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首發獲通過,過會僅用36天金融

騰訊科技 2018-03-08 16:50
分享到:
導讀

從2月1日,富士康股份招股書申報稿上報之日算起,到過會僅僅用了36天,富士康股份創造了A股市場IPO的新速度。

3月8日,中國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召開2018年第41次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股份”)首發獲通過。

從2月1日,富士康股份招股書申報稿上報之日算起,到過會僅僅用了36天,富士康股份創造了A股市場IPO的新速度。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富士康在近年來多次謀求品牌化的轉型之路,然而除夏普收購案外,其余的多項舉措均不盡如人意。此次富士康股份如IPO成功,也有助于其憑借國內的資本市場突破長久以來的轉型困局。

上市歷程

2月1日,富士康股份正式向證監會上報招股書申報稿,開啟了登陸A股的歷程。

2月9日,證監會公布招股書申報稿和反饋意見,資料顯示其擬在上交所上市,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

2月11日,富士康股份二度報送申報稿;

2月22日,招股書進入“預披露更新”狀態。

IPO搭快車

自富士康股份上報招股書以來,其“一路飛奔”的IPO速度便一直受到市場關注。

通常情況下,國內A股上市的流程要經過申報、受理、預先披露、反饋會、反饋意見回復及更新預先披露、初審會、發審委、核準發行等一系列流程,IPO的排隊時間也主要消耗在預先披露到反饋意見回復及更新預先披露之間。

一般而言,排隊的時間基本在半年至一年左右,但此次富士康股份僅用半個月時間就走完了這一流程。

這似乎印證了監管層對新經濟企業IPO開啟快速通道的傳言。

2月28日,有消息稱證監會發行部將對包括生物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這四大新經濟領域的擬上市企業中,市值達到一定規模的“獨角獸”企業,放寬審批時間和盈利標準。

成立于2015年3月6日的富士康股份不僅符合這一標準,其成立未滿三年的門檻也獲得了有關部門的特批。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規定,“發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但經國務院批準的除外”。富士康股份提交招股書的日期為2018年2月1日,距離其成立滿三年還有一個月,然而提前申報的富士康股份依舊進入了IPO審核的快速通道。其招股書中也顯示:“截至本招股說明書出具之日,公司持續經營時間未滿三年,公司已就前述情形向有權部門申請豁免。”

相關信息顯示,早先也有經營時間未達標但獲得特批上市的先例,但這類特批企業多冠以“中字頭”,如中國電建、中國建筑等大型央企,而富士康股份也成為了獲得特批的首家民營企業

低凈利困局

作為全球電子產業的代工龍頭,富士康有著巨無霸級的營收表現。2016年,富士康實現營收9327.69億元,即便是此次拆分上市的富士康股份,其營收數據也超過了絕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

從招股書公布的信息來看,2015至2017年,富士康股份營收分別高達2728億元、2727.12億元、3545.4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以2017年營收數據來比較,2016年A股已上市的公司中,僅有13家超過這一體量,可以說IPO成功之后的富士康股份將成為A股的又一大巨頭。

盡管擁有千億級別的營收規模,但受制于電子制造業低毛利的市場現狀,富士康股份的毛利率、凈利率并不出彩。招股書數據顯示,2015至2017年,富士康股份歸母凈利潤為143.50 億元、143.66 億元和158.68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16%,凈利率在5%左右徘徊。2017年公司的綜合毛利率約為10.14%,其中通信網絡設備業務、云服務設備業務分別占公司收入的60.5%、33.96%,但上述兩項業務的毛利率僅為13.65%、4.65%;盡管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的毛利率高達49.23%,但由于該業務在總營收中占比僅為0.27%,因此對富士康股份的毛利率拉動并不明顯。

另外,富士康股份目前也客觀存在著無實際控制人、關聯交易、同業競爭等發審層面的技術問題,盡管已經進入了IPO快速通道,但市場對富士康股份能否順利IPO依舊處于觀望之中。

艱難的轉型路

富士康此前曾有過多次品牌化的布局,但這一次富士康股份的IPO闖關,卻將目標聚集在智能制造這一領域。

代工電腦起家的富士康早年間曾試圖打造“富士康”品牌,產品涉及電腦機箱、電源、主板等,但這一品牌市場反響并不樂觀。隨后富士康又收購了賽博電腦城,意圖進軍線下的電腦城市場,并且在2010年成立了浙江嘉興萬馬奔騰商貿有限公司,希望在線下開設一萬家數碼專營店。

隨著線上電商的火爆,2013年富士康最終拋售了賽博股份,一萬家數碼門店的鋪設計劃也隨之夭折,其轉而設立了3C數碼網上購物平臺富連網。但由于國內電商已基本被幾大寡頭瓜分完畢,成立至今的富連網依舊難有作為。同年,富士康甚至還推出過富可視品牌的手機。目前,除2016年夏普的收購較為成功外,富士康其余的品牌化轉型基本都宣告了失敗。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代工廠的品牌化轉型往往十分艱難,往上游產業鏈的整合又需要有一定的規模優勢;相比于下游的推廣,富士康在上游構建布局的一系列面板、模具、連接器等元器件廠商卻為富士康節省了不少成本,不過目前上游產業鏈的空間還很大,富士康整合的難度也很高。

這也是富士康股份將此次IPO的募投項目鎖定在了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這一領域的原因之一,而智能制造是其中的重點。早在2011年,郭臺銘就喊出了部署百萬機器人的口號,然而根據媒體報道,富士康只在國內各大生產基地安裝了4萬臺機器人,這一數字遠未達到郭臺銘的目標。

招股書顯示,此次富士康股份擬募集273億元打造的智能制造八大平臺,僅智能制造領域涉及的募投資金就達到了173億元,占募集資金總額的63%;其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云計算、物聯網等項目也將幫助富士康股份實現智能工廠全面網絡化、云端化、平臺化。一系列項目的實施不僅會提高公司技術水平、研發實力和生產效率,也有助于緩解富士康股份所面臨的用工難以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問題。事實上,僅2017年富士康股份的直接人工成本就已經達到了165.62億元,這一金額甚至超出了當年的凈利潤。

前述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稱,市場上普遍有觀點認為大批量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會導致員工失業率上升,出于這一層考慮,因此富士康近年來工業機器人項目推進緩慢,其實這并非主要原因;關鍵是由于目前電子產品技術更新太快,標準化生產較難,因為現在還沒有成熟的方案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更新,然而工業機器人投入又十分巨大,因此企業面臨著成本還未收回自動化設備就需要更新的困境,故而目前的工業機器人只是做很簡單的標準化工作,并不如人工操作靈活,這也正是富士康目前依舊維持著百萬員工的原因。

(來源:騰訊科技)

富士康 股份 IPO 工業 上市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