散發給需要的人。他開發了一個叫做GNU的計劃,第一套軟件就是GNUEmacs(UNIX平臺下強大的編輯器)。任何人都能免費拿到這個軟件和它的源代碼,于是許多人自發的修改這套軟件,為它增加功能。

最知名的開源軟件當屬Linux。簡單地說,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主要用于基于Intelx86系列CPU的計算機上。這個系統是由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的程序員設計和實現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軟件的版權制約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產品。Linux之所以受到廣大計算機愛好者的喜愛,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它屬于自由軟件,用戶不用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以獲得源代碼,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必要的修改。另一個原因是,它具有Unix的全部功能,任何使用Unix操作系統或想要學習Unix操作系統的人都可以從Linux中獲益。

——互聯網平臺。以臉書、谷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也可以視為區塊鏈共同體的一個來源。其實在這些互聯網巨頭在主業務功能和社群方面,已經具備了區塊鏈共同體的雛形。比如作為騰訊社群的核心應用——微信也是非盈利的。我們知道,騰訊最有價值的應用是微信,而微信的價值無法直接反映為收入和利潤,因此,作為一個公司制的經濟組織,騰訊就必須找到其他能夠形成收入和利潤的項目——騰訊選擇通過游戲等其他收費項目來實現自身盈利。

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經濟組織其實可以視為共同體的雛形,為什么這種組織方式后來衰落了呢?比如,生活在一個村子或部落中人們,他們之間的經濟活動就是以合作為主的。其中的分工合作依賴“生于斯、長于斯”的自然信任,充分反映了自由精神和平等意識。這種自然合作組織之所以為公司取代,主要原因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難以解決陌生人的信任問題,因而合作組織的規模受限,無法抵御公司規模經濟帶來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沖擊。

但當以區塊鏈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機器信任解決了陌生人信任難題,信息溝通可以無遠弗屆,人們可以在保持合作自由與靈活性的同時,進行大規模協作。有賴于強大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共識機制的相關技術,這種大規模陌生人協作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的雙重優勢。

第二代區塊鏈技術的代表以太坊就是這樣一個極好的例子。以太坊由程序員Vitalik Buterin創辦,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它上面提供各種模塊讓用戶來搭建應用,如果將搭建應用比作造房子,那么以太坊就提供了墻面、屋頂、地板等模塊,用戶只需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搭起來,因此在以太坊上建立應用的成本和速度都大大改善。圍繞以太坊這個開源軟件的共同體,人們可以利用以太坊自由開發通證應用。

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我們完全可以在回歸“自由精神和平等意識”初心的同時,實現組織創新。

傳統企業變革的新風: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成功轉型

四、傳統企業實現區塊鏈轉型大有可為

筆者認為:中國企業的第三次轉型將圍繞區塊鏈展開,我們可以把“轉型3.0”稱為“區塊鏈轉型”。區塊鏈不僅屬于創業者,傳統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區塊鏈化實現又一次轉型。

那么,區塊鏈轉型會大行其道嗎?我們現在具備區塊鏈轉型的條件嗎?區塊鏈轉型對當下的中國企業有什么現實意義嗎?

——區塊鏈轉型有助于傳統企業實現彎道超車。我們知道,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許多企業利用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替,抓住時機,實現跨越。區塊鏈可以視為互聯網又一次斷代式升級,必將催生出一批新的勝出者。如果說“所有PC互聯網都可以用移動互聯網重做一遍”的話,那么,“所有移動互聯網都可以用區塊鏈重做一遍”。對于錯失互聯網轉型的企業來說,區塊鏈轉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區塊鏈轉型有助于傳統企業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區塊鏈商業模式的創新體現在收入免費、挖礦獲客和運營眾包等方面,是近些年互聯網思維的集大成者。它集社群、平臺于一身,以區塊鏈為信任工具,以通證為激勵手段,對于傳統企業由生產走向服務,由垂直走向平臺,由單向傳播走向社群互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區塊鏈轉型有助于傳統企業實現多重價值變現。一般來說,企業具有贏利的經濟屬性和非贏利的公益屬性。贏利性往往體現在公司的股權價值,而公益屬性的價值則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正如前文提到了開源軟件Linux,開發者為信息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其經濟價值卻不能得到體現。區塊鏈轉型中,通證可以影射社區價值,創辦者或投資者持有通證也就相應實現了價值。

近一時期以來,一批倡導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幣改”、“鏈改”和“票改”,從概念層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了傳統企業擁抱區塊鏈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些概念提出,有利于全社會更加關注區塊鏈的重大意義,有利于厘清區塊鏈的特定功能,但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上述概念往往從一個側面出發,突出了區塊鏈某一方面的功能,難免以偏概全,頗有盲人摸象之感。尚不能全面、完整反映區塊鏈對于傳統企業的關鍵作用和區塊鏈共同體聚合“(社)群”、“(平)臺”、“鏈”、“幣”的綜合功能。

——改革不是目的,傳統企業應用區塊鏈的根本目的在于轉型升級。筆者一直從事企業轉型的研究與實踐,深知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實現對其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才能追趕時代步伐,實現新的跨越。

為此,筆者提出“區塊鏈轉型”這一概念,希望吸收“幣改”、“鏈改”和“票改”之所長,更加貼近企業轉型升級的實際。

去年以來,筆者參與發起區塊鏈工場,在原有創業投資孵化的基礎上,開展了區塊鏈創業項目孵化的實踐。區塊鏈工場作為國內早期區塊鏈孵化的機構,已經孵化了30多個創業項目。目前,一批傳統企業紛紛上門,表達了希望搭上區塊鏈快車的意愿。于是,區塊鏈工場在項目孵化實踐中,也開始了傳統企業區塊鏈轉型的探索。我們為傳統企業規劃了“嵌套”、“分拆”、“轉創”三大路徑,綜合設計了“群”、“臺”、“鏈”、“幣”的工具和組合拳,打通了企業內部激勵和外部獲客的積分通道,改進了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用工具,較好地實現了企業區塊鏈轉型過程中的平穩過渡和彎道超車。

企業 區塊 組織 互聯網 共同體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