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穿Fintech金融

愉見財經 2017-10-27 20:23
分享到:
導讀

很多人跟我講過互聯網金融撲朔迷離,不止投資人這樣覺得、甚至包括一些監管人士。

PART 1:迷局

很多人跟我講過互聯網金融撲朔迷離,不止投資人這樣覺得、甚至包括一些監管人士。

外界評述它的時候,很多概念是雜糅的,很多帽子都戴在頭上——

比如普惠金融、比如金融創新、比如金融亂象、比如金融;

比如名聲好的時候,搶著說自己是互聯網金融企業,連上市公司都要搶個P2P諧音的名字;

名聲不好的時候,業務換湯不換藥的P2P開始管自己叫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公司現在出門各個開始自稱Fintech(金融科技);

叫著Fintech的公司,有真科技公司、也有偽科技公司,還叫著P2P的公司,有快倒的、也有一路穩扎穩打卻被“豬隊友”壞了名聲的竇娥們。

于是開始亂,理不清頭緒。外界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判斷魚龍混雜的它們,只能通過一些間接而非本質的辦法霧里看花。很多人只能通過股東背景來判斷它們好不好,通過對借貸規模/個人借款上限的封死來控制它們。

很長一段時間它們簡直是監管眼中的燙手山芋。左則扼殺金融創新,右則縱容金融風險。你說怎么管?誰都知道資金是命脈,可這賬戶又不在金融辦手里,就算平臺合作了銀行,也只不過就是個資金存管,管不了它的項目風險、借新還舊、甚至左手導右手。若不靠總量控制、若不靠牌照思路,到底該怎么去抓核心?

PART 2:回歸

跟很多人聊過這個話題。愉記個人最后形成的思路,是回歸基本面。

回歸為什么需要這些新金融機構的基本面,回歸金融的基本面:因為投融雙方有信息不對稱,才需要金融中介及中間環節;好的新金融機構、好的Fintech公司,則應該是有助于讓信息趨于對稱,“降低建立信任(信用)的成本”。

縮短金融中介鏈條,縮得越短越好——這是好金融;使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越透明、越有參數或足夠的信息、或借助科技的力量,能夠他們彼此判斷得越有效——這是好金融;中間環節越少越好——這是好金融;簡單、直接、高效,而不是復雜、冗長、不透明——這是好金融;最后的落腳點是:融資成本因此被降低——這是好金融,這也才配稱“普惠金融”。

一眼看穿Fintech1

傳授給愉記這套思考的第一人,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他在簡述這個問題的短短十幾分鐘時間里,三次重復“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這句。誰對這個方向有助,誰就是好的互聯網金融機構、Fintech公司。

再延伸一點點細節,淺橙科技CEO朱永敏有次跟“愉見財經”說,從實踐的角度,他也有兩個維度判斷一家名曰互聯網金融的公司算不算真互聯網金融、真Fintech,(潛臺詞:而不是會把金融放上互聯網渠道、買一套軟件設備就算“金融科技”了):

維度一:隨著規模擴大,運營的邊際成本、獲客的邊際成本是不是越來越低?如果成本線性上升,就不算真正的互聯網金融。

維度二:隨著規模擴大(客戶增多),風控成本是不是越來越低的?如果成本線性上升,就不算真正的互聯網金融。

真正的Fintech,就是被用于降低這些成本的,這是實現互聯網金融的手段。

一眼看穿Fintech2

PART 3:背離

其實所有這一切,還有一條一目了然的線索:既然是“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的、降低運營等各項成本的,那么,客戶的融資成本也應該是被降低的。

簡而言之,在項目真實不良可控的基本前提下,客戶融資成本是多少,就是重要線索。

反過來,給大家看壞金融是怎樣的。原先業內多見的P2P模式(這里不包括項目都是造假、自融自擔的騙子們,還都是正常運營著的P2P情況),我們來算算他們的成本:

(提示:監管定調網貸平臺為信息中介哦,以前所有信用中介的做法都不可取)

給投資人的年回報:10%。(這還算低的,高的可以15%以上。)P2P沒名氣沒背書,需要擔保公司,擔保成本:2~4個點。提壞賬準備/或為了剛兌得處理壞賬:少說6個點。(事實上真實壞賬率比這個高很多,陸金所計葵生以前估過一個行業平均壞賬水平:13%~17%。)運營也要成本,不說那些線下理財畸形的豪華辦公樓豪華裝修門店了,就算純線上的,為了滿足風投的PUSH要去做大規模,獲客都是成本。(比如地推,一大群電話客服到處打電話“夏女士您需要貸款嗎?”)。這里的成本,再來10%。

上頭這些,筆者的估算已是有所保留的,即便如此,加總,算大數30%。

放貸利率定價,本來就是資金成本+風險定價+運營成本,還得留出個利潤。這樣一來,給到個人的貸款,利率35%,給中小企業的,30%。都算是很正常的定價。

這樣的資金價格,也配宣傳自己是普惠金融?也配說自己有Fintech?

金融創新當然好,但好的創新是不會背離金融本身的出發點的。事實上,北大光華劉俏院長說,以“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這一思路為主線,能對很多金融創新進行價值判斷,不止Fintech。比如資產證券化,包括現在很熱的REITs,判斷標準皆是如此。

【來源:愉見財經

金融 成本 判斷 互聯網 降低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