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爆紅,指出了當下 AI 最大困境快訊
Sinofsky 認為過去五年的 AI 公司的發展思路就是縱向擴展,DeepSeek 的出現是技術發展的必然,DeepSeek 是對美國 AI 行業的當頭棒喝。
近期,「橫空出世」的 DeepSeek 是中國春節前的意外之喜,也震蕩了大洋彼岸美國的應用商店、科技公司、甚至股市。
DeepSeek 在中美兩區雙登頂 App Store 免費榜第一;讓英偉達一夜股價狂跌近 17%,市值蒸發 5890 億美元,直接創下華爾街有史以來單日個股暴跌價值紀錄,其他人工智能衍生服務的公司股價也紛紛大跌。
Meta 員工內部爆料稱,DeepSeek 讓公司進入恐慌模式,連夜成立四個專門研究小組;美國總統直言:DeepSeek 是對美國 AI 行業的當頭棒喝。

Sam Altman 也被卷到了|圖源:X
震驚、恐慌、難堪、好奇、贊許、驕傲……由 DeepSeek 引發的復雜情緒在中美兩國的科技界里蔓延著。
但 DeepSeek 只是「橫空出世」嗎?除了深度求索公司強大的技術力之外,它的出現是否有跡可循?意外背后是否有著一種必然?
01
AI 行業的規模化困境
微軟 Windows 部門前總裁,曾帶領開發出 Windows 7、Windows 8 的科技老兵 Steven Sinofsky 近日在 X 上發表長文《DeepSeek 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如下)》,從技術史的角度,看到了 AI 行業如今的窘境,和 DeepSeek 問世的必然。

圖源:X
在 Sinofsky 看來,DeepSeek 的出現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當下 AI 的發展軌跡是堆疊在資本之上,因此大型的 AI 公司要么自身是科技巨頭,比如 Google、Meta,OpenAI 與微軟、xAI 背靠馬斯克,要么憑借業內資源完成大額融資的初創公司,像是 Perplexity 和 Anthropic。
這些公司因為坐擁更好的資源,所以在 AI 的技術探索上,一直在用擴張的思路發展,買數據、買芯片、買算力、買人……這種用資本換擴張的路徑,讓美國的 AI 行業現在看起來像一場大型軍備競賽。
但 Sinofsky 回望計算機發展史,他發現了一個規律:創新會帶來新的產品,縱向擴展(scale up)緊隨其后,即持續推動產品演進成更高、更快、更強的版本,但這種模式會被橫向擴展(scale out)所顛覆,「更快更強」會被「小巧但多」所取代。
以計算設備的發展為例,縱向擴展下,電腦從占據一整個房間的 ENIAC,演進到晶體管計算器,到可以放在辦公桌上的集成電路計算機、再到沿用至今的微型處理器。但性能更強的桌面電腦,普及率和數量都不如橫向擴展后的智能手機。

現代計算機演變史|圖源:VOIDSTAR
帶入到 AI,Sinofsky 認為過去五年的 AI 公司的發展思路就是縱向擴展:更大的模型、更多的參數、更強的計算能力。這是他們的先發優勢,但也讓他們陷入了大公司的慣性里,一直在做性能提升,而沒有質的飛躍。
這也被 Sinofsky 稱之為「規模化的困境」,在當下的 AI 行業里,盡管有許多技術進展,但代價是巨大的資本投入。訓練集群的基礎設施硬件,定期掃描互聯網去訓練數據,再到用戶端調用服務,大模型的發展速度和資金的燃燒速度不相上下。
然而回望計算機發展史,技術發展的成本會逐漸下降而不是上升,AI 行業目前顯然在背道而馳。

主要 AI 模型的培訓成本|圖源:新浪科技
02
DeepSeek 正在重塑 AI?
在技術史上,有許多「大衛與歌利亞」般的故事。當向上發展的規模化到達一定高度后,就必然會誕生做橫向擴展的產品,它們重塑行業,也讓巨頭感到恐懼。
Sinofsky 以互聯網舉例,美國通訊巨頭 AT&T 曾認為,構建互聯網不能依靠一些「玩具型」的技術,而應該擴展電話網絡,增加通訊設備,讓信號更穩更強。原因很簡單,他們坐擁通訊網絡的基礎設施。
然而真正互聯網的構建,是依托于當時的小公司思科發明的路由器,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的 HTTP、HTML 等協議和編碼,網景開發的瀏覽器……這些個人和小公司當時都沒有大量的資金和基礎設施,但靠有限的資源構建起了互聯網。
套用到 AI 行業,就是 DeepSeek。
它價少、性能強、好調用,它不依靠硬件堆砌,實現了和超大規模 AI 不相上下的推理效果,證明了大模型的發展,不是只有巨量的資本投入這一條路徑。
DeepSeek 在這個意義上,擺脫了規模化的困境,創造了新的可能。也正是因為低成本,才能讓它敢于開源,讓更多人、更多初創公司能參與到 AI 的開發里。
就像 DeepSeek 創始人梁文鋒在采訪里所說「未來世界可能是一個術業有專攻的分工世界……我們認為現階段是技術創新爆炸性增長的時期,長期來看,我們希望創造一個生態系統,讓行業直接利用我們的技術和產出。擁有一個強大的技術生態系統更重要。」

人人用得起的 API|圖源:DeepSeekMarc Anderson 所稱,DeepSeek R1 的發布,宛如當年太空競賽里,蘇聯率先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這是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也是最令人驚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突破之一。
然而在 DeepSeek 團隊眼里,AI 不應該是軍備競賽,它不應該限于某家公司、某個平臺、某個功能,而是如同互聯網一般,擁有無限潛力的技術生態。
AI 的發展也符合了科技史的某種敘事,只是此前的科技故事一直由硅谷驅動,而這一次,顛覆性的創新的主角來自中國,且新章節才開始書寫。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