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薪爭議到價值覺醒:貝殼破局增收不增利困局的關鍵一戰觀點

京京 2025-06-21 13:04
分享到:
導讀

貝殼高管薪酬高企引發關注,天價薪酬占比最高的是“股份支付薪酬費用”。貝殼上市前授予高管股份,薪酬增長迅速。房地產行業下行背景下,天價薪酬差距令人震驚。

在房地產行業下行背景下,貝殼高管天價薪酬事件,在網絡上引發了巨大關注。

近期,貝殼2024年年報披露了公司高管薪酬情況,貝殼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彭永東2024年薪酬總額為4.00708億元,貝殼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單一剛薪酬總額為2.99485億元。

對比同行業的其他企業高管薪酬,貝殼兩位高管的薪酬顯得尤為突出。例如,龍湖董事長陳序平年薪為 3467 萬元,萬科前董事長郁亮 2024 年年薪僅為 33.6 萬元,貝殼兩位高管的薪酬總和竟是郁亮的2000 倍。

如此懸殊的差距,不禁讓人對貝殼高管的天價薪酬構成產生質疑。

天價薪酬由何而來?

貝殼高管的天價薪酬由何而來?我們從財報中可以窺視一二。

據了解,彭永東2024年薪酬構成中,酬金、津貼及實物福利為180萬元,績效獎金為990萬元,股份支付薪酬費用為3.88942億元;單一剛2024年薪酬構成中,酬金、津貼及實物福利為117.8萬元,績效獎金為660萬元,股份支付薪酬費用為2.91707億元。

很明顯,天價薪酬占比最高的是“股份支付薪酬費用”。追根溯源,兩位高管股份分紅高企的原因是,2022年5月貝殼港股上市前夕,公司以股權激勵的方式向彭永東授予7182萬受限制的A類股,向單一剛授予5387萬受限制的A類股,合計1.26億股。

從以往的數據來看,也可以發現這一事實。

2021年,彭永東的薪酬為847.8萬元。2022年,彭永東的薪酬就增長到了4.75億,2023年更是高達7.13億。單一剛的薪酬也從2021年的685.3萬元漲至2022年的3.55億元,2023年為5.2億。

盡管貝殼對高管天價薪酬的來源做出了解釋,但在房地產行業下行的當下,一邊是高層手握數億年薪,一邊是行業投資、銷售下滑,開發商虧本賣房,這種巨大反差令人咋舌。

據網絡公開數據,202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大幅下滑10.6%至100280億元。與此同時,新建商品房的銷售面積和銷售額也呈現下滑趨勢,銷售面積同比降幅達12.9%,至9.73億平方米,銷售額同比降幅更是高達17.1%,為9.67萬億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基層員工的狀況。

據了解,鏈家地產共有10.9萬名經紀人,2024年獲取的傭金和薪酬為189億,人均年收入約為17.4萬元。在行業下行、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基層人員面臨著巨大的業績壓力,甚至裁員危機,而高層卻享受天價年薪,這不得不讓人質疑薪酬分配的合理性。

在行業下行周期中,貝殼更需優化資源配置、兼顧多方利益訴求,而非放任高管天價薪酬成為發展負累,甚至演變為激化行業矛盾的導火索。

高估值或難以維系

作為中國頭部房產經紀平臺,貝殼曾以模式創新與規模擴張的雙輪驅動,在資本市場斬獲高光估值。然而當下,這家曾經的行業標桿正陷入多重困境:增收不增利、股價下跌、內部管理混亂……

從財務數據來看,貝殼 2024年年報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財報顯示,貝殼2024年的總交易額達到33494億元,同比增長6.6%;凈收入為935億元,同比增長20.2%。其中,非房產交易服務表現亮眼,凈收入增長64.2%,占總凈收入的比例提升至33.8%,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引擎。

然而,亮麗的收入增長背后,利潤卻大幅下滑。2024年,貝殼的歸母凈利潤為40.65億元,同比下滑30.9%;毛利率也從2023年的27.9%下降至24.6%。

究其原因在于,曾經支撐高毛利的存量房業務(二手房買賣與租賃),因市場下行導致交易周期拉長、傭金率承壓,收入占比持續下降;而新房業務受開發商資金鏈緊張影響,回款周期延長,且需支付更高的渠道費用。

這樣一份差強人意的財報發出后,資本市場并不買賬。3月18日(美東時間)貝殼股價下跌7.25%,收報23.27美元/股;6月18日,收盤18.13,市值216.35億美元,與曾經的近千億美元相差甚遠。

眾所周知,股價是資本市場對企業未來預期的投票器,貝殼股價持續下跌背后是投資者對其盈利確定性與增長可持續性的雙重質疑,其或許正在失去維持高估值的核心支點。

除了財務困境,貝殼高管和員工,乃至和同行業企業高管薪資差距,暴露出貝殼內部管理混亂問題。據了解,貝殼2023年員工平均薪酬下降7%,但管理層薪酬逆勢增長22%,此外貝殼上海研究院近半年流失30%技術骨干。

貝殼若不能有效解決自身的增收不增利、股價下跌以及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在資本市場上維持高估值將變得難上加難。對于貝殼而言,維持高估值的最后機會,或許不是講一個新的故事,而是證明自己仍能把服務做好,把錢賺明白。

一條可持續增長道路

當“高管高薪”與“市值蒸發”成為企業標簽,這記警鐘敲給貝殼的,不僅是短期輿情的危機,更是長期價值邏輯的崩塌。貝殼若想扭轉困局,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反思與變革,以重塑市場信心。

一方面,貝殼需要從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導向,不只要做最大的平臺,更要做最值得信賴的服務商。

一是,砍掉“偽增長”業務,對連續虧損的業務進行戰略評估,該剝離的剝離,該聚焦的聚焦;二是,強化“現金牛”業務,需通過數字化工具提升人效,降低固定成本占比,并優化傭金結構;三是,深耕用戶需求,針對虛假信息泛濫、交易不透明等用戶痛點,推出各類服務保障消費者權益,用服務溢價替代規模擴張。

另一方面,貝殼應秉持“組織共生”理念優化內部管理,以“價值共享”原則深化外部合作。

從員工層面來看,穩定且合理的績效規則是保障員工權益、提升員工積極性的基礎。貝殼應建立科學、穩定的績效評估體系,讓員工能夠清晰地看到自身付出與回報的關聯,通過公平的激勵機制激發員工的創造力與工作動力。

對于加盟商,提供更完善的培訓支持、市場推廣資源以及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助力加盟商提升運營能力與盈利能力。面對投資者,貝殼要通過清晰的戰略規劃、穩健的財務表現以及透明的信息披露,重建投資者信心。

綜上所述,“高管高薪、市值蒸發”的鬧劇,不該成為貝殼的終點,而應是其價值重構的起點。唯有讓戰略回歸服務本質、管理回歸組織共生、信任回歸價值共享,貝殼才能真正重獲市場信心,實現可持續發展。


貝殼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