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關于分答的新功能、知識付費、果殼、和自己金融

王鴻智 2017-12-21 13:46
分享到:
導讀

“果殼更多的提供免費的傳播性的內容,分答、在行是用知識付費的形態探索知識的服務業。”姬十三說

“你是怎么入行的?”

11 月底,在上海舉行的 TechCrunch 國際創新峰會后臺,距離下一場與姬十三對話還有十分鐘左右,我和姬十三的對話自然地從“入行”科技媒體聊到了 PGC、UGC,這位分答創始人在思考的問題。

在分答的身份之外,姬十三是果殼的 CEO。現在他以“一半一半”的方式分配自己在兩家公司投入的精力。雖然已經創業七年,做事遵循商業世界的規律,但這位神經生物學博士身上還能看到學院派的氣質。

1

知識付費浪潮下,創投行業將目光投向了在行分答。在這場峰會上,姬十三便與動點科技聊了聊 “知識分享社區”。他反應很快,語調從容,回答非常有邏輯。

同樣是知識分享,果殼與在行分答的聯系、區別在哪里?

“果殼更多的提供免費的傳播性的內容,分答、在行是用知識付費的形態探索知識的服務業。”姬十三說。

果殼以科普網站起家,如今姬十三更愿意稱之為科學媒體。2015 年初上線的“在行”提供付費的“一對一”線下溝通服務,用戶可在其平臺預約與特定領域專家的線下溝通。而 2016 年 5 月上線的分答則聚焦“一對多”的付費語音溝通:用戶付費后可向特定人士提問,并獲得 60 秒語音答案(一分鐘的答案,分答);其他用戶可以付費收聽語音答案,提問者及回答者均可獲得費用分成。

對于在行與分答的布局,姬十三總結為“在行更加聚焦于個性化咨詢,分答聚焦在知識的精講”。

“知識精講”是指分答新版本增加了更多板塊:“快問”的功能類似答疑眾包,用戶提出問題并標價等待搶答,標價一般在 10 元,被選中的搶答可以獲得酬勞;而“小講”板塊則主要幫助用戶系統地獲取知識,是 30 分鐘的在線講解,單價從幾元到幾十元;“社區”是幫助用戶掌握一項技能的在線訓練營,持續 20 天到一個月,定價在百元左右。姬十三表示接下來分答還會做學習周期更長的知識產品,包括半年和一年的。

第一版分答在上線后因為新穎的產品形式和明星網紅參與回答,在 42 天內就積累了千萬用戶,并拿到 2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盡管后來遭遇幾十天的停擺以及內容種類減少,但分答在去年 11 月底又宣布獲得來自騰訊的 A+輪投資。事實上,這個驚人的數字不代表知識經濟興起,更多是與粉絲經濟、社交娛樂相關。隨著明星用戶在分答活躍度降低,相比高峰時期,分答用戶增長量出現了大幅下降。于是,分答開始挖掘用戶希望解決問題的需求,“快問”的搶答規則可以讓用戶的問題及時得到回答。

分答的“小講”和“社區”則是專注知識和技能的精講,主題與生活的關聯很強。小講上受歡迎的課程有美容、讀書、職業規劃,社區的訓練營也類似,包括知識管理、競爭力攻略、寫作訓練。這兩個板塊與前面功能的另一個區別在于,分答會參與課程的制作和包裝。

為什么分答要介入?

“虛擬產品的價值很難被估量,它有可能是 0,也可能是負的價值。”姬十三指出知識付費產品是虛擬產品,與擁有最終價值的實體商品不同,比如一瓶礦泉水是有底價的。但是“虛擬產品如果不好,我有可能花了 10 塊或者 100 塊錢,而它對我的價值是零,甚至是負的,因為它占用我的時間”。

姬十三語氣堅定,“所以我們會發現它很難是一個完全 C2C 的市場,它本質上是一個 C2B2C 的市場。平臺需要重新進行知識包裝,來劃定知識。”

2

事實上,“小講”和“社區”并不是分答獨有的產品形態。喜馬拉雅、得到等知識分享平臺上都推出了類似的音頻形式的知識產品。

市場上玩家的產品從差異到趨同,表明這個行業正在成熟,各家在朝更可行的方向走。過去一年多市場對知識付費的態度也逐漸確認,“從最早的摸索到今天來講,其實整個模式已經蠻確認了。”

最早的摸索是指姬十三在 2013 年萌生了知識交易的想法,他認為“這個事情其實可以往前延伸,從科學的普及變成知識的普及”。2014 年年底,果殼內部開始推進這個知識普及項目,因為他們當時相信“知識未來有可能被定價,有可能被交易”。

未來,他認為知識付費市場還會有五到十倍的空間,有形成多個平臺的機會。而在當下這條賽道上的生存之道與決勝因素,他認為是品控。

“核心在于平臺對于產品的控制,對于內容的控制,消費者體驗是否做到最好。因為對于消費者來講,他在你的平臺上一旦體驗到質量是零,甚至是負的產品,他就會對你喪失信任感。如何保障每一個產品的交易的時候,對用戶的體驗有正向激勵,我覺得這里面其實是足夠重要的。”

他接著說,“所以我會覺得知識產品和平臺慢慢就會變成一個嚴格控制內容,嚴格 PGC 的狀態。”

分答也是這么做的,他們找到各個領域的行家,讓他們以凝練的方式從知識產品的角度、形態,把知識傳遞出來。

為了保證品控分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姬十三介紹“30 分鐘的‘小講’其實在上線之前大概就會平均經過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流程,來回定稿、磨合,最終讓行家來錄音。對于我們一個月的課程產品‘社區’ 來講,其實整個準備的周期都是在 3 個月以上。我發現一個知識產品在打造的時候周期非常的長,磨合的人力成本非常高,可能遠遠超過各位的想象。”

在找行家方面,分答有天然的優勢。以知識科普被公眾熟知的果殼在過去七年間積累了非常多的各個領域的專家資源,而創立在行分答后又積累了更廣泛領域的行家。姬十三透露,行業數字已經達到 1 萬。

“我覺得知識產品真的是需要時間的。它可能就像辦幼兒園,沒有辦法速成。整體來講這是一個比較需要花時間的領域,需要細致工作”。

3

如果翻看姬十三的微博,他的更新主要與果殼有關。他從知識分享團體科學松鼠會起步,到成立、管理果殼。因此,姬十三本人在科學青年之外,多了一個角色,商業青年。

而在果殼網成立時,公司內部曾經定了一個標的,成為中文互聯網探索頻道。姬十三解釋說:“這個并不是說我們做大量的像探索頻道那樣的視頻,而是說我們希望成為互聯網上能夠讓人們易于接受的科學內容。所以從這個出發點來講,我們過去七年一直是這么在做的。”

果殼也一直在這么做。姬十三表示果殼新媒體要及時跟進內容傳播形態的變化,從一開始在新媒體上使用圖文形式到最近開始探索知識短視頻,推出“果然知道”品牌。

果殼作為一個知識社區無疑是成功的,聚集了一大批推崇科學的、有氣質的用戶。但是,成功的社區和商業化是兩回事,而果殼這樣一家科學媒體在商業化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考驗,包括平衡科學與商業化。

“我們商業化的模塊是去傳播科技公司的科技產品,但是我們會發現很多產品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姬十三頗為無奈地補充道,“每年我們最大的困擾是,我們要花在拒絕公司上的精力遠遠比接受公司的數量多得多。”

那么,決定接受還是拒絕幫助一家科技公司傳播時的標準是什么?

“這里面最大的核心其實就是科學上的求真。大家有時候會聊起來覺得有一些東西好象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其實對于大眾的傳播內容來講,絕大部分的內容在科學上都是可以被定性的,因為傳播的內容在科學上不是前沿科學的問題。我們唯一的標準,是我們跟主流科學界在一起,主流科學界的判斷就是我們的判斷,因為我們做的是科學傳播。所以對于這些產品來講,我覺得間是你說的話要對得起科學傳播的真。”

在科學傳播之外,果殼也在探索知識的文創,把知識的內容發現印在文創產品上,變成產品售賣。姬十三對于果殼的總結是“我們一直堅持得還不錯,到今年為止我覺得商業化也算對得起過去七年創業的成績。今天來講果殼本身帶講是一個盈利性的公司”。

國內三家有腔調的公司常常被同時提起:豆瓣、知乎和果殼。今年 8 月,豆瓣 CEO 楊勃(阿北)確認豆瓣將在海外上市。那么不可避免地,大家會關心的問題是,果殼有上市計劃嗎?

“其實上市計劃內部一直也在提,我覺得不適合外講出來。果殼今年大概是 1 億左右的營收,2000 萬的利潤,整體商業化我覺得不會比同類公司差。”

來源|動點科技

知識 姬十三 產品 果殼 用戶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