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迎來第一劫:智能電視需求暴漲智能
智能電視的進一步普及,是否會成為國人智能家居的最大入口,目前還無法預判。但可以確定的是,智能電視的持續增長,對發育中的智能音箱會形成有力的阻擊,令智能家居入口爭奪增添更多變數。
智能電視的進一步普及,是否會成為國人智能家居的最大入口,目前還無法預判。但可以確定的是,智能電視的持續增長,對發育中的智能音箱會形成有力的阻擊,令智能家居入口爭奪增添更多變數。
市場調研公司GFK日前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智能電視的普及率又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其中中國已經成為智能電視市場的領頭羊。
懂懂筆記注意到,除了小米電視、暴風TV等一直強調智能語音交互的電視品牌,國內很多傳統電視廠商也在向互聯網+AI的轉型過程中,而且越來越注重年輕消費群體對智能化的需求。比如TCL針對80后90后群體,就已經發布了多款人工智能電視新品。
可以說,在這部分電視廠商看來,智能電視將成為未來智能家居最重要的入口,因為大屏具有語音交互+可視化的優點。而這種趨勢對于現階段已然陷入“百箱大戰”的智能音箱行業來說,無疑又是一種沖擊。
入口爭奪新變數,智能音箱遭遇“大屏”攪局
智能音箱行業爆發點真的到來了嗎?
對于這個疑問,可能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即便是已經入坑的玩家,也未必篤定智能音箱真的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甚至是成為未來連接智能家居的關鍵入口。
就連關鍵的參與者喜馬拉雅,也不認為智能音箱市場已經成熟,其副總裁李海波表示,“目前的智能音箱市場,多半是泡沫”。
只不過,所有的玩家都無法回避亞馬遜在智能音箱領域給行業帶來的沖擊和誘惑,現階段的參與者更多的是在卡位,唯恐錯失任何機會。
Echo,智能音箱的代名詞,2014年11月亞馬遜推出了這款智能音箱,播音樂、訂餐、叫車是它的基本功能。經過近3年的迭代升級,Echo內置的語音助手Alexa已擁有超過1.5萬個功能。只是一個小小的音箱,就讓亞馬遜擁有能連接數千萬家庭的核心入口,成為其布局智能家居的關鍵。
Echo的成功,引誘一大批美國科技巨頭投入到智能音箱的研發,也帶火了國內這一波智能音箱熱潮。
在國內智能音箱這條賽道上,近一年來一下子涌進了眾多互聯網巨頭、硬件企業、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以及傳統家電廠商,比如BAT、聯想、京東、小米等。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智能音箱將成為智能手機之后人機交互的又一個關鍵設備。
不可否認,智能音箱市場在2017年迎來了“爆發”,但行業內一部分玩家關注的不一定是其未來是否能成為智能家居的入口。
國內外巨頭扎堆刺激了智能音箱市場的“供方”,而目前多數玩家發布產品的目的只是卡位,因為誰也不清楚“需求方”的痛點是什么。“各大公司紛紛入手智能音箱的背后,實則反映出產業界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互聯網分析師葛甲表示。
即便是已經做了智能音箱,且擁有數十個智能設備、可以連接多數家電品牌的小米,對智能音箱的未來也持謹慎態度。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認為,智能音箱只是一個補充,未來10到15年,手機作為唯一入口的壟斷性很難被打破。
事實上,對于智能家居“入口”的討論,在智能音箱爆發之前就已經有過多輪,路由器、智能電視及盒子,甚至是遙控器,都曾是企業追逐過的領域。智能音箱還沒來得及PK這些產品、戴牢智能家居入口的頭銜,就遭遇了新的挑戰。
在日前舉辦的IFA2017大會期間,GFK發布了《全球彩電市場智能化加速趨勢明顯》報告。內容指出,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球智能電視零售量占比已從2016年的51%升至59%,中國成為智能電視市場領頭羊,普及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達89%。
也就是說,國內電視廠商加緊智能化布局,正在促進智能電視在全球的加速普及。而這種發展趨勢,讓智能電視(AI+大屏)成為智能家居重要入口的說法,又一次重回公眾視野。
而智能電視與智能音箱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可視化。智能音箱的特點是語音交互,人與硬件的對話互動。而大屏智能電視能夠提供的人機交互方式,并不局限于智能語音,還可以有手勢識別和圖像識別等方式。比如小米、暴風和微鯨等新發布的智能電視,就不僅有智能語音,還有遠場交互等功能。
從這一點來看,智能音箱在通往智能家居入口的道路上,無疑會受到智能電視的強力阻擊。
大屏需求增加,或進一步壓縮智能音箱市場空間
在懂懂筆記看來,智能家居入口的形式會有很多種,而硬件只是一個載體,音箱和電視很有可能共存,但市場份額的多寡卻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
目前,從智能音箱和智能電視的體量上來看,二者的差距仍然很大。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 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僅有590萬臺,其預測2017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有可能突破千萬級。
反觀智能電視市場,Futuresource Consulting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電視出貨量超過2.2億臺,其中智能電視出貨量占到59%。也就是說,去年全球智能電視的出貨量就達到1億多臺。從這一點來看,智能音箱與智能電視的市場占有率和普及程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而這種情況在國內市場更加明顯。據國際調查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預測,2017年中國智能音箱出貨量將有200萬臺。而國內電視市場即便在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也能做到每個季度超千萬的出貨量,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智能電視。
導致智能音箱行業虛火但市場需求不旺的原因有幾個:其中人機交互體驗差、產品趨同是原因之一,比如遠場收音效果差,語義識別準確率較低等問題。“做音箱的很多很多,能做好音箱的很少很少;而有著足夠的號召力和能力建立生態的,則更是鳳毛麟角。”在IT評論人洪波看來,市場遠未成熟。
不僅如此,使用場景單一、功能乏善可陳也是現階段智能音箱的一大弊端。“目前智能音箱更多的還只是呈現內容,使用場景還比較單一,整個生態并沒有打通。” 小米智能產品副總裁唐沐強調。
的確,在智能音箱遲遲沒有爆發式增長的同時,互聯網和AI的發展卻讓智能電視發生了改變,從而迎來新的增長點。
近兩年,大屏智能電視的不斷升級,讓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又重新回到客廳。國內消費市場對互聯網電視和智能電視需求的逐漸升高,也反過來促進國內電視廠商加緊智能化布局。
可以預判,國內消費市場對于大屏需求的增加,會進一步擠壓智能音箱的市場需求,成為影響智能音箱出貨量低的又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指出:“智能音箱在一年之內,銷量都不會很大。”
“時下所流行的智能音箱,實則與音箱沒太大關系,多為語音交互設備,而語音交互則被普遍認為是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主要交互方式。”著名媒體人葛甲分析,肯定有別的方式可以繞開智能音箱實現人機交互。
長遠來看,智能語音交互一定會是未來智能硬件發展方向,但具體到智能家居入口形態,可能會有很多種。
從目前市場狀況來看,行業巨頭對未來智能家居的主流入口也都是各執一詞,阿里、京東、聯想、出門問問將重心落在了智能音箱上;暴風、TCL、小米等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智能電視上;而華為還發出另一種聲音:智能手機在入口爭奪戰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華為不會做智能音箱。
的確,做智能音箱喊的最兇的,都是沒有“屏”的企業,需要用智能語音交互來走進用戶家中;而有“大屏小屏”的企業,完全忽略智能音箱的可能性,篤定“屏幕”是未來;而又有“屏”又有AI芯片的,則會只押注手機這個終端。
實際上,國內市場無論是巨頭還是初創企業,復制Echo幾乎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幻夢。這場浪潮中,那些將寶全部押在智能音箱上的初創企業,很可能會成為巨頭檢驗入口真偽的炮灰。
【來源:藍鯨TMT網 作者:懂懂筆記】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