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逼近千億港元,閱文卻擺脫不了這三大隱憂金融
閱文集團上市,總市值已接近千億港元,是香港股市最賺錢的新股,還造就了19位千萬富翁、15位百萬富豪。除了國金天吉,另一家投資掌閱科技的機構奧飛文化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閱文集團上市,總市值已接近千億港元,是香港股市最賺錢的新股。而在網文行業知名度僅次于閱文集團的掌閱科技,也成為了資本追逐的對象。自今年9月21日上市后,掌閱科技連續拉出26個漲停板,成為A股今年以來漲停板個數最多的次新股。
11月9日掌閱科技創下69.47元的歷史新高,較發行價4.05元飆升了1600%;公司總市值目前已達260億元人民幣,為閱文集團市值的1/3。創始團隊及高管財富暴漲掌閱科技上市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公司的兩位創始人股東張凌云、成湘均。
其中,目前擔任掌閱科技董事的張凌云持有1.22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30.42%。按照當前總市值計算,張凌云的財富數字達79億元人民幣,相比其累計投入掌閱科技的資金800萬元,增值約1000倍。掌閱科技董事長兼CEO成湘均,持股約1.16億,占比約28.9%,財富也超過了75億元。相比其投入的700多萬元,增值上千倍。
同樣是掌閱科技創始人的王良持有公司9.89%股份,財富超過25億元;董事兼首席架構師劉偉平直接持股6.84%,并通過員工持股計劃間接持股,財富合計約19億元。此外,2015年9月,掌閱科技進行了一次股權激勵,包括劉偉平、4名副總經理(賈生亭、游亭、張媛、高兵)在內共有35人獲得激勵股份,成本價僅1.4元/股,通過天津愛瑞德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這個平臺持股。目前該公司持有掌閱科技1582.6萬股,合計市值10.4億元,因此掌閱科技上市還造就了19位千萬富翁、15位百萬富豪。
投資機構代理人接任董事
不過,才上市不到兩個月的掌閱科技,在11月6日晚間的公告中稱,其董事、董秘要換人了,這是投資機構爭奪代理權的節奏?
公告顯示,掌閱科技創始人之一兼董事劉偉平由于個人工作調整原因,辭任公司第一屆董事會董事職務。掌閱科技現任董秘楊卓由于個人工作調整原因,辭去公司董事會秘書職務,辭職之后仍擔任公司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職務。
接替劉偉平、楊卓進入董事會的候選人是今年11月加入掌閱科技,曾任原掌趣科技董事、董秘的李好勝。李好勝曾任普華永道公司咨詢顧問,中信證券投資銀行部副總裁、保薦代表人,掌趣科技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從履歷來看是一位資本運作高手。
事實上,掌閱科技與掌趣科技不僅名稱相似,股權上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早在2015年1月15日,掌趣科技借著掌閱科技增資擴股之際,通過其旗下子公司,掌趣科技持股平臺國金天吉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伙)(下稱國金天吉)以每股33.88元的價格購入掌閱科技1180.58萬股,斥資近4億元。掌閱科技三季報顯示,國金天吉持有其3600萬股,占總股本8.98%,位列第四大股東。目前其持有的股票市值約23.29億元,而其成本不到4億元,也就是說,不到2年其投資收益高達482%。
除了國金天吉,另一家投資掌閱科技的機構奧飛文化也是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奧飛文化為掌閱科技第7大股東,持股市值2.1億元,與其3600萬的投入成本相比,漲幅也超過482%。值得一提的是,公告還提到掌閱科技于11月3日以7.2億元購買理財產品。面對股價接連漲停,掌閱科技為何會做出調整董事會和購買巨額理財產品的決策呢?
版權采購金額持續高漲
從市場格局來看,當前數字閱讀市場已經形成“一超多強”的格局,但由于各數字閱讀平臺資源上的互補,內容分發、網文版權交易使得彼此之間并非僅僅是競爭關系。根據掌閱科技的招股書顯示,其一方面向移動咪咕達成了為期1年半的版權分銷協議,承諾向對方提供授權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轉載授權,以及其他著作財產權和轉售許可。
另一方面,又向縱橫中文網和中文在線采購海量內容。根據合同,縱橫中文網在2016年向掌閱提供不少于400部網絡小說。中文在線自2014年第三季度始,到今年年底,需向掌閱供給不少于8000冊網絡文學內容。而版權采購一般分為買斷版權和分成版權兩大類,分成方式中還有無保底和有保底兩種。
從掌閱科技2014-2016年的采購趨勢看,買斷版權的份額逐年下降,僅2015年15.21%的份額就比2014年的33%縮水一半。同期大漲的則是有保底的分成版權:2015年掌閱花費3597萬,比2014年的1776萬翻了一倍不止。比較意外的是,其2016年買斷版權的采購金額比上年增加了1.18倍(雖然份額依舊下滑了近3個百分點),同期有保底版權分成的采購金額則有小幅下降。
除此之外,掌閱還下注無保底分成版權——其在2016年花費超過2.28億,相當于上年同期5794萬費用近4倍的金額。招股書顯示掌閱還將投入9.33億元加強版權采購數量,以提升自有平臺的內容質量。版權采購金額的高速飛漲,也從側面反映了頭部內容爭奪戰的激烈。
營銷推廣費用翻兩倍
對數字閱讀服務商來說,除了版權內容的采購成本,另一個與其不相上下的費用支出則是營銷推廣費用。2014-2016年,掌閱科技的版權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6.89%、18.66%、24.46%,而同期渠道成本則一直高于前者,分別占據23.97%、22.57%、33.67%。掌閱科技的渠道營銷方式主要是與手機廠商達成預裝iReader應用的收入分成協議。比如與vivo、OPPO的收入分成協議自2015年下半年,已經從對半分轉為4:6,推測為其渠道推廣費用增長加速的原因。
2014年,掌閱的渠道+廣告營銷費用只有1.66億;到了2016年,營銷費用已經翻了兩倍達到5.936億,是其當年內容成本的2倍多。招股書顯示,2014年其數字閱讀業務的毛利率為50.23%,次年小幅下降約3個百分點,但2016年卻重挫到32.99%。分析認為掌閱科技的內容成本上升后,付費收入的增長速度未能跟上,而同期推廣費用又翻了兩倍,恐怕是毛利率陡降的原因。
過度依賴付費閱讀模式
此外還需要警惕的是,掌閱科技對付費閱讀收入過度倚賴,版權收入和廣告上呈現劣勢,是比其在付費閱讀規模落后閱文集團之外更為緊迫的問題。掌閱近3年來的付費閱讀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一直高于9成,版權收入雖然在2016年達到了千萬級別,但比重也沒超過1%。
究其原因,可能是離不開版權運營模式的限制。掌閱科技主要是通過向愛奇藝文學和阿里文學等頻道分發內容,影視改編方面的動作屈指可數,其與樂視影業等達成的影視化合作恐怕也沒戲了。
在付費用戶中,高額充值人數有待提高。掌閱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200-500元間的充值總金額與100元以下的總額相當,但人數比例上,后者占據8成以上,前者只有約5%。如何增強用戶粘性和忠誠度,將網文付費讀者轉化為后續改編產品的核心觀眾,是掌閱防止過度依賴付費閱讀模式首要解決的問題。
結語
實際上,掌閱科技、閱文集團之所以如此大受資本市場歡迎,與中國網絡文學的井噴發展以及兩家的行業地位不無關系,而非營收、利潤率等數據。
現在中國的網絡文學到底有多火,從隨處可見的手機低頭族就可見一斑。閱文集團CEO吳文輝曾有一句名言,中國網絡文學已經可以同美國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偶像劇并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但不同于“龍頭”閱文集團背靠騰訊,能持續進行資本并購,掌閱科技目前要做的是增加現金流,為接下來的版權和推廣“燒錢”做準備——防御而非進攻,避免被大魚吃掉。
閱文集團抬高了版權內容采購金額,但資源整合、“泛娛樂”并不適用于掌閱這類獨立數字閱讀運營商。整個網絡文學市場也在拓展多元化業務,以尋求在付費、傳統內容分發、廣告業務以外的收入增長引擎。
相比在版權采購上大手筆投入,也許購買理財產品是個更穩妥的選擇。至于投資機構的代理人加入董事會之后,會帶來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還不得而知。
來源:互聯網爆料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