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阿里兩強焦慮,雙十一從來不是單天的比拼金融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 2017-11-14 21:10
分享到:
導讀

在今年的618京東的促銷主場上,天貓沒有公布銷售數據,在雙十一阿里主場上,京東今年卻首次公布了銷售數據,進攻姿態更為明顯,明年兩個電商平臺誰勝誰負,值得期待。

每一年的雙十一,電商平臺們總是會為了用戶的注意力,以及切實的成交行為打得不可開交。電商行業互相之間纏斗最兇的第一第二,貓狗大戰今年也沒有意外的延續下來。除了雙十一之前的攻防戰,雙十一之后在盤點成績的時候,貓狗之爭也再次升級。

這次的紛爭是因為銷售數據口徑。京東方面率先公布了千億銷售數據:從 11月1日零點到 11月11日7 點,京東下單金額累積達 1000 億,總耗 10 天 8 小時;天貓在達成千億銷售量的數據公布上,慢了一步,在9點04分才達到千億銷售量,比京東晚了兩個小時。雖然兩個小時不算長,不過自認為有主場優勢的阿里雙十一,卻被京東拔得頭籌,顯然會有想法。于是負責阿里公關業務的王帥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只要京東自己愿意,可以把一年的下單金額都算成雙十一跨年大活動的下單總額,能讓自己開心不是一件壞事,這樣天貓一天的交易量肯定超不過京東一年的了”。

言下之意就是京東在數據統計口徑上有問題,把1號到11號10多天的銷售量統計成雙十一業績。引得京東CMO徐雷在朋友圈回應:“搞不明白,為啥你家可以提前預售20多天然后算一天銷售額,我家不能正常開門做買賣只算11天的銷售額了,這不是數學問題,這是邏輯學問題,你有本事讓商家20多天開門不做買賣,我只有本事11天好好做買賣。”隔空開打公關戰,引得業內人人側目。

追究GMV統計維度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其實,在筆者看來,從商業的角度揪住GMV的統計維度,一定要比拼雙十一當天的數據,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競爭從來都不是單一維度的。雙十一的競爭,比拼的本來就是平臺在一個期間內的營銷、運營能力。不管是天貓還是京東,每年的雙十一無一不是早早就提前幾個月籌備,提前十天半個月就開始全方位的預熱。成交量展示的,本身就是各平臺在雙十一活動期間的付出和綜合實力。

所以,從這個維度來講,不管是阿里,還是京東,承接的用戶需求,都并不是只在雙十一當天突然產生的。而是經過雙十一營銷活動的推動產生的轉化。只不過,京東采取的是細水長流的營銷策略,從1日到12日,進行連續促銷,在將近半個月的促銷期中,消費者可以在期間從容的進行消費,擁有更舒適的購物體驗。而阿里則通過預熱中的定金膨脹,雙十一當天可用的抵用券、折扣等手法,將消費需求集中在雙十一當天集中釋放。

在這個邏輯來說,京東的CMO說的其實并沒有錯。預售活動和折扣活動本身,都是促銷手段,只不過京東的折扣活動的立等可得的服務,而預售活動則是認為的將需求延期押后到了固定的時間。一定要從交易產生的時間,來進行平臺之間整體活動的綜合比拼,本質上是本末倒置的行為了。

用戶關心的問題是,你是否能夠真的給我帶來優惠,以及你的平臺能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或者是否能夠更好的滿足我的需求。除了這些之外,平臺是否是當天的成交量第一,賣出去多少貨,有多少流水,對于用戶來說,都沒有意義。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只有真正能給用戶提供好產品、好服務、貼心體驗的促銷,才能夠真正培養用戶的忠誠度,產生更高的復購率。

來看兩個平臺在雙十一期間的用戶反饋就知道了。對于天貓今年雙十一的紅包優惠規則的吐槽實在不少。不少用戶甚至表示“沒有點奧數功底就不要來湊熱鬧了”。

京東阿里兩強焦慮,雙十一從來不是單天的比拼

京東阿里兩強焦慮,雙十一從來不是單天的比拼

比較起復雜的紅包使用規則,天貓提前20多天開始預售,在最后一天讓用戶集中下單,造成快遞爆倉,用戶遲遲收不到件的問題,也嚴重的影響到了消費者的購買體驗。在日常購買中,最多兩三天就能到貨的快遞,在雙十一期間,基本要延遲2-3天,或者干脆有的商家要在下單十天內發貨,用戶體驗并不好。

相比較而言,京東的優惠政策比較簡單,領券滿減就可以,而且京東是從1日到12日,進行連續促銷,優惠并不只是雙十一當天可享,將近半個月的大促,可以讓消費者有更舒適的購物體驗,隨著下單量的均衡,物流不會集中爆倉,加上京東自身高效的物流配送團隊,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配送,在物流體驗上的優勢,也能夠在用戶心中留下好感,拉開與競品之間的距離。

數據公關戰的背后,是阿里的焦慮

所以,對于用戶來說,重要的是自身的購物體驗,別人在平臺花了多少錢,并不重要。至于這次引發兩個平臺爭端的交易數據公布,它主要的受眾是行業內人士,是品牌方。除了要對用戶交代,提供好的服務,好的產品以吸引他們之外,上市的電商公司們還需要對商戶、品牌們交代,對投資人股東們交代。

平臺們對外做適當業績的傳播,的確能夠對自身后續的業務發展有幫助。從品牌的角度來說,在哪個平臺出貨多,流量多,可以成為以后運營決策的基礎,也決定了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在哪個平臺資源投放多少,政策傾斜程度。對于投資人和股東來說,業績表現優秀,說明平臺發展前景好,市場信心增加了。股價也能漲一漲。

而之所以阿里會對京東率先公布成交量超過千億如此敏感,要挑數據統計時間上的邏輯問題,背后很大可能是阿里對于京東的快速崛起的忌憚,雙方作為競品,一方強勢,一方就會弱勢,在今年的雙十一期間,京東的成交表現估計超過了阿里的意料,能夠在阿里之前成交額超過千億,也在一定程度上讓阿里產生了緊張感。

遙想幾年前的雙十一,京東和阿里之前的競爭態勢完全沒有現在這么焦灼,面對發起進攻的京東,阿里的態度在這幾年轉變非常大,從原本的漫不經心,到現在的針鋒相對,一觸即發,也說明了京東的發展之快,除了服飾品類外,其他品類像是3C、家電等主要品類,天貓都已被京東超過或逐漸持平,京東已經能夠構成對阿里正面威脅。本次雙十一天貓成交1682億元,京東成交1271億元,差距進一步縮小。

所以,在面對京東今年的攻勢,阿里在商家方面,從剛開始預熱雙十一期間,就被媒體披露有逼迫商家二選一的情況發生。到雙十一后期,公關負責人才會在公開場合質疑京東雙十一數據統計邏輯問題,都是源于競爭格局膠著下的焦慮。在今年的618京東的促銷主場上,天貓沒有公布銷售數據,在雙十一阿里主場上,京東今年卻首次公布了銷售數據,進攻姿態更為明顯,明年兩個電商平臺誰勝誰負,值得期待。

來源|互聯網分析師于斌

京東 雙十一 平臺 阿里 用戶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