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六周年:普惠金融再思考互聯網+
導讀
這一課,是一個插曲,也是前進的序言。
這一課,是一個插曲,也是前進的序言。
曲艷麗 | 文
微眾銀行的六周年,過得并不平靜。
“即便我們的初心是好的,但結局不一定是完美的。”近日,在事件逐漸平息之時,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現身媒體,首次談及“蛋殼事件”。
微眾銀行的解決方案,相當于放棄了對個人的債權,轉為對蛋殼的應收款。租客在解除租房合同后無需繼續還款,也不會影響征信記錄。
截至12月27日,已有13.61萬人結清租金貸,已結清貸款金額13.14億元,結清金額比例86%。
客觀而言,這種處理是負責的、也較為及時。“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攬下了所有的風險。”顧敏稱。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和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從一張白紙開始,肩負著普惠金融、覆蓋長尾人群的使命,以自己的方式,探路前人沒有走過、傳統銀行做不了的事。
過去,微眾銀行的“去IOE”、“ABCD”等金融科技嘗試,是業內標桿。在遭遇了風波之后,微眾銀行會更加審慎與穩健。
因此,微眾銀行行進的方向不會變化。“不斷創新,這也是微眾銀行的基因,更是我們存在的理由。”顧敏稱。
1
銀行是百業之母,也是經濟周期的產物。
在周期波動中,百年銀行起起伏伏,都是真金白銀買出來的經驗教訓。
“租金貸”是場景金融的一種。在業務模型上,微眾銀行測算,出租率、租金價格可以通過相互作用來托底,比如,當出租率無法維持時,可以通過降低租金來提升出租率。
然而,卻沒有考慮到疫情因素帶來的極端影響,即兩者同時大幅下滑。
微眾銀行設計的模型是,客戶無需付利息,而由蛋殼去貼息,本意是為了減輕年輕人的壓力,但從結果上看,當初的考量是不夠的。
顧敏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在過往,場景金融模式多為“通過場景主導金融”,而不是“金融和場景相互配合”。在未來,模式更多的應該是用金融或銀行服務去協助場景的有序發展。至少,“金融”和“場景”要處于相對平衡的位置,而不能是“一邊倒”地由場景去主導整個業務的發展方向。
“內部有反思,我們可能原來在一些地方對自己的要求還不夠高。”顧敏坦陳。
對金融機構而言,像社會民生等有很強的外部性的領域,把社會責任感放在首位,是為必須。
作為金融供應商,微眾銀行無疑也是受害者。如何既滿足客戶的需求,又盡可能地防范風險,新生代民營銀行在互聯網、大數據之上,需要做一些宏觀和中觀層面的思考。
蛋殼這部分風險資產占微眾整個盤子的比例并不大。即使全部損失都在今年內體現,相信微眾銀行2020年財報仍然穩健,依然擁有比較豐厚的撥備覆蓋率、穩健增長的利潤,以及較低的不良率,但這次事件將會是微眾銀行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實現真正的成長。
網絡上有一種絕對化的思潮,但凡被打上“標簽”,就輿論一邊倒,認為一個事物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壞的,這全無必要。
2
在微眾銀行的業務盤子里,占據較大份額的依舊是成熟產品“微粒貸”、“微業貸”。
民營銀行初始,就沒有線下的物理網點。那么,線上之路到底可不可行?
真實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同樣在疫情期間,汕頭廠商唐舸成為了微眾銀行的“首貸戶”。
“首貸難”是化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破局點。據統計,小微企業一旦獲得“首貸”,隨后獲得第二次貸款的比例高達76%。
對傳統銀行而言,小微企業經營的穩定性、財務管理的規范性,是信息不對稱的,難以下沉。“微業貸”采取的模式,是打通了銀稅之間數據鏈路,利用大數據、全線上、速度快、無需抵質押的純信用模式。
3月份,唐舸面對著一排排空蕩蕩的機器,日日煎熬。資金越來越緊張,作為小微企業主,唐舸在公眾號上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了“微業貸”的在線申請辦理。當資金到賬時,他甚至還沒過神兒來。
“沒想過這么方便。”唐舸說。
微業貸的核心服務主體,就是像唐舸一樣,以往難以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
事實證明,技術手段的確可以降低服務成本。微業貸將一筆貸款的申請、審批、貼息備案、放款的全流程由兩周縮短為一天,是為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而生的。
“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首先解決擴大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其次在擴大客戶規模的同時持續讓利于客戶,不斷下調新發放貸平均利率,減輕小微企業的融資負擔,從而逐步緩解融資貴的問題。”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稱。
三年多時間,微業貸輻射27個省和直轄市,超過200個縣級以上城市。在這些地區,每14家企業中就有1家有過微業貸的申請記錄。微業貸已為超過50萬小微企業提供授信支持,超過60%是“首貸戶”。微業貸的發放金額近4000億元。
線上無抵押、7*24小時、隨借隨用、分鐘級獲貸等特點,都是技術賦予的優勢。
3
針對長尾人群的信貸,是普惠金融,但如何把握“度”的問題,考驗智慧。
數據顯示,在微眾銀行的個人貸款用戶中,1/4的用戶貸款期限不超過7天。其所有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中,平均額度8000元,平均借款周期在60天左右。實際上,微眾銀行70%的客戶單筆借款成本支出低于100元。
但人群都是呈正態分布的,大數據和白名單可以解決一部分篩選的問題,從額度上把控,也是一種思路。
相比動輒上萬元的借貸,在上海某餐廳工作的李小姐表示,她更傾向于一些低額度的臨時借貸,只是應急。
以微眾銀行We2000為例,這款支付備用金的額度是2000元,是圍繞日常生活消費設計的、一款集賬戶、存取、消費支付、積分權益等服務于一體的小額消費卡,針對新藍領人群,倡導綠色、健康的消費理念。
對于深耕長尾用戶而言,第一步是觸達,互聯網已經做到了這點,是“放”;第二步是精細化運營,精準地把錢借給真正需要的人,是“收”。
4
用戶在哪里,銀行就開在哪里,用戶從網點向App、向場景移動,已經是不可逆的潮流。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本身就是一次審慎創新。它們在做著創新,也同樣遵守著銀行的約束。
一枚硬幣有兩面性,金融機構應該反思的命題,是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金融的適用性的考慮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略實體經濟中真實存在的需求,這是需要平衡和不斷進化的事情。
普惠金融的要義,就是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尋求平衡,既要盈利、并適度利他,深耕長尾人群。
疫情期間,與傳統銀行一樣,微眾銀行履行著同樣的社會責任,在全國率先推出“延遲還款三個月”措施,從延期、降息、讓利、拓面,對小微企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幫扶。
據李南青介紹,截至2020年9月末, 微眾銀行運用支小再貸款投放貸款余額逾20億元,惠及4800余戶小微企業,平均每億元覆蓋小微企業達230家,支小再貸款的運用,也對微眾銀行擴大小微貸款“首貸戶”的覆蓋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微”和“眾”,是微眾銀行的客戶定位。
微眾銀行在近期發布的品牌片中,以“真心英雄”為題,表達助力每一位平凡的“真心英雄”的普惠愿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歌詞,似乎也唱給了自己。
銀行的本質是經營信任,傳統銀行沉淀多年,民營銀行尚無法比擬,信任靠的是時間,也來源于在事件處理中所體現的態度。微眾銀行在蛋殼事件之中所體現的擔當,沒有辜負這六年走過的路。
這一課,是一個插曲,也是前進的序言。

曲艷麗 | 文
微眾銀行的六周年,過得并不平靜。
“即便我們的初心是好的,但結局不一定是完美的。”近日,在事件逐漸平息之時,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現身媒體,首次談及“蛋殼事件”。
微眾銀行的解決方案,相當于放棄了對個人的債權,轉為對蛋殼的應收款。租客在解除租房合同后無需繼續還款,也不會影響征信記錄。
截至12月27日,已有13.61萬人結清租金貸,已結清貸款金額13.14億元,結清金額比例86%。
客觀而言,這種處理是負責的、也較為及時。“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攬下了所有的風險。”顧敏稱。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和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從一張白紙開始,肩負著普惠金融、覆蓋長尾人群的使命,以自己的方式,探路前人沒有走過、傳統銀行做不了的事。
過去,微眾銀行的“去IOE”、“ABCD”等金融科技嘗試,是業內標桿。在遭遇了風波之后,微眾銀行會更加審慎與穩健。
因此,微眾銀行行進的方向不會變化。“不斷創新,這也是微眾銀行的基因,更是我們存在的理由。”顧敏稱。
1
銀行是百業之母,也是經濟周期的產物。
在周期波動中,百年銀行起起伏伏,都是真金白銀買出來的經驗教訓。
“租金貸”是場景金融的一種。在業務模型上,微眾銀行測算,出租率、租金價格可以通過相互作用來托底,比如,當出租率無法維持時,可以通過降低租金來提升出租率。
然而,卻沒有考慮到疫情因素帶來的極端影響,即兩者同時大幅下滑。
微眾銀行設計的模型是,客戶無需付利息,而由蛋殼去貼息,本意是為了減輕年輕人的壓力,但從結果上看,當初的考量是不夠的。
顧敏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在過往,場景金融模式多為“通過場景主導金融”,而不是“金融和場景相互配合”。在未來,模式更多的應該是用金融或銀行服務去協助場景的有序發展。至少,“金融”和“場景”要處于相對平衡的位置,而不能是“一邊倒”地由場景去主導整個業務的發展方向。
“內部有反思,我們可能原來在一些地方對自己的要求還不夠高。”顧敏坦陳。
對金融機構而言,像社會民生等有很強的外部性的領域,把社會責任感放在首位,是為必須。
作為金融供應商,微眾銀行無疑也是受害者。如何既滿足客戶的需求,又盡可能地防范風險,新生代民營銀行在互聯網、大數據之上,需要做一些宏觀和中觀層面的思考。
蛋殼這部分風險資產占微眾整個盤子的比例并不大。即使全部損失都在今年內體現,相信微眾銀行2020年財報仍然穩健,依然擁有比較豐厚的撥備覆蓋率、穩健增長的利潤,以及較低的不良率,但這次事件將會是微眾銀行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實現真正的成長。
網絡上有一種絕對化的思潮,但凡被打上“標簽”,就輿論一邊倒,認為一個事物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壞的,這全無必要。
2
在微眾銀行的業務盤子里,占據較大份額的依舊是成熟產品“微粒貸”、“微業貸”。
民營銀行初始,就沒有線下的物理網點。那么,線上之路到底可不可行?
真實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同樣在疫情期間,汕頭廠商唐舸成為了微眾銀行的“首貸戶”。
“首貸難”是化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破局點。據統計,小微企業一旦獲得“首貸”,隨后獲得第二次貸款的比例高達76%。
對傳統銀行而言,小微企業經營的穩定性、財務管理的規范性,是信息不對稱的,難以下沉。“微業貸”采取的模式,是打通了銀稅之間數據鏈路,利用大數據、全線上、速度快、無需抵質押的純信用模式。
3月份,唐舸面對著一排排空蕩蕩的機器,日日煎熬。資金越來越緊張,作為小微企業主,唐舸在公眾號上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了“微業貸”的在線申請辦理。當資金到賬時,他甚至還沒過神兒來。
“沒想過這么方便。”唐舸說。
微業貸的核心服務主體,就是像唐舸一樣,以往難以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
事實證明,技術手段的確可以降低服務成本。微業貸將一筆貸款的申請、審批、貼息備案、放款的全流程由兩周縮短為一天,是為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而生的。
“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首先解決擴大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其次在擴大客戶規模的同時持續讓利于客戶,不斷下調新發放貸平均利率,減輕小微企業的融資負擔,從而逐步緩解融資貴的問題。”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稱。
三年多時間,微業貸輻射27個省和直轄市,超過200個縣級以上城市。在這些地區,每14家企業中就有1家有過微業貸的申請記錄。微業貸已為超過50萬小微企業提供授信支持,超過60%是“首貸戶”。微業貸的發放金額近4000億元。
線上無抵押、7*24小時、隨借隨用、分鐘級獲貸等特點,都是技術賦予的優勢。
3
針對長尾人群的信貸,是普惠金融,但如何把握“度”的問題,考驗智慧。
數據顯示,在微眾銀行的個人貸款用戶中,1/4的用戶貸款期限不超過7天。其所有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中,平均額度8000元,平均借款周期在60天左右。實際上,微眾銀行70%的客戶單筆借款成本支出低于100元。
但人群都是呈正態分布的,大數據和白名單可以解決一部分篩選的問題,從額度上把控,也是一種思路。
相比動輒上萬元的借貸,在上海某餐廳工作的李小姐表示,她更傾向于一些低額度的臨時借貸,只是應急。
以微眾銀行We2000為例,這款支付備用金的額度是2000元,是圍繞日常生活消費設計的、一款集賬戶、存取、消費支付、積分權益等服務于一體的小額消費卡,針對新藍領人群,倡導綠色、健康的消費理念。
對于深耕長尾用戶而言,第一步是觸達,互聯網已經做到了這點,是“放”;第二步是精細化運營,精準地把錢借給真正需要的人,是“收”。
4
用戶在哪里,銀行就開在哪里,用戶從網點向App、向場景移動,已經是不可逆的潮流。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本身就是一次審慎創新。它們在做著創新,也同樣遵守著銀行的約束。
一枚硬幣有兩面性,金融機構應該反思的命題,是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金融的適用性的考慮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略實體經濟中真實存在的需求,這是需要平衡和不斷進化的事情。
普惠金融的要義,就是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尋求平衡,既要盈利、并適度利他,深耕長尾人群。
疫情期間,與傳統銀行一樣,微眾銀行履行著同樣的社會責任,在全國率先推出“延遲還款三個月”措施,從延期、降息、讓利、拓面,對小微企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幫扶。
據李南青介紹,截至2020年9月末, 微眾銀行運用支小再貸款投放貸款余額逾20億元,惠及4800余戶小微企業,平均每億元覆蓋小微企業達230家,支小再貸款的運用,也對微眾銀行擴大小微貸款“首貸戶”的覆蓋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微”和“眾”,是微眾銀行的客戶定位。
微眾銀行在近期發布的品牌片中,以“真心英雄”為題,表達助力每一位平凡的“真心英雄”的普惠愿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歌詞,似乎也唱給了自己。
銀行的本質是經營信任,傳統銀行沉淀多年,民營銀行尚無法比擬,信任靠的是時間,也來源于在事件處理中所體現的態度。微眾銀行在蛋殼事件之中所體現的擔當,沒有辜負這六年走過的路。
這一課,是一個插曲,也是前進的序言。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