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創業公司難逃硅谷五大巨頭掌心?金融
科技行業如今儼然成了巨頭們的地盤。10年或者20年前,我們將創業公司視作未來的奇跡,但現在,勢頭幾乎完全轉向了那些巨頭。
10月19日消息,《紐約時報》知名科技專欄作家法哈德·曼約奧(Farhad Manjoo)撰文稱,在硅谷,小公司過往能夠將大公司拉下馬來,但如今情況不一樣了。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很難逃得出令人畏懼的五大科技公司(亞馬遜、蘋果、谷歌、Facebook和微軟)的掌心。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科技巨頭們太過龐大了。那又怎樣?不是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嗎?
硅谷的人會第一個跑來告訴你,公司的體量在這里并不重要。每有一個行動笨拙遲緩的歌利亞,就總有一兩個更加聰明、更加敏捷的大衛在某個傳說中的車庫里創業,準備在那些巨人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弒殺掉它們。
所以,如果你對令人畏懼的五大企業(Frightful Five,亞馬遜、蘋果、谷歌、Facebook和微軟)的權勢憂心忡忡,想想曾經盛極一時的IBM、惠普或者壟斷時期的微軟是怎么跌落凡間的。它們都是“創造性破壞”和“創新者困境”的犧牲者。那兩個理論支撐著硅谷對于自己作為開創性的新貴的溫床的愿景,在那片地方,讓你強大起來的東西恰恰也會讓你變得不堪一擊。
創業公司成功概率明顯下降
然而,這一次也許不一樣了。
科技行業如今儼然成了巨頭們的地盤。10年或者20年前,我們將創業公司視作未來的奇跡,但現在,勢頭幾乎完全轉向了那些巨頭。除了它們已經擁有的眾多平臺以外,五大巨頭中一個或以上的成員也已經走在了主導人工智能、語音助手、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機器人、家居自動化以及任何其它將會統治未來的前沿技術的路上。
創業公司仍然能夠拿到融資,仍然在取得突破。但它們的成功概率已經變得前所未有地低(躋身10億美元估值“獨角獸”行列的創業公司不到1%),近年來它們一鳴驚人(尤其是將巨頭阻隔在自己的業務領域以外)的概率也明顯下降。
最出類拔萃的那些創業公司總是會被巨頭們吞并(比如先后被Facebook收入囊中的Instagram和WhatsApp)。那些逃脫被收購命運的創業公司也面臨著殘忍甚至不公平的競爭(它們的創新遭到抄襲,它們的項目遭到起訴)。即便那些創業公司取得成功,五大巨頭的地位也依然穩如泰山。
由于今時今日的巨頭比起往西的科技巨獸要更加敏捷,對于行業新貴帶來的競爭威脅也更加警覺,它們聰明地打造了一個即便自己沒能最先想到那些最好的點子,也能夠反哺自己的生態系統。五大巨頭運營服務器云、應用商店、廣告網絡以及風投公司,體量小的公司要生存下來就必須要給為它們支付很大一筆費用。對于五大巨頭來說,科技創業經濟已經成了“我拿掉大頭,剩下的歸你”的游戲——它們很喜歡創業公司,但這種喜歡跟鯨魚喜歡小海豹別無二致。
也許,沒有比“閱后即焚”通訊應用Snapchat開發商Snap更能反映這種局面的案例了。雖然它貴為最具創新性的消費級互聯網公司之一——Snap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社交網絡范式,且最早提出攝像頭是人類通訊的未來——但它遭到了巨頭們的連續猛擊。
在數年前沒能將Snap收歸門下以后,Facebook一而再再而三地抄襲它的主要創新功能。今年,Facebook將Snapchat的Stories功能復制到了Instagram、WhatsApp和Facebook主應用上,似乎給Snap帶來了致命性的打擊。
不過,Facebook并不是唯一一個試圖吞噬Snap的巨獸。1月,Snap與谷歌簽署了云托管協議,同意未來5年每年向谷歌支付4億美元費用。要指出的是,Snap今年上半年廣告收入才只有3.3億美元左右。換句話說,它有一半以上的收入要落到谷歌之手。
哦,對了,你知道Snap在互聯網廣告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是誰嗎?正是Facebook和谷歌。
如何在巨頭們的夾縫中生存
當然,小公司不會將自己的市場份額拱手相讓。樂觀精神驅動著創業圈的發展,我最近幾周采訪的眾多投資者和創業公司的高管都認為,投向創業公司的資本那么多,五大巨頭不會占領一整個行業。
他們說五大巨頭旗下的平臺降低了創業的成本和難度,并列舉了幾家過去幾年間成功逃出五大巨頭魔掌的成功創業公司:流媒體視頻服務Netflix、打車服務巨頭Uber和短租平臺Airbnb。如果將范圍擴大到不是家喻戶曉的、專注企業市場的公司,那還可以列舉出更多的成功創業公司,從Slack到Stripe,再到Square。
“我想說,在很多方面科技創業還是沒有發生變化。”紐約互聯網與媒體公司IAC的CEO喬伊·萊文(Joey Levin)指出,“我涉足互聯網行業足夠久了,以往每次跟創業者會面,我們問的第一件事就是,‘微軟為什么會不涉足你的領域?’而6年后,我們問的是,‘谷歌為什么不做這個呢?’現在,則是問‘Facebook、谷歌、蘋果或者亞馬遜為什么不做這個?’”
萊文的立場頗為有趣。你可能沒聽說過的是,他旗下的IAC在互聯網領域已經與巨頭們斗爭了很長一段時間。該公司誕生于媒體大亨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在1990年代的電視控股公司;過去二十年里,IAC打造了一連串尋求在巨頭的封地以外占據一席之地的數字品牌,當中包括在線旅游網站Expedia、婚戀網站Match.com、約會應用Tinder、網絡搜索服務Ask.com和視頻分享服務Vimeo。
這些公司有的成為了所在領域最大的品牌,有的則在與同時期的科技巨頭的競爭中敗北。不過,很多時候IAC都能夠通過精明干練地繞過巨頭謀利。有時候,它會與巨頭們進行合作,有時候會跟它們針鋒相對,它總是會在巨頭們的夾縫中尋找商機,就像聰明的鴿子在野餐桌周圍撿掉下的面包屑那樣。
IAC最新的賭注是Angi Homeservices。Angi Homeservices整合了兩個針對家居維修和翻修的大品牌Angie’s List和HomeAdvisor,與五大巨頭中的兩家正面交鋒——谷歌和亞馬遜都提供服務來幫助你尋找上門安裝家具的人員。
該公司的CEO克里斯·特里爾(Chris Terrill)透露,Angi Homeservices有個專門的團隊負責提供比巨頭更加出色的服務。但他也指出,公司渴望與其中一家巨頭建立合作——例如,聯手其中一家語音助手平臺——因為攜手五大巨頭中的一家有望讓它更容易躋身大公司之類。
“我們認為智能語音服務提供商會說,‘如果我想要不惜任何一切地贏下市場,我們會去找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們便是他們最好的合作伙伴。”特里爾說。
在某種程度上,IAC或許是未來互聯網公司的一個模范。它顯然有著宏大的目標,而不是去追逐市場第二。但它也內化了一種承認五大巨頭或多或少是互聯網行業繞不開的五座大山的工作態度。它沒有押注巨頭們的隕落;相反,它押注它們會持續取得成功。Angi要成為贏家,那五大巨頭中的一位甚至更多成員也會是贏家。
互聯網還是充滿機會的開放領域嗎?
IAC的高層認識到了數字平臺過于依賴巨頭的危險。“我認為機會仍然存在,但我的確擔心部分體量最大的公司將會過度大包大攬,進而扼殺掉行業競爭。”特里爾說道。
我也詢問了另一位前IAC資深高管、Expedia前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看他是否認為互聯網仍然是充滿創新機會的開放領域,五大巨頭是否使得它封閉起來了。
“對于那個問題,我又喜又憂。”他表示,“我認為創新想法仍然能夠存活和繁榮發展,但谷歌、Facebook等巨頭掌握了多得多的大眾消費者行為方面的信息,因此它們在鑒定這些行動快速的先發者上可能有著不公平的優勢——它們也愿意出高價進行收購。”
8月,科斯羅薩西被任命為Uber的CEO,在該公司他將要更加直接地應付那些巨頭。雖然他的公司是當下最具價值的創業公司,但它的成功似乎還遠不能確定。它自身的種種問題很多都是它自己釀成的,科斯羅薩西決心要將它們一一解決。
但跟Snap一樣,Uber也受制于五大巨頭。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是該打車服務的投資者。但Alphabet旗下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Waymo則與Uber存在競爭關系。除此之外,Waymo將Uber告上法庭,控告它竊取無人駕駛汽車方面的商業機密。
在打車服務和無人駕駛汽車這兩個領域,Uber在美國的未來仍不可知。但有一點似乎可以確定:不管Uber能否取得成功,谷歌的巨頭地位最終都不會受到什么影響。
來源:網易科技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