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比亞迪在央視的廣告困惑了:智駕是拼技術還是拼話術?汽車

新能源觀 2025-08-19 01:13
分享到:
導讀

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屏驟然暗下,一道光束刺破黑暗:“智能泊車剮蹭,比亞迪全賠!”

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屏驟然暗下,一道光束刺破黑暗:“智能泊車剮蹭,比亞迪全賠!”

圖/央視宣傳片段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2025年盛夏,這則為泊車兜底的廣告像投入油庫的火把,瞬間引燃整個汽車圈。技術論壇炸出千層嘲諷:“新勢力都會的自動泊車也敢吹黑科技?”普通車主的朋友圈卻瘋狂刷屏:“其他車企敢嗎?這才是真技術!”

圖/比亞迪承諾為智能泊車兜底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今年4月,工信部《智駕宣傳合規指引》封殺“自動駕駛”等詞匯后,車企集體陷入宣傳寒冬。

8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和工信部征求意見:輔助駕駛不能當自動駕駛,未經備案OTA不得升級,再次強調智能輔助與自動駕駛的界限。

比亞迪的智駕廣告卻業內稱為,撕開監管縫隙,把行業標配包裝成技術核彈。這場爭議背后藏著一個精妙的算計:比亞迪用停車場這個低速安全艙,撬動了用戶對智駕的認知天平。

自動泊車場景平均時速不足15公里,剮蹭賠付成本僅相當于一部普通手機的價格;而城區NOA(自動輔助導航駕駛)的事故索賠額卻高達數十萬元,風險相差數百倍,怎么沒人敢承諾為此兜底?

比亞迪廣告尾聲激昂的音樂中,鮮少有人注意官網角落那行螞蟻大小的注釋:“僅適用垂直/側方標準車位”。這場看似豪賭的承諾,實則是精算師用風險計算器敲出的安全區,用萬分之三的賠付概率,兌換“技術領導者”的認知霸權。

1. “泊車兜底”:技術突破還是營銷忽悠? 

央視黃金時段,比亞迪拋出一則石破天驚的廣告:“搭載天神之眼的車輛,自動泊車發生剮蹭?修車費、第三方損失、醫療費——比亞迪全賠,不走保險!”廣告瞬間點燃兩極反應。

技術論壇的主流聲音為:有數據表明,自動泊車早就是行業標配,極氪007成功率99%,騰勢N7成功率98.5%,阿維塔12成功率98%,即便是第三梯隊的小米SU7和理想L7,成功率也都超過90%,如此細小的差距也配叫黑科技?

而一些消費者卻對比亞迪的智駕“托底”很受用,認為技術達成率是一方面,敢為他人先就是實力的證明。誠然,在智能泊車領域較先出成績的小鵬和鴻蒙智行,也都沒有打出“智能泊車剮蹭全賠”的廣告。

圖/各車企智能泊車輔助出事故權益

來源/太平洋汽車 新能源觀截圖

比亞迪為何如此自信,除了其全棧自研的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天神之眼外,真相其實藏在停車場這個低速安全艙里。

第三方檢測數據顯示,自動泊車場景平均時速不足15公里,90%的障礙物處于靜止狀態。剮蹭事故平均維修成本僅2800元,相當于一部中低端手機的價錢。而對比城區道路的NOA功能,事故索賠額動輒數十萬元,甚至個別極端案例索賠額達2000萬元。

圖/泊車情況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比亞迪的精算師們早把算盤打得噼啪響:用極小的賠付概率,撬動消費者心中“技術領導者”的認知錨點。

而這場魔術表演恰逢政策真空期。當工信部《智駕宣傳合規指引》明令禁用“自動駕駛”“L3級”等詞匯后,車企宣傳集體陷入沉寂。比亞迪卻巧妙鉆進監管夾縫,把行業標配包裝成獨家突破。

圖/工信部發文嚴禁夸大宣傳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細心的消費者在其官網角落發現了補充說明,“僅適用于垂直/側方標準車位”——這意味著占停車場三成的斜列式車位、窄道車位根本不在保障范圍內。這就像承諾您買的手機能打電話,卻對有沒有信號的問題視而不見。

當友商還在為宣傳尺度犯愁時,比亞迪已經完成“彎道超車”。但魔術師的底牌始終不敢亮出:為何不覆蓋高速變道?城市路口AEB?這些真正關乎性命的功能,在廣告激昂的音樂聲中悄然缺席。

2. 為啥不敢承諾“全場景兜底”? 

如果泊車兜底是技術實力的勛章,為何對更能鼓舞人心的最常見的行車場景比亞迪選擇了沉默?

2024年雨季,深圳一輛搭載激光雷達的豪華轎車在暴雨夜撞上充電樁,AEB系統全程靜默。事后分析顯示,暴雨導致激光雷達信號衰減超40%,攝像頭則完全被水幕遮蔽。這恰是智駕行業的技術天塹——停車場是溫室里的魚缸,開放道路才是真正的修羅場。

在封閉停車場這個安全區,激光雷達誤判率僅0.08%;但進入城區道路雷區,暴雨中AEB對兩輪車識別率會暴跌至62%。而當車輛沖上高速公路,120公里時速下強光致盲攝像頭的概率高達15%,相當于每行駛6.5秒就有1秒處于“失明”狀態。

圖/AEB在暴雨濃霧中的實際表現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些冰冷數據像一盆冷水,澆滅了車企“全場景兜底”的幻想。相關技術風險存在明顯斷層,而法律的絞索更讓車企窒息。

特斯拉在美國的FSD(完全自動駕駛)致死案纏訟三年未決,車主索賠金額高達2.4億元;中國L3責任認定標準歷經三次延期仍“難產”。某車企法務總監透露內部測算結果:若承諾城區NOA兜底,年賠付額將吞噬企業18%的凈利潤。這樣的賠付賬單,讓所有車企都噤若寒蟬。

圖/特斯拉FSD失控畫面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消費者卻陷入奇妙的安全感幻覺。清華大學人機交互實驗室研究發現,看到“兜底承諾”的用戶對智駕能力評分虛高40%。2024年成都法院的判決書揭示過血淋淋的教訓——某新勢力宣傳“暴雨AEB照樣剎”,結果車主在暴雨中撞上故障車。法官當庭宣讀判決:“宣傳語構成功能保證”,判車企全責賠償37萬元。

如此判例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個車企頭頂。于是,我們的車企不再為高技術含量的智駕功能承諾,反而將營銷的方向轉向了基礎功能。

當智駕宣傳逐漸淪為“基礎功能投保大賽”,那可以預見,很多類似這樣的營銷話術將席卷而來,拼的不過是財力而已。

比如,為你上車時不發生電池爆炸兜底、為你停車起步時能正常行駛兜底、為你雨天能看到前面的路兜底、為你能正常打開車門兜底……

3. 智駕競爭的下半場,拼技術還是拼話術? 

當“敢賠”的聲浪淹沒技術討論,2025年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突破50%的背后,暗藏觸目驚心的認知錯位。某機構調研顯示,40%消費者將輔助駕駛等同于“自動駕駛”。

某車企高調宣傳“無圖城市NOA覆蓋200城”,實際僅開放5座城市——營銷話術跑贏技術的惡果,是正在倒計時的信任崩塌。

真正的破局者選擇用實打實的技術數據撕開迷霧。

華為乾崑ADS 4.0公布的實拍路測視頻震撼業界:暴雨如注的傍晚,系統在0.8秒內識別出橫穿馬路的兒童并完成緊急避讓;小鵬汽車每月發布的《智駕能力白皮書》成為行業標桿,最新數據顯示施工路段接管率已降至5.3%,夜間鬼探頭識別率穩定在91%……這些沉默的技術迭代,比任何廣告詞都更具穿透力。

圖/華為乾崑ADS 4.0發布會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與此同時,政策制定者已經意識到,該給狂熱的智駕宣傳套上韁繩,行業監管的重錘正在落下。

歐洲新規強制智駕廣告必須用1/3版面標注風險場景,中國工信部流出的草案顯示,車企需通過隧道強光致盲、雷達吸雨衰減等87項極端場景測試才能宣傳功能。

對我們消費者而言,反話術防御體系正在形成。有經驗的買家開始扒開宣傳糖衣:某品牌“通勤模式”號稱覆蓋95%路段,實測僅支持直線道路;更多人學會追蹤OTA日志,仔細研究車企更新清單,來判斷是真正的技術進化還是掩耳盜鈴的營銷忽悠。

圖/全國多地高速警示輔助駕駛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場競賽的終點,從來不是誰更敢承諾,而是誰讓承諾成為多余。

黃金法則逐漸浮出水面:敢賠不如不用賠。工信部《智駕合規指引》扉頁印著加粗警示:“所有輔助駕駛系統,都是人類駕駛員的延伸。”

當營銷的煙花散去,留在賽道上的必是那些用數據說話、用迭代證明的企業。畢竟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需要賠償條款來背書——就像最好的剎車系統,永遠不需要啟動氣囊。

比亞迪 央視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