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沖刺IPO,但“代工”的帽子卻不好摘除金融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產品代工廠,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士康股份)正在全力沖刺A股IPO,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產品代工廠,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士康股份)正在全力沖刺A股IPO,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2月1日,富士康股份有限公司報送IPO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月9日證監會發布富士康股份的IPO預披露材料顯示,其擬申請在上交所上市,保薦結構確定為中金公司。2月22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富士康股份招股書在2月22日已進入“預披露更新”狀態,這距離其預披露不過兩周時間。
這就意味著,超級巨無霸富士康股份的上市計劃正在加速,今天深8君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富士康股份“光速IPO”,或最快于3月份上市
本次擬在上交所上市的富士康股份,并非富士康集團的全部業務。根據招股說明書所述,上市主體富士康股份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制造與銷售業務,主要產品涵蓋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從業務來看,都屬于富士康旗下最熱門、最有前景的生意。
另外,富士康股份注冊資本達到177.26億元,擁有26.9萬員工,旗下全資及控股境內子公司共31家,全資及控股境外子公司共29家,2017年收入超過3500億元,比騰訊2016年收入的2倍還多,凈利潤超過160億元,其主要客戶涵蓋蘋果、華為、聯想、亞馬遜、戴爾等企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代工企業。
據了解,富士康股份現股本177億股,且業績優良,按發行17.7億股A股,總股本約195億股,成功上市后,比照目前行業平均市盈率,較合理股價為33元,市值有望達6435億元,將一舉超越海康威視及360公司,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股龍頭。
在富士康招股書披露之后,曾引發業界一片爭議之聲。
富士康股份設立于2015年3月6日,而其正式提交招股書的時間是2月1日,按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中“發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但經國務院批準的除外”的規定,其顯然不符合申報要求。
此外,富士康目前也客觀存在著無實際控制人、關聯交易、同業競爭等發審層面的技術問題,也讓業內人士對其順利通過審核抱有懷疑。
不過,隨著2月22日從證監會處傳來富士康招股書已進入“預披露更新”狀態的消息,富士康股份離A股上市又向前邁進一大步。從此次審批速度來看,富士康股份也創造了一個全新記錄,以往招股書預披露到預披露更新,一般需要7、8個月的時間,而富士康股份從2月1日上報招股書申報稿開始,到22日進入預披露階段,短短幾周就輕松搞定,著實像坐了火箭一般,讓人瞠目結舌。
深8君認為,此次推動富士康搶跑IPO的原因,或與政策層面的潛在支持有關。此前證監會在2018證券期貨監管工作通報中就明確指出,要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借由此次富士康股份“光速”IPO,證監會也向外釋放出重要監管信號,日后不僅是互聯網企業,凡是符合國家戰略的智能智造、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領域,都將得到特別的制度支持,國內A股市場生態環境有望得到重大改善。
據了解,富士康股份的下一步動作就是上發審會,之后例行拿批文、發行上市,預計最快將于3月份上市。
富士康欲摘除“代工”帽子,但現實情況不太樂觀
根據富士康股份發行的股票招股說明書所述,此次發行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擬主要聚焦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21.17億元)、云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10.05億元)、高效運算數據中心(12.16億元)、通信網絡及云服務設備(49.68億元)、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6.33億元)、智能制造新技術研發應用(51.08億元)、智能制造產業升級(86.62億元)、智能制造產能擴建(35.45億元)八個部分進行投資,共計投資額約272.54億元。(富士康股份招股說明書可在證監會官網下載查看)
深8君從招股說明書內容分析,雖然富士康實力強大,但作為世界最大代工廠,其利潤率無法與A股高科技企業相提并論,業務又太過依賴蘋果、華為、聯想等知名巨頭,在科技與創新成為時代潮流的背景下,代工的前景越來越不被看好。因此,富士康正努力擺脫“世界代工廠”的標簽,頻頻向高科技產業靠攏。此次申請上市不僅將有助于富士康留住關鍵人才,共享發展紅利,同時也可充分運用大陸人才、資金、市場以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
事實上,過去五年來,富士康集團一直致力于將云計算、移動資訊、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平臺、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的智能智造平臺,幫助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郭臺銘也曾透露,未來將逐步開放工業互聯網,共享數據信息,服務于鞋子、服裝、五金等小型實體經濟制造行業。
雖說富士康動作頻頻,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深8君認為短時間內富士康還難以撕下“世界代工廠”標簽。從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近三年經營數據來看,富士康股份2015年和2016年的經營狀況陷入了停滯狀態,兩年的營業收入以及凈利潤幾乎相同。不過隨著2017年手機行業創新大年來臨,單機價值也迅速提升,富士康的業績出現大幅提升,其營業收入以及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0.01%和10.45%。
一言概之,富士康想要成功轉型,必然要通過投入巨額資金來進行新業務的布局,這也是此次富士康計劃募集272億元來完成業務轉型的原因。不過就其近年來經營數據來看,目前富士康的營收還過于依賴消費電子代工業務,尤其是手機代工業務,即便真的拿到海量資金投入新項目開發,對于日新月異的消費電子行業而言,項目達產時能否適應行業最新的變化,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不管最終富士康能否轉型成功,作為未來A股科技業的龍頭,其上市有望再度撬動眾科技股行情,對A股能夠增加科技含量、增加國際競爭力非常有利。
【來源:鈦媒體 作者:深8互聯網金融】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