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最大交易量超55345次,AI或成撬動金融市場的新支點金融

那么智能技術的問世對于金融來講,能帶來哪些便利之處,對于整個理財行業又有哪些改變呢?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的理財觀念越來越強。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也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金融行業一貫被譽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最佳場景。那么智能技術的問世對于金融來講,能帶來哪些便利之處,對于整個理財行業又有哪些改變呢?
打破傳統理財缺陷:“去中介化”打造專屬“理財機器人”
目前,人工智能在理財領域目前有兩大方向,第一大方向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進行用戶識別,分析用戶屬性,進行產品匹配。第二個方向是做產品端優化,進行智能資產配置,發現更好的投資策略。而在剛剛過去的“金融科技——智能化的新驅動力”高峰論壇上,懶財網創始人兼CEO陶偉杰和諸多行業內的專家對此也進行了明確的解釋和說明。
智能理財之所以備受追捧,根本原因還是它克服了傳統理財顧問的缺陷,有效解決用戶的理財痛點. 具體表現在管理費,透明度和個性化定制這三個方面。
先說管理費,因為理財顧問門檻高、成本高的行業痛點,其只能為極少數的高凈值人群服務,其他人理財很多都是靠小道消息,一會這折騰,一會那折騰,市場不踏實,用戶本人也很不踏實。
智能理財通過人工智能減少人工成本,降低投資顧問門檻,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投資顧問的服務。智能理財通過人工智能,節省了昂貴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了投資理財的服務費用。同時也克服情緒化交易,能消除人性貪婪的弱點,使理財風險降到最低。
正如懶財網CEO陶偉杰所說:“所有的核心進步就是成本降低和效益提高,智能理財的一個重要的優勢是成本低,以懶財網為例利用先進算法和大數據處理技術,理財機器人具備同時為上百萬人服務的能力,在一定的用戶規模基礎上,每個用戶的邊際成本極低。”
其次是理財透明化,智能理財產品提高信息透明度,大大降低用戶理財風險。高度的自動化流程使得透明度和流動性大大提高,讓普通投資者獲得更可靠的理財產品信息,具有高透明度和高流動性兩大特點。
最后是個性化定制,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投資者的投資風格和風險偏好,以匹配符合投資者需求的最優資產,使投資人獲取高收益,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
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持續跟蹤用戶行為變化和市場變化,并在偏離目標配置時進行再平衡,時刻保持動態變化的個性化資產配置服務。
由此可見,智能理財的原理就是基于用戶個性化的理財需求,通過算法和產品來完成以往人工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去中介化”方便用戶理財,為每個人打造出專屬的“理財機器人”,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合理的構建模型和算法,結合個人投資者的具體主觀風險偏好, 和客觀風險承受能力, 以及理財目標,通過后臺算法給用戶進行資產配置優化。
以智能理財平臺代表懶財網為例,在“資產資金一一對應”和“流動下公平收益”的原則下,這一過程需要完成天文級的運算數據。據了解,懶財網的交易引擎一分鐘最大交易次數超55345次,每份資產的流轉次數4000多次,每筆資金交易次數26次,每位用戶平均配置超過30項資產。因此,懶財寶經歷了數百次模型迭代,將運算時間壓縮至5分鐘以內,并采用利息沉淀算法讓類活期理財體驗長期持續。
釋放中小資金生產力:助力普惠金融落地
眾所周知,互金的本質是借助科技推動金融創新,提升資源合理有效分配,普惠金融作為一種覆蓋面更廣、可獲得性更強、長尾特征更為突出的金融服務方式,相較于傳統金融需要更加批量化的傳播與流程處理方式以降低成本,獲得經濟效益的可持續,從而更好地達到“普惠”的目的。
盡管從本質上來講,互金有著普惠的屬性,但是卻屢屢受限。互金上半場,風控、安全性是用戶理財考慮的核心,畢竟問題平臺太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互金發揮普惠的屬性。
智能理財的方式使得整個財富管理服務的下沉,有助于解放中小資金的生產力,讓用戶更方便的進行理財,正如懶財網創始人陶偉杰所說,智能科技對財富管理行業有重大的意義,可以將傳統高凈值人群投資服務推向普通大眾,智能理財充當了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將用戶的小微資金精確的匹配到實體經濟當中。
對于以前沒有獲得財富管理的中小投資者,智能理財的方式可以讓資金實現更有效的盤活,能夠進入到直接融資的環節里去。智能理財,最大的改變就是降低理財門檻,盤活融資資金,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進步。
到了互金行業的下半場,隨著流量紅利和場景紅利的消失,行業的高速增長逐步成為過去。在筆者看來,所謂的下半場只不過是舊的驅動因素衰竭的自然結果,只要找到新的驅動因素,行業依舊可以迎來快速增長的“又一春”,讓更多的人享受金融的魅力。在目前來看,就像懶財網一樣,引入智能技術并做好風控,讓投資人簡單快捷的操作,才是互金行業下半場可持續發展的新的驅動因素。可以說智能理財是踐行普惠金融的有效路徑,在未來勢必將釋放更大的能量。
市場待培養,行業魚龍混則:智能理財爆發任重道遠
在AI替代人工的大趨勢下,智能理財的前景注定是光明的。然而一個新事物的發展,道路注定是坎坷的曲折的。
智能理財的大勢所趨雖然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然而在資金端口,堅持資產配置長期投資者,或者使用智能理財的群體并未成長起來。
智能理財的優勢便是針對用戶的個性化投資需求,投資于波動市場、根據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個性化的定制“流動性-風險-收益”投資方案的一種智能化服務。因此,智能理財的目標客戶群主要是:認可智能資產配置理念并希望將寶貴時間用于更有趣有意義的事物上的這樣一群人。顯然,智能理財的代表性平臺懶財網要做的是就是把普通大眾從這樣的現狀中解放出來,把費心理財的事情交給系統和計算機去做,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質量。
重要的是,目前智能理財行業剛剛興起,不少“掛羊皮賣狗肉”的玩家出現,整個智能理財市場魚龍混雜,而這對于整個行業的風氣以及用戶對智能理財的印象大大折扣,這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智能理財無疑是一種傷害。
根據懶財網的調查發現,市面上宣稱智能理財的平臺中超過90%是打著智能幌子的偽智能理財平臺。對用戶和行業來說,區分真偽智能理財都非常重要,不僅關系到行業的聲譽,同時這更也關系到用戶理財資金的安全問題。
為此,在2018《財經》年會“金融科技——智能化的新驅動力”高峰論壇上,懶財網創始人兼CEO陶偉杰提出了三種判斷方法,一是看是不是符合智能理財的特點,以技術為驅動力做到了千人千面。二是看除了靜態的千人千面,還要看能不能做到動態調整。三是看是不是政策合規,智能理財沒有資金池,沒有違規業務。
然而,整個智能理財憑行業的問題不是憑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克服的,它需要多個層面共同發力。不僅需要用戶端具有辨別真假智能理財的能力,更需要行業的正規玩家普及智能理財知識和理念,推動“良幣驅逐劣幣”,還需要來自有關部門加強對行業的監管。而其中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建立并完善數據報備機制。
正如懶財網創始人陶偉杰所說的那樣:監管應該對金融創新設置底線,提前防范風險,其中一個總要的方法就是設置數據報備機制。而這一點陶偉杰的想法和監管部門目前的方向不謀而合。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聯合起草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布。上面規定金融機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采用機器人投資顧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應當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取得相應的投資顧問資質,充分披露信息,報備智能理財模型的主要參數以及資產配置的主要邏輯。
可以說,只有從監管部門、到行業正規玩家、再到用戶的三方齊動,才能對那些劣質平臺做出強有力的打擊,真正推動整個智能理財行業的發展,保證用戶的財產安全。
可以說,一盤關于智能理財的大棋才剛剛開始,目前我們看到的才只是冰山一角,在智能技術的推動下,雖說目前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只要方向是對的,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精彩,等著我們去欣賞。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