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退逾600家酒廠,茅臺鎮正經歷產能“大換血”快訊
茅臺鎮大量中小酒廠被淘汰的背后,仁懷累計清退白酒生產企業(作坊)632家,茅臺鎮一半的酒廠都不下沙了。
“茅臺鎮酒廠大面積倒閉”“茅臺鎮90%酒廠減產停產”……醬酒泡沫被刺破之后,人們對于茅臺鎮的想象已經大不如從前,取而代之的是對當地酒廠生死存亡的探究。雖然“90%”這個數據此前就被當地從業者辟謠,但過去三年茅臺鎮酒廠大面積關閉已是不爭的事實。
日前媒體報道,截至目前,仁懷市白酒企業從整治前的1925家減少到868家,先后清理退出白酒企業632家,改造提升995家,兼并整合660家。
鈦媒體APP注意到,仁懷清退白酒企業的行動始于2021年,為解決酒廠“小散弱”現象,政府開始大力推行白酒產業“清理整治退出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兼并重組做大一批”綜合整治。
據鈦媒體APP了解,除了頭頂高懸“整頓”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茅臺鎮部分酒廠倒閉的另一個主因是迫于自身經營壓力。但無論什么原因,茅臺鎮大量中小酒廠被淘汰的背后,是低質產能加速出清。同時,頭部酒廠擴產、政府引進優質項目的戰略保持不變,這意味著,茅臺鎮正處于優劣產能置換過程中。
三年累計清退酒廠超600家
2020年,醬酒熱達到頂峰。據權圖醬酒工作室《2020-2021中國醬酒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醬酒實現產能約60萬千升,約占整個白酒行業總產能的8%,其銷售收入約1550億元,約占白酒行業的26%,利潤約為630億元,約占整個行業利潤的40%。
僅8%的產能就能貢獻40%的利潤,醬酒的稀缺性和高利潤屬性使茅臺鎮成了醬酒的“朝圣地”,在貴州茅臺的加持之下,可謂一飛沖天。
不過,茅臺鎮長期存在的“小散弱”、竄酒等亂象也隨之被放大。除了叫得上名號的大酒廠外,茅臺鎮許多酒廠都存在發展要素不均衡現象,要么技術薄弱,人力不足,工藝不精;要么小酒廠功能劃分混亂、車間修建、設計不夠專業影響生產質量。酒廠參差不齊的生產水平給當地的釀酒產業造成負面影響。
如此背景下,2021年仁懷政府吹響了整治的沖鋒號,開始大力實施白酒產業綜合治理三年行動。
綜合仁懷官方披露的信息,2021年-2023年,仁懷累計清退白酒生產企業(作坊)632家,填埋窖池8551口,淘汰落后產能6.6萬千升,兼并整合681家,白酒生產企業總數減至983家,提前一年實現控制在1000家以內目標,保留酒企生產規模均在24口窖池以上。
這期間,仁懷共有995家企業開展了窖底防滲改造、煤改氣、水冷改風冷、暗管改明管的“四改”行動,改造窖池46695口,實現廠內進水、污水收集和處理全封閉運行。同時,改造后每噸白酒生產的用水量減少20噸左右,冷卻水循環率達80%以上。此外,仁懷當地涉及白酒生產鄉鎮街道也由18個減至9個。
鈦媒體APP了解到,在這輪整治行動中,政府對部分窖池數量不足24個的酒廠采取直接關停措施;其次是促進部分酒企進行兼并重組,比如仁懷貴良酒業(集團)有限公司購買當地兩家釀酒作坊后,生產車間變為5棟,窖池也由原來的61口增至現在的94口,計劃從800噸年產能提高到2000噸。
當然,繁榮的另一面是亂象叢生。在醬酒急速升溫時期,打著“茅臺鎮”牌子的不法商家如雨后春筍一般,“9.9元一瓶”的茅臺鎮醬酒、幾十元一箱的茅臺特供酒也蒙騙了不少消費者。
針對此亂象,過去三年,仁懷多部門對竄酒、特供酒、貼牌酒以及近年來愈發猖獗的醬酒“殺豬盤”等重拳出擊,其中“竄酒”還被納入掃黑除惡范疇。
政策上,仁懷嚴禁白酒生產加工小作坊接受委托生產加工白酒。根據《貴州省食品安全條例》第四十二條之規定,白酒生產加工小作坊不得接受委托生產加工白酒,不得分裝白酒;嚴禁出租出借生產資質,不得非法偽造、涂改、倒賣、出租、出借、轉讓生產資質,不得違法違規出租生產場地。
此外,仁懷政府為保護茅臺鎮的生態環境,對白酒企業的驗收標準之一還包括保障治污設施正常運行。中國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告訴鈦媒體APP,“隨著監管升級,沒有配備污水處理設備的酒廠,必須用水罐車去處理污水,這對很多小作坊來說,是巨大的、難以承受的成本投入?!?/p>
值得一提的是,仁懷還將繼續清退一部分酒廠。根據仁懷今年4月發布的《仁懷市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工作方案》),仁懷計劃從2024年起到2026年,通過三年努力,力爭白酒生產企業數量控制在800家以內,全面完成白酒產業“三個一批”綜合治理工作。照此計算,到2026年,仁懷還將清理退出至少142家酒企。
暴利時代結束,小酒廠“活不下去”
今年上半年,鈦媒體APP曾前往茅臺鎮走訪,如今的茅臺鎮已沒有三年前的繁忙光景,山路兩旁隨處可見大門緊閉的酒廠,高速路上也不似以往那般擁堵,就連當地出租車司機都不禁感慨,“如今的茅臺鎮太冷清了?!?/p>
業內分析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茅臺鎮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2017、2018年,醬酒起勢,茅臺鎮開始熱鬧起來。彼時,無數外來資本涌入茅臺鎮,無數醬酒擁躉奔赴茅臺鎮掘金。這時候的醬酒根本不愁賣,老酒不夠就生產新酒,甚至當年生產的酒當年就能銷完。不光投資的人賺錢了,仁懷當地人也靠賣基酒實現了“躺著賺錢”。
2021年,當醬酒行情開始冷卻,曾經那些聞著錢味來到茅臺鎮的投資客又紛紛逃離了茅臺鎮,留下酒廠一地雞毛,很快被市場淘汰。
茅臺鎮上一波擴產,導致醬酒產能過剩,許多酒廠根本用不著投產。于是,“茅臺鎮酒廠減產停產”消息在市場愈演愈烈。
鈦媒體APP曾向茅臺鎮一大型酒廠工作人員求證此事,得到的回應是,“不至于90%那么夸張,但確實有不少酒廠不再投產?!?/p>
一位不愿具名的醬酒從業者告訴鈦媒體APP,“停產關門的小酒廠基本是以賣基酒為主,醬酒降溫后,外來貼牌商少了,這類小酒廠的訂單就斷崖式下跌?!?/p>
鈦媒體APP了解到,這類吃到過茅臺鎮產區和醬酒品類紅利的小作坊酒廠,即使沒有很快倒閉,但過去三年也處于酒賣不出去、貨款收不回來、大量醬酒堆積在倉庫的狀態。這就導致不少酒廠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停產、裁員自不必說,有的甚至靠銀行貸款和網貸勉強支撐。
究其原因,業內普遍認為,資本對茅臺鎮的過度炒作給市場營造了一種醬酒形勢大好的假象,中間商盲目跟風大量囤貨帶動醬酒價格無序上漲,加上市場的不良競爭,醬酒消費氛圍并不強等因素,醬酒率先步入調整周期。
肖竹青向鈦媒體APP表示,“更多的消費者愿意喝品牌酒,所以造成了茅臺鎮那些沒有品牌效應、沒有社交屬性、沒有面子消費載體的非品牌酒很難生存下去,最終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是必然的。”
酒仙網創始人郝鴻峰曾公開表示:“茅臺鎮一半的酒廠都不下沙了?!备鶕袠I公開數據,2023年重陽下沙季,仁懷投產酒廠數量減少40%左右,今年比例擴大到了50%,一些中小作坊和中小酒廠紛紛減少了下沙的數量,有些作坊甚至已經停產,主動停窖、休窖。
2024年,整個白酒行情都偏弱,茅臺鎮小酒廠的境地相比以往則更糟。鈦媒體APP了解到,今年茅臺鎮不僅窖池租金下降,就連釀酒高粱的價格也普遍下降。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茅臺鎮酒企注銷數量達477家,同比增加了45%,而2024年1-4月茅臺鎮的酒企注銷數量就已經高達255家,是2023年同期的近一倍,更是2020年全年茅臺鎮酒企注銷數量的兩倍。
茅臺鎮“產能大換血”
對于茅臺鎮酒廠的這一輪洗牌,業內普遍認為,長遠來看有利于行業發展。
因為即使產能過剩,白酒行業也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白酒不缺酒,缺的是好酒。”仁懷政府大力清退“不合格”酒廠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淘汰一批低質產能。
與此同時,仁懷也在加大優質產能的擴張,進而進行整個產區的產能置換。
公開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仁懷便新增了53家規上酒企,僅2023年仁懷酒類行業規劃新增優質產能10萬千升,建成投產4萬千升,新增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12家、億元級企業7家,產能5000噸以上白酒生產企業達12家。
同時,根據仁懷的規定,產區內新兼并重組項目產能不得低于3000噸、新引進的招商引資項目產能需達1萬噸以上。據鈦媒體APP了解,單是醬酒產業項目,仁懷市目前共有54個在建項目,總投資達374.3億元,預計建成后可實現產能20萬噸。
再來看頭部酒廠擴產情況,更是與部分酒廠大幅減產、停窖停產形成鮮明對比。今年重陽下沙季,包括貴州茅臺在內的多家頭部酒廠繼續擴產。比如,2024年茅臺股份合計投產超11萬噸,新增約8000噸;貴州習酒投產7萬噸;珍酒投產4.4萬噸,新增產能3000噸。
權圖醬酒工作室認為,頭部醬酒企業的產能擴張戰略非常堅定,隨著中小醬酒企業產能被加速出清、赤水河流域整體品質提升、頭部醬酒企業基酒儲存量的快速提升,醬酒產業整體品質和頭部醬酒企業的產品品質將在3~5年后得到質的飛躍。
接下來,為了進一步提升產能置換效率,仁懷除了繼續清退白酒企業外,還將出臺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比如,根據《工作方案》,仁懷對兼并重組每兼并1000千升/年產能的企業,一次性獎補100萬元,最高不超過300萬元;引導企業擴大再生產和提高市場占有率,對產值首次突破10億元、20億元、50億元、100億元以上的,分別給予10萬元、20萬元、50萬元、1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對新上規入統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每年給予一次性獎勵40萬元,連續獎勵三年。
此外,仁懷將實施項目強鏈行動,新引進的招商引資項目產能需達10000噸以上,每年招引1-2個20億元級項目,力爭完成工業產業招商引資資金200億元。根據規劃,仁懷力爭到2026年白酒工業總產值實現2000億元,力爭完成規模以上白酒工業總產值1500億元,完成增加值1300億元。(楊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