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順豐必有一戰通信
2018年將成為高端快遞領域“護食VS攪局之戰”的元年。
順豐控股借殼鼎泰新材之后,市值沖至3200億元以上,王衛身價瞬間超越馬化騰。如今在二級市場已進入“常態”,順豐市值回落到2300億元以下(約合350億美元),較10個月前縮水近30%。
2016年11月,比順豐借殼獲批早一個月,京東物流對第三方賣家全面開放。2017年4月下旬,順豐市值達到巔峰后一個半月,京東物流宣布獨立。2017年末,坊間傳說京東物流正在進行A輪融資,估值為100億美元,接近順豐的三分之一。
A輪就100億美元,IPO后市值400億美元是靠譜的預期,再說人家“新美大”、小米的都“望”到1000億美元甚至更高了。但不知京東物流登陸A股時,順豐市值能否達到400億美元。
京東方面:性格決定命運
2017年是京東與順豐的“蜜月期”。當年5月底與順豐旗下的豐巢自提柜正式開始全面合作;6月初順豐與菜鳥“互撕”,劉強東力“我相信順豐的品質、王衛的為人!”
沒隔幾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劉強東稱“未來快遞就兩家,京東和順豐!”
2016年,中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總業務量312.8億件。中通、圓通份額分別為14.4%和14.3%;申通、韻達份額分別為10.3%和10.4%;順豐8.2%。若把京東物流視為獨立的快遞企業,市場份額約為5%。
市場份額只有5%就要給行業“洗牌”,未免心急,再說我國快遞行業主管部門是國家郵政局。
中國可以只有一家鐵路公司、一家全國性電網公司、兩家石油公司、三家電信運營、四大航空公司,但國家郵政局不會讓快遞行業被兩家民企把持。
國家郵政局《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積極打造快遞航母,形成3~4家年業務量超百億件或年業務收入超千億元的快遞企業集團。”
以2016年的體量,堅持直營模式的順豐在2020年業務量很難達到百億件,營收突破千億倒是有希望。京東物流差得就更遠了。
按照國家郵政局規劃,順豐、京東物流未必能進入第一梯隊。退一步講,即便您的服務可以秒殺某央企也還是要低調些。#前兩年王健林比您高調多了#
2016年京東物流自立門戶時提出“五年后年收入超過千億”的目標。根據以往的數據,自營業務履約成本相當于銷售收入的8%。京東物流收入超千億,意味著實際成交金額1.25萬億。鑒于實際成交金額約為GMV的65%。千億物流收入大約對應2萬億GMV,這折射出京東在電商領域的野心。
無論如何,既然在劉強東眼里中國只有兩家快遞公司,順豐當然是京東物流的不二對手。尊重對手不是劉強東的習慣,即便對手比自己強大很多。隨著業務上針鋒相對,可以預見對順豐的各種指責、舉報滿天飛的日子不遠了。
順豐:必須擊退攪局者
順豐是A股唯一采用直營模式的快遞公司,對遍布全國的物流體系有絕對掌控能力,多年以來為用戶提供高品質、標準化服務樹立良好的信譽,是中國快遞第一品牌。
收發合同、簽證材料,線上買部蘋果手機,用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順豐。任何關于快遞服務的滿意度調查,如果順豐沒排在第一,這份調查就是垃圾。
借助品牌和服務質量,順豐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單價比同業高出約一倍。2016,順豐配送25.8億,均價22.15元,行業均價為12.71元。2017年上半年,順豐配送13.7億單,均價23.3元,比行業均價高85%。
孟子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高端、低端將永久共存。再說買幾卷衛生紙還花高價要“次日達”是浪費資源。從快遞市場份額可以清楚地看到,90%以上的用戶更在意價格。
盡管用戶出了高價,但順豐毛利潤率也僅能維持在20%一線,這就是優質服務的代價。2017年上半年收入321.6億元、毛利潤68.1億元,毛利潤率21.2%。
毛利潤率約20%,費用率(管理費用、市場費用、財務費用)在15%以上,最終凈利潤率只有5%左右。
許多人認為順豐最大的成本是薪酬,其實薪酬排在第二位(占營收的16%)。
2016年薪酬支出147.9億。其中:營業成本中含94.4億薪酬,支付對象為8.56萬操作人員;管理費用中含48.4億薪薪酬,支付對象為2.4萬管理及1.2萬專業技術人員(估算);銷售費用中含薪酬5.09億。
順豐最大的成本是外包,2016年達208.6億、占營收的36%。外包成本實質上順豐間接支出的人力成本。薪酬、外包合計占營收的52%,所以大家的感覺是正確的。
采取直營模式的快遞公司成本高并且不隨規模擴張而顯著降低,只能高收費、滿足高端需求,市場相對狹小。假如順豐是快遞領域的奔馳,但最賺錢汽車公司是豐田、大眾。
值得欣慰的是身陷“叫好不叫座”的順豐以往可以“吃獨食”。
劉強東預言“(順豐)不斷擴張,成本將迅速下降,利潤會進一步增長。”首先順豐不斷擴張,高端需求不一定同步“擴張”,吃不飽怎么辦?其次,順豐規模已經不小而且成本以薪酬為主,這種情況下成本還有多少下降空間?更別提“迅速下降”。
京東物流體系為自營業務而建,2016年11月正式對第三方賣家開放,目標市場無非是中高端B2C賣家。以手機品牌為例,蘋果、華為、小米這些優質用戶誰不想要,順豐、京東物流誰會讓對方吃獨食?
順豐、京東物流都采取直營模式,面向的都是高端用戶。順豐在沒有敵手的情況下,維持著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手握8%的市場份額。京東物流將使順豐市場環境惡化,營收增速和利潤率降低,市值承壓。
2018年將成為高端快遞領域“護食VS攪局之戰”的元年。
不讓順豐成為自己的天花板
京東物流按100億美元募集A輪,假設往后每輪融資漲25%,D輪估值將超200億美元。IPO或借殼時估值約400億美元,上市后還要有若干個“板”。等到在在A股“占穩”,京東物流市值或許接近甚至超過京東的市值――600億美元。
順豐目前350億美元的估值是二級市場交易出來的,是無數投資人“(鈔)票選”的結果。如果“攪局”導致順豐業績惡化、估值停滯不前,三年后估值仍為300多億美元,京東物流就尷尬了。
京東擁有中國首屈一指的物流系統,但比順豐還是差兩三個檔次:
順豐由“55架全貨機+散航”構成的“天網”日均發貨2839噸。京東要搭建“天網”,資金、人才、航線資源、管理經驗等方面困難重重,一切順利的話也要5年時間。
順豐網點覆蓋全國334個地級以上城市、2656個縣級市。京東物流覆蓋地級以上城市250個,比順豐少84個。至于2600多個縣級市,不是京東想不想覆蓋,而是電商業務量不夠多,也未下沉到低線城市,快遞網覆蓋了也無貨可送。京東物流在覆蓋率上趕順豐,一方面要將電商“做上來、做下去”(滲透到低線城市)并努力搶奪順豐的非電商高端快遞業務。
只要一天沒有在業務上超越順豐,順豐的估值將成為京東物流的天花板。
但京東物流并非沒有勝算,那就是是“電商平臺獲客+天量庫容”。截至2017年9月末,京東擁有405座倉庫,總面積達900萬平米。而順豐投入使用的倉儲面積不到400萬平米。
京東的策略是大量設立前置倉庫,盡可能壓縮消費者下單后的等待時間。截至2017年6月30日,京東存貨賬面值達311.5億,順豐同期存貨僅為4.1億。現在京東正努力吸引第三方賣家使用京東物流服務,900萬平米中至少300萬平米作此用途。未來五年,京東物流計劃把物流中心面積擴大到5000萬平米以上,粗略推算需要價值5000億的貨物去堆滿。
京東物流倉庫建好了,第三方賣家用不用是未知。把商品囤在京東庫房的好處是可以盡快發貨,以速度“征服”用戶。代價是賣家要承擔囤貨成本及相關風險。假如某酒企春節前拿價值10億的商品在京東“一地入倉”全國鋪貨,3月末一盤只還剩5億的貨怎么辦?
京東的策略意味著,象天天快遞那樣被踢出京東平臺的快遞公司會越來越多,不知道哪天順豐會被京東“末位淘汰”。
此外,2017年末傳出消息,京東物流從順豐搶了網易嚴選這個客戶。雖然不至于令順豐傷筋動骨,但王衛心里能不在意嗎?
“開放電商平臺”充當“開放物流”的獲客渠道,這種近水樓臺的優勢順豐并不具備。
順豐不會坐等被碾壓,而且鑒于王衛“嘿客”之心不死,“新美大”做網約車、滴滴做外賣的一幕大概率會在順豐與京東之間上演。
讀懂財報,就拿到了通向真實商業世界的通行證,擁有了跟專業投資人一樣的方法論和視角,就能避免被滿嘴跑火車的CEO忽悠。(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8894.html)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