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賽龍啟示錄:三線城市為什么不適合互聯網創業?通信

AI財經社 2017-11-01 09:44
分享到:
導讀

創業,特別是互聯網創業,本身就一定得在一個國家經濟最發達、人才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0.jpeg

30日,鈦媒體一篇指控某地官員巧取豪奪,勒索公司股份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隨后,當地政府回應稱,該企業在此前已經停產四年欠債數億。從目前看,其中是非曲直,還有待更多事實浮出水面,不過,一個老話題重新被再次討論:高新企業是否適合落戶三線城市,創業能不能出得了山海關?

2016年10月18日,在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告誡東北官員:“網上有一種說法,叫‘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可千萬不能讓這種說法變成現實啊!”由此,投資不出山海關變為一個熱門話題。再后來,這個話題進一步演變為:創業適合去欠發達的三四線城鎮嗎?

某種程度上,這個說法,是一個偽命題。

創業,特別是互聯網創業,本身就一定得在一個國家經濟最發達、人才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在中國也不多,即眾所周知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或許現在再加個杭州。那么,創業不出山海關,創業不出玉門關,與創業去紐約、去硅谷,不去底特律、不去小石城是一樣的。是創業行為對經濟地理分布的一種應對,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必然。

不過,換一個角度,這種說法,也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可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內在制度是人類長期發展中由經驗而形成的習慣、道德、觀念、習俗、禮儀等等,是無形的。外在制度則是包含憲法以及憲法之下的法律、社會制度等等,是條文化的,可執行的制度。制度經濟學認為,兩者一同深刻的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而直接作用于經濟的外在制度,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與內在制度相適應。比如,司法系統是否和一個社會的道德、觀念、習俗相適應,決定了法律能否有效的實施;同樣的,營商環境,去了相關規定,最終取決于一個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畢竟,白字黑字的規則不能自己執行自己,仍然需要依靠人去執行,而且,在規則禁止條款之外,始終會存在權力自由量裁的范圍。這些自由量裁的行為,以及老百姓對這些行為的反饋,才是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真實面目。

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布局,東北是重工業基地,計劃經濟色彩重。長期的國企主導還導致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伴隨計劃經濟、大投資而滋生的官本位、裙帶關系,缺乏契約精神與規則意識,市場、商業氛圍相對較淡。在這樣的一個官本位的熟人社會,創業需要打點的關系更多,不能專心做事,自然發展更難。實際上,這并非東北一地的問題。在這里,山海關,不僅指東北,而是泛指中西部地區,甚至除了廣州沿海、江浙滬、北京幾個城市帶之外的一切廣袤的中國。

在這廣闊的中國,存在著不同的觀念,而這些觀念塑造了不同的人。一個在北上廣深的一個基層公務員會覺得,某些事情不能做,過分了,而當他真的做了,會激怒老百姓。而在中國的另一些地區,一個基層的公務員做出同樣的行為,卻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而當地老百姓也會覺得無非慣例而已。

前不久,上海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在公安局門口,協警攔住了轎車,讓公安局門口的車先出來。這個舉動,或者并無不對。最后,也是公安局出來的車先停下來讓行。可是,這位開車的上海市民卻不干了,他認為,這是下班的私車,不是執行公務,不應該具有優先通過權,于是下車和協警理論,態度激烈,然后傳到網上。最后,上海的公安部門出面回應。

暫且不論事情的是非曲直。這位市民能夠依據規則想到,公車與公務員的私車的不同,并作出激烈的反應,所謂世道人心,所謂內部制度,正在于此。而換做另一個地方,“為公安局出來的車讓行”則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因此,對于一個地區的法律、政治制度、經濟發展來說,有一個基本的影響因素,那就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一個地區優秀的營商環境,依賴的正是這些源于觀念的行為。北上廣深更好的環境,正在于當地官員、基層公務員與民眾的觀念以及行為。在電影《海洋餅干》這樣描述走出大蕭條陰影的美國人:“最終,復蘇的原因不是那些水壩、道路、橋梁、公園、隧道,或那些年所建造的成千上萬的公共建設,而是種更無形的東西。”

所以,一個地區要發展經濟、吸引投資、吸引創業,要改變的不僅僅是產業結構、制度的制約,還有那些世道人心。從這個角度,中國仍然需要要契約意識、權利意識、商業文明、市場意識、乃至公民權利意識去沖擊多年計劃經濟對人們的影響。更直接的說,光是精簡各種規則制度還不行,還必須在公民頭腦中,把政府的權力精簡掉。

這何其之難,不言而喻。

地區 制度 創業 觀念 經濟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