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五關”的貝殼赴美“斬韭菜”?互聯網+

藍莓財經 2020-08-06 14:10
分享到:
導讀

不過貝殼的核心優勢還是他的房產電商交易及服務平臺,那么貝殼作為房產交易平臺的抽成比例將會增加,以貝殼找房為主的平臺。

美東時間7月31日,房產交易及服務平臺貝殼找房更新了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招股書,主要增加了2020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

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貝殼的平臺交易總額(GTV)為1.33萬億,較2019年同期增長49.4%;營業收入272.6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196.1億元增長39.6%;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25.9億元,同比增長45.7%。多家媒體報道貝殼凈利潤16.1億元,處于盈利狀態。

但根據7月24日貝殼遞交的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至今,貝殼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一季度,貝殼凈虧損分別為5.38億元、4.28億元、21.8億元、12.31億元。同時貝殼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部分稱,“預計將來會繼續產生大量成本和指出以進一步拓展我們的業務,這可能使我們更加難以實現盈利,而且我們無法預測我們是否在短期內盈利,甚至或根本無法實現盈利”。

招股書更新前后不同的輿論基調,讓大眾對其局勢存疑,貝殼找房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先來看下兩年多的貝殼是怎么上市的。

站在鏈家肩膀上的貝殼

7月24日,貝殼遞交招股書,擬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BEKE”。36氪報道稱,貝殼上市后將成為中國居住服務平臺第一股。

招股書顯示貝殼2019年全年GTV2.12萬億,交易額在所有平臺中處在第二位,僅次于阿里巴巴5.73萬億。能取得這么高的交易額有貝殼找房自身的能力,也與房產行業本身客單價高有關。

招股書同時披露貝殼集團上市的企業架構,左暉將自己創業以來除了自如、愿景明德之外的核心資產,都打包進了貝殼。以貝殼找房為主的平臺,以鏈家為主的中介機構,同時還有鏈鏈金融、貝殼金融等金融服務,都成為貝殼集團上市的一部分。

貝殼上市可以說是站在鏈家的肩膀上。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公司從2001年就已經成立,是中國領先的房地產經紀品牌,通過促進新房、二手房交易抽取傭金盈利。鏈家在2017年已經拿到了C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520億人民幣。

公司在2018年4月將鏈家網升級為貝殼找房,定位為線上+線下房產交易及服務平臺。升級到貝殼找房后,又拿到兩輪融資。據天眼查顯示,貝殼集團運營主體天津小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一輪D+融資是2020年3月4日,融資后估值140億美元。

在2020年1月,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榜單中,小屋信息已經是估值排名第10的獨角獸。

受一級資本市場青睞的貝殼并不缺錢,有媒體指出,貝殼此次選擇在紐交所IPO上市,是因為公司在2016年與投資人簽訂的對賭協議。鏈家承諾公司在B輪融資完成后的5年內必須實現上市,否則鏈家不僅要歸還融資,還要承擔8%的額外利息。

而更新后的招股書專門為此進行了解釋,對賭協議確實存在,不過IPO時間從此前約定的2021年更新為2023年12月28日。同時有投資機構表示,貝殼此次IPO與對賭協議無關,主要是因為貝殼正處于上升期,融資能拉大貝殼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

貝殼正努力向二級市場展示其優勢,不過貝殼的核心優勢還是他的房產電商交易及服務平臺。

建立平臺的“過五關”

衣、食、住、行這四個關乎民生的領域除了“住”,已經有上市且體量較大的平臺,衣有阿里,住有美團,行有攜程,而最關系老百姓幸福感的“住”,卻沒有上市的平臺。貝殼若此次IPO成功,在“住”的領域,也將出現一家上市且市值較高的平臺。

貝殼找房采用聚合模式,將房產交易產業鏈上的玩家收進平臺。左暉的設想是將貝殼找房打造成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房產平臺,鏈家是貝殼找房中最大的自營品牌,通吃線上線下。作為一個比較成功的線下反攻線上的例子,貝殼找房的線上平臺模式究竟如何呢?

做了8年平臺的美團到店業務總裁張川在他的商業經驗分享中,將平臺的建立過程分為5道坎,借此可以拿來分析貝殼找房的平臺模式。

1.平臺連接的兩端是否處于動態不平衡

平臺的兩端是極其不平衡的業務,通過運營、產品,保持兩端的不平衡,平臺才有存在的價值。動態不平衡,是平臺存在的基礎。

貝殼找房連接的是房地產商、房產中介與租房者、買房者,供給端房源多樣,需求端低頻,屬于動態不平衡市場,這是房產交易平臺形成的條件。

2.標準化決定平臺的大小

平臺提供的產品是否標準化,決定了平臺的大小。對于房產電商平臺來講,標準化分為房源信息標準化與服務標準化。

房間戶型、地理位置、交通、公共設施配置都是影響房源商品信息標準化的因素。而房產交易從看房、交易到過戶有近20個非常繁瑣的環節,絕大多數都必須在線下依靠人力溝通完成,服務標準化的難度也非常高。

房源商品信息標準化的前提是房源信息數據化。鏈家在2009年就開始將房源數據化,后來衍變為樓盤字典。在2020年,樓盤字典收錄房源2.12億套,極大解決了房源信息不透明的問題。

在服務標準化上,貝殼構建了ACN(經紀人合作網絡),將房產交易過程中的服務進行細分,對每一環節的服務標準化。貝殼的服務標準化很大部分歸功于鏈家打下的基礎,鏈家在自家經紀公司內部推行服務標準化,體系成熟之后再推向入駐貝殼的中介機構。

在貝殼之前,房產類平臺大多只做信息平臺,因為信息容易標準化。

3.正確理解高頻和低頻

高頻業務靠補貼,低頻業務靠廣告。

很明顯,房產交易屬于低頻業務,無論是租房還是新房、二手房交易。

貝殼在線下將鏈家與德佑將門店開遍各大城市的小區,而小區中不知名的小中介公司門面,可能是貝殼旗下的品牌或者入駐機構,線下渠道的強力鋪設為貝殼的服務提供保障,同時線下門面是最直接的廣告。

在線上,騰訊作為貝殼集團的第二股東,在微信“十二宮格”中為貝殼開設入口,幫助貝殼吸引流量。7月17日最新消息,貝殼將為騰訊的QQ看點、QQ瀏覽器等騰訊系信息流產品提供房產信息與服務支持,補足騰訊內容生態,其實也是增加貝殼的流量入口。

4.供給端效率決定平臺價值

平臺的供給主要看兩個方向:供給是不是可以大批量供給,并且接近于無限供給;是不是平臺提高了供給端的效率,讓供給端能賺到錢。平臺至少要滿足其中一點。

貝殼招股書顯示,與貝殼合作的中介2019年下半年平均經營效率由2018年的1090萬元提升至2030萬元。提升入駐貝殼中介公司的經營效率就是貝殼的價值所在。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房、二手房若進入存量市場階段,供大于求,那么貝殼作為房產交易平臺的抽成比例將會增加,在房產交易中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5.確定商業模式

平臺到了最后構造商業模式的時候,需要判斷是做剃須刀(LTV,生命周期總價值)的生意,還是電冰箱(CAC,用戶獲取成本)的生意。

房產交易平臺做的是電冰箱生意,就是一定要在本次交易中覆蓋用戶獲得成本,生意的公式就是本次收入-獲客成本。

在收入方面,貝殼主要是依靠客戶對服務的信息不對稱收取的中介費。在成本方面,貝殼主要花費在渠道和經紀人身上。貝殼的招股書顯示,貝殼的成本占比最多的就是傭金和內部補償,第二大部分是傭金分割,在經營支出方面行政支出部分占比最多。

貝殼面臨的挑戰

根據美團到店總裁張川總結的建設平臺的5大關來分析,貝殼已經解決了部分問題,所以平臺得以建立并發展,在行業中已經處于領先地位。但貝殼也不能說穩坐釣魚臺,未來仍面對諸多危風險與挑戰。

1.壟斷與不良競爭頻遭抵制

貝殼找房平臺涉及線下、線上,上游開發商、房主,中游中介公司,下游消費者,甚至裝修這類的后市場,在各個領域擴張,切分蛋糕。

景輝智庫經濟學家胡景暉曾就貝殼找房的平臺模式發聲:“貝殼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在具體操作中,它把盤源優先給自己的親兒子——鏈家和德佑來完成。因為在內部ACN系統里,如果讓貝殼、鏈家和德佑之外的中介來成交,大頭兒就要給人家,其只能抽8個點的平臺費。”

既當裁判又當選手的質疑從貝殼平臺成立開始就沒有斷過。傳統中介公司的護城河就是獨有的房源,但進入貝殼平臺后,要把房源信息公開,以及客戶信息,還要上交服務費。隨著平臺的發展壯大,對中介公司的福利一定是越來越少的,就像美團對商家一樣,前期平臺抽取傭金少,后面平臺為了盈利就會增加抽傭比例。這一做法必將迎來行業內競爭對手的激烈抵制。

在線上,2018年6月,58同城就聯合我愛我家、中原地產等組成“反殼聯盟”,對拼貝殼的真房源;在線下,2019年9月,浙江金華百家房地產中介機構代表簽署《反殼聯盟條約》,呼吁中介聯合起來抵制貝殼和德佑的壟斷和不良競爭。

根據極光數據顯示,2020年4月房產平臺app滲透率排行榜58旗下安居客排名第一,貝殼、鏈家、自如這些貝殼系的品牌都在安居客之后。

7月31日,阿里宣布入股易居,要在房產交易平臺發力。同時,貝殼上線的“被窩家裝”裝修平臺,在裝修領域與京東、土巴兔等正面相碰。四處競爭的背后,是貝殼的壟斷之心。

胡景暉曾評論貝殼:壟斷的第一大特征就是享有超級定價權,不管是2C,還是2B,都可以坐享高額定價,霸凌定價。這一點,從許多新房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確實存在;壟斷的第二大特征就是碾壓式消滅競爭對手,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一點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貝殼系所到之處,都已顯露無疑。

誠然,貝殼在線下與線上的極速擴張已經讓產業上下游不可忽視其存在。前段時間有開發商埋怨渠道費太高,意指貝殼。

同時,除了鏈家、德佑,還有未上市的自如也屬于貝殼系。在存量房、新房、租房、后市場都有布局的貝殼其實已經取得規模優勢,不過各個領域業務都屬于低頻業務,市場壁壘不深,且裝修市場尚處于教育階段,多家企業企圖整合重塑,均已失敗告終。

2.凈推薦值對貝殼的重要性

由于貝殼做的生意是電冰箱生意(CAC獲客成本),都是低頻業務,本質上是不做回頭客的,要在一個用戶身上賺到足夠多的利潤。而貝殼現在極速擴張,在獲客成本上降低不下來。這時,關注NPS(凈推薦值)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NPS可以在低頻業務中降低獲客成本。

由于貝殼生意的低頻,人們對貝殼的凈推薦值如何往往反映在輿論上。

近日,據媒體報道,一市民在德佑經紀人的介紹下買了小區的二手房,這套房子的建成年份卻有3個。經紀人介紹的是1997年,貝殼找房顯示1996年,房產證上顯示1988年。記者尋至德佑,經紀人稱是樓盤字典自動生成,和他們沒關系。

貝殼聲稱的真房源,卻出現一個房子3個年份的事情。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平臺上第三方平臺增加,房源信息真假得不到保障,貝殼的管理能力需要提升。

另外,據天眼查顯示,鏈家有1970條司法風險記錄,且多是有關房屋合同糾紛。

還有自如的負面新聞頻出,阿里P7員工租自如“甲醛房”得白血病身亡,黑貓投訴最近仍有租客反應甲醛超標。還有自如男租客趁女生洗澡闖入...雖然自如并沒有并入貝殼上市,但他們有同一創始人,自如不可避免的會被打上貝殼系的標簽,自如的負面新聞也會影響大眾對貝殼的判斷。

目前來看,這些事件帶來的負面會降低貝殼的(NPS)凈推薦值,獲客成本不減反增。

在建設平臺的過程中有一平臺博弈論,若平臺能代表用戶與商家博弈,為用戶帶來好處,那么平臺會將多個低頻用戶轉化為高頻,進而轉變為低頻的服務和口碑。這個博弈論對于房產平臺來說就是,平臺能為用戶帶來好處,就會有好的口碑,就會有較高的凈推薦值。

但貝殼找房平臺最大的商家就是貝殼系。創始人左暉曾在2015年鏈家經歷過一系列收購之后笑稱:“全國稍微靠譜一些的中介都已經被鏈家收購了。”平衡平臺利益與自身經紀人公司利益是貝殼考慮之事。

結語:

貝殼集團估值已經夠高,平臺模式也已經建立起來,不過貝殼還存在一些問題。持續虧損,政府對房價調控政策影響,房源信息標準化程度還不夠......貝殼上市究竟是資本套現離場割韭菜,還是下一個阿里巴巴誕生,還需要時間檢驗。

財經自媒體“藍莓財經”,訂閱號:藍莓財經,個人微信號:18500928579,轉載保留版權,違者必究。


貝殼 平臺 房產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