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農副產品電商的蜂狂購,絕對不碰生鮮電商金融

品途商業評論 2017-10-14 18:40
分享到:
導讀

在生產端和消費端有一條鴻溝,很多原產地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而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消費者端又迫切需要購買健康的農產品,這是蜂狂購創始人劉海龍的創業初衷。

瞄準農副產品電商的蜂狂購,絕對不碰生鮮電商

在生產端和消費端有一條鴻溝,很多原產地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而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消費者端又迫切需要購買健康的農產品,這是蜂狂購創始人劉海龍的創業初衷。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宣布,將食品安全上升至國家戰略,又讓劉海龍看到了農產品發展的機會。 

蜂狂購是一個農副產品直供商城,在選品上,蜂狂購劉海龍避開生鮮電商這個品類,選擇像大別山特產類似的產品,從干果到茶葉,一系列農產品與生鮮電商差異化發展,劉海龍認為農產品最重要的是保證農副特產在原產地的篩選,保證產品的真實性。 

據劉海龍透露,商城在今年已經開始盈利,客單價平均在150元上下蜂狂購,截止到2017年六月底注冊用戶超過215萬,2016年交易額超過3.39億。 

不碰生鮮電商

在生鮮電商領域,原產地直供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冷鏈資源分散、物流存在短板、最后一公里更是一直困擾農產品電商的重要因素。劉海龍認為冷鏈以及恒溫設定是一個極高的門檻,所以蜂狂購選擇另辟蹊徑,只賣農副產品,不碰生鮮電商。

蜂狂購通過村合作社整合當地農產品資源,蜂狂購再借助其平臺將各地健康的農副特產銷往全國。在技術上,通過蜂狂購的溯源體系,讓消費者通過掃碼專屬二維碼可以了解到產品的產地信息、出場時間、保質期等信息。 

除了提供農產品之外,蜂狂購的另一個業務主線就是打造農產品的品牌概念。“國人對吃比較講究,比如我們知道陽澄湖大閘蟹,知道西湖龍井,知道六安瓜片,地域就是差異化,更是農產品品牌的特殊性。”劉海龍告訴品途商業評論,“這才是原產地直供真正的意義,也是蜂狂購的真正要打造的優勢。” 

在全國的品牌基地,選擇產品優質,有故事的農產品進行孵化,有人為情懷的企業家戰略合作,逐步幫品牌孵化,讓地域性的品牌變成區域性的品牌。 

目前,蜂狂購與上游產地合作,安徽六安石斛、杭州、千島湖的茶葉、六安瓜片等農副產品品牌。 

農產品電商成爭奪焦點

對于農產品電商,中糧我買網、阿里和京東都早有布局,,快速增長的農村市場正在成為電商巨頭們新一輪的爭奪焦點,電商渠道下沉開始成為一種趨勢。 

早在2014年10月,馬云就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即未來3-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覆蓋全國三分之一的縣及六分之一的農村。與此同時,各類淘寶特色中國館也紛紛上線。2015年,國務院部署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消息放出后,阿里又拋出”智慧農村“的概念。 

同樣布局農村電商的還有京東。在打法上,京東一方面牽手新希望集團,打出“送種子下鄉”的大旗,期望從源頭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另一方面,京東效仿淘寶中國特色館的模式,與當地政府扶持的代運營公司以及農村生產合作社搭建地方特色館,從合作社(農民)手中篩選農產品,同時負責該農產品的線上運營。京東物流則負責將農產品統入倉及配送。 

互聯網巨頭做農產品電商有著天然的流量優勢和較低的邊際成本,但我國農產品的上游很多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如規模化生產、農產品標準化、產地注冊和溯源體系搭建等等,劉海龍告訴品途商業評論,這也是蜂狂購需要改進的地方。 

據了解,蜂狂購目前正在大力投入建設蜂狂購O2O社區店。未來,除新疆、西藏等偏遠地區外,蜂狂購將在3年內覆蓋全國各個地區的中高端社區,為社區家庭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產品及服務。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農產品 電商 品牌 劉海龍 農村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