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水土不服” 博納影業回歸A股金融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博納尋求回A的這段時間,國內影視板塊也不再像從前“風光無限”。
博納影業要“回來”了。距博納影業在證監會官網披露招股說明書已過去一個半月,如無意外,這位國內頗負盛名的影視巨頭、在納斯達克上市5年的“留美海歸”,將在不久后回歸A股。
“回歸A股既是理性選擇,也跟博納影業深練內功、扎實發展、始終深耕電影全產業鏈的大方向一致。” 12月3日,博納影業相關負責人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同時也充滿機遇與挑戰。”
當時代周報記者問及回歸A股的最新進展時,博納影業相關負責人僅回答,“已經預披露招股說明書”。
從赴美上市到尋求回A,博納的回歸經歷了漫漫的長路。
赴美遇挫
博納影業的前身公司成立于1999年,2003年8月,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0.99億元,法人代表為于冬。
作為國內最負盛名的影業公司之一,博納是中國首批從事電影發行業務的民營企業,長期以來其市場份額穩居民營電影發行公司三強之列。
博納主要業務包括電影業務和影院業務。據其在招股說明書中的介紹,自2003 年投資《美人草》開始,博納影業逐漸向上下游延伸,衍生出主投發行、參投發行、純發行、純投資業務。在影院業務方面,截至2017 年3 月31 日,博納影業旗下取得放映許可證并實際運營的影院共38 家。
2010年,博納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國內首家在美上市的影視公司。然而,與同期多數中概股命運相似,博納在美國遭遇“水土不服”。博納董事長于冬曾透露,公司上市5年僅融資9250萬美元。
與此同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同行影視公司卻在A股市場風生水起。資料顯示,2015年,博納影業的市值一度為50億元左右,而同期華誼兄弟市值超790億元,光線傳媒市值超610億元,差距十倍以上。于冬曾表示:“我問過王長田,也問過王中磊,問他們覺得博納和華誼、光線的差距真的能有十幾倍嗎?”
最終,于冬決定回A。“真正讓我下定決心要回A股上市的是《智取威虎山》,博納取得了那么好的票房成績,受到了國內市場的一致好評,但同一時期博納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卻一直在跌,這讓我非常難過。”于冬曾公開表示。
“一方面是和其他老牌國內電影公司如華誼兄弟、光線影業對比;一方面是美股和A股整體環境和規則的對比,從這個角度來看,博納影業的估值確實偏低。” 中文投數據影視產業分析師張曉雪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影視產業金融化雖然是近年的風口和熱點,由于影視產業的特殊性,‘內容為王’的本質,進入證券資本市場的決策都應該是建立在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上。”
2015年6月12日,博納影業收到來自于冬、紅杉資本及復星國際提交的無約束力的私有化交易要約。
2016年4月9日,博納影業集團正式宣布以8.6億美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完成私有化,從納斯達克退市。博納的私有化買家包括:阿里、騰訊、中信證券、復星國際、紅杉資本、軟銀賽富,以及博納影業創始人于冬。此舉與于冬之前說過的“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聯系起來,不免讓人浮想聯翩。
“于冬從BAT等互聯網資本滲入影視產業初期就已經對未來影視產業布局有了一個十分清晰、明確的認識。博納影業對自身的定位則是,不論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內容提供者,還是參與到產業鏈任何一環,都是囊括在互聯網影視產業鏈中的。” 張曉雪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互聯網巨頭對中國乃至全球影視產業的改革推動力量十分顯著,但在內容制作,尤其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甚至講好一個好故事方面也有明顯的不足。作為一個老牌電影公司,博納影業當然也可以采用同樣的策略,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接軌互聯網時代從而完成升級轉型。”
回歸A股
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博納先后完成了兩輪融資,包括張涵予、黃曉明、章子怡、陳寶國、黃建新、韓寒、毛俊杰等明星及萬達影院等投資方入伙,估值近160億元,與退市時相比增長了3倍。
除了加速IPO進程,今年以來,博納也加快了布局影院的步伐。根據招股書,博納此次IPO斥資8.2億元擬用于博納電影院項目。擴充自家的影院的同時,博納和萬達院線聯手。今年5月15日,萬達院線發布公告,其和博納影業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萬達院線斥資3億元入股博納影業,持股比例1.875%。
分析人士認為,與萬達院線結盟,博納的內容就有了暢通的發行渠道,也意味著在于冬心中,院線在票房拉動中的核心地位并未改變。
博納影業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近年在好萊塢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后,未來博納將在國際化布局方面發力。今年5月24日,博納宣布與全球大型娛樂體育經紀公司CAA(Creative Artists Agency)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建立一個初始金額在1.5億美元的長期電影基金。此舉被看做博納布局海外電影的重要一環。
多位受訪人士對博納回A均表示了看好。“博納從創立之初以發行起家,然后電影重心轉移到了內容制作,在光線、華誼、萬達等老牌電影公司紛紛轉投泛娛樂、線下實景娛樂領域,利用頻繁投資行業內外的公司增加財務回報之時,依然沒有放棄優質電影內容產出,甚至推動主旋律商業片等類型電影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博納影業在中國電影產業中的地位和意義仍然不遑多讓。”張曉雪表示。
財報背后
國內影視市場近年也不乏后起之秀。如《瑯琊榜》《偽裝者》的制作機構正午陽光,依靠優秀的制作能力和資本的助力,近年在電視劇領域推出了不少爆款之作。開心麻花則靠《羞羞的鐵拳》和《夏洛特煩惱》成為了票房黑馬。而之前籍籍無名的北京文化,雖是1998年就上市的老企業,直到去年才過渡到以影視文化為主,由于推出了《戰狼2》而賺得盆滿缽滿,潛力亦不可小覷。
“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有幾個非常突出的特征,包括市場分眾化、多樣化顯著增加,類型片發展初見規模,同時新興公司借爆款影片躋身行業前列。后起新秀必然會對老牌電影公司造成沖擊和影響。”張曉雪同時解釋,“但老牌公司在行業多年過程中累積下來的經驗優勢也是新秀無法比美的。”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博納尋求回A的這段時間,國內影視板塊也不再像從前“風光無限”。經歷了2015年的爆炒,傳媒板塊一度持續下跌。2016年,內地電影市場增速放緩,被稱為“電影市場的小年”。不過到了2017年,電影票房的增速頹勢稍有緩解。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11月20日下午6時57分,中國電影年度票房500億元,用324天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觀影人次達到14.48億,同比增長19%。
眼下,如何輸出更加優質的內容,是“博納”們的真正的命門。“影視的癥結還是內容端的供應層面,中國的影視資本化道路不長,也沒有形成真正的類型片市場。”信達證券文化傳媒行業首席研究員溫世君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這有兩個結果:一是影視公司本身的品牌和觀眾忠誠度沒有建立起來;二是沒有形成真正工業化的影視制作流程,使得項目有較強的隨機性。說白了,就是賭市場。這也是為何近年票房對賭盛行的原因。” 溫世君表示。
來源|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