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華為都遇到了麻煩,國產手機“走出去”真難通信

愛范兒 2017-06-19 16:22
分享到:
導讀

最近一則新聞傳得火熱:華為在英國英格蘭-威爾士高等法院(England and Wales HighCourt)專利法庭領到了‘禁售令’,據稱,除非華為能夠繳納專利費,否則華為手機將會被下架。

最近一則新聞傳得火熱:

華為在英國英格蘭-威爾士高等法院(England and Wales HighCourt)專利法庭領到了‘禁售令’,據稱,除非華為能夠繳納專利費,否則華為手機將會被下架。

當然,后來華為對于此事辟了謠:該禁令對華為手機的業務經營沒有任何影響,僅僅是紙面的禁令。目前華為已經提起上訴,這期間禁售也會停止生效,華為在英國乃至全球的銷售并不受該判決的影響,手機等產品在英下架系誤讀,目前并沒有正式執行。

據悉,華為這次在英國遇到的專利糾紛從 2014 年 3 月便已經開始。與華為對簿公堂的公司名為‘Unwired Planet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UPI’公司)。該公司前身為移動軟件公司 Openwave 系統,不過該公司在 2012 年 5 月時,轉型成為‘授權和專利保護公司’。對于這種公司,業界有一個更直接和形象的說法——‘專利流氓’。

華為這次遭遇的專利危機正是來自 UPI 公司于 2013 年從愛立信收購的兩千多件專利,這其中包括了 753 件 2G/3G/4G 相關專利。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7 月期間,與本案相關的 6 件專利被分成了 5 組進行了技術測驗和比對。裁定的結果是華為對 UPI 從愛立信處購得兩項專利構成侵權。不過,今年 4 月份,英國法院判決認定 UPI 的要價過高,并給出了他們認為合理的許可費。

華為對此并沒有再提起上訴,但 UPI 嫌費用不夠高,于是又提起上訴。英格蘭-威爾士高等法院在上周作出判罰:華為需要支付 290 萬英鎊的賠款,關于全球專利許可,允許華為上訴,而關于混合全球基準,允許 UPI 公司上訴。

所以行業就出現了本文開始的那則新聞。

其實,從大的方面看,這起訴訟不僅是華為與專利流氓的對決,更是國產手機廠家出海艱難的縮影。

國產品牌在艱難地走出去

每次盤點如今的智能手機市場現狀,大家都會這樣來一句:‘國產手機正在強勢崛起’。這句話的前提是全球出貨前五的廠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廠家占了三個;出貨前十的廠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廠家占了七個。國產手機廠家的表現不可謂不耀眼。

但另一方面,即使國產手機廠家們做到了如此大的體量,這些出貨量巨大的國產品牌依然很難讓普通消費者有‘國際大品牌’之感。原因無他,這些品牌能做到出貨位居全球前列的很大原因是得益于他們在中國本土市場的近乎橫掃的強勢表現,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中國品牌依然難以真正立足。

小米高級副總裁王翔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他們尚未準備好在美國市場銷售手機,而此前,小米時任全球副總裁 Hugo Barra 的表態則是,小米手機可能在今年登陸美國市場。兩者的前后不一,也由此被解讀為‘小米想進軍美國而不得’的失意。

實際上,小米對美國市場早有布局。2015 年 5 月,小米的官方 Twitter 宣布,美國在線商店正式上線。美國用戶可以在該在線商店里面選購小米手環、小米移動電源、小米耳機等產品。

不過,到 2016 年 10 月,小米的第一款‘核心產品’運行 Android TV 6.0 的 4K 電視機頂盒小米盒子 Mi Box 才正式上市。而小米生態真正的核心產品小米手機卻始終沒有在美國上市的跡象。

年初的 CES 上,小米就已經在其展臺上迫不及待地展示了自己的當家旗艦白色版小米 MIX,這實際上是白色版 MIX 的首發。這其實足以說明小米對于美國市場的重視以及渴望。

對美國市場渴望而不得的又何止小米。

2016 年 6 月,美國商務部要求華為提交有關向古巴、伊朗、朝鮮、蘇丹和敘利亞出口或再出口美國技術的出貨信息。而另一方面則是華為最近的多款旗艦都在美國的展會上有所亮相。

根據中興通訊發布的 2016 年全年業績報告,如果按照正常的計算方式,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 38.3 億元,同比增長 19.2%。但由于中興與美國政府相關部門達成和解協議,并計提約 8.92 億美元相關損失,2016 年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 23.6 億元。

當然,中興和華為進入美國發生時與美國政府相關部門的一系列摩擦同兩者的大型通訊設備關系也不小。

至于從去年開始在中國市場一騎絕塵的 OPPO 和 vivo,暫時還沒有關于它們大規模進入美國的消息。

專利是一個大麻煩

一個首要原因自然是專利壁壘。對于這些想要真正走向海外,乃至打入歐洲、美國的國產品牌,‘專利’一詞絕對是繞不過去的坎。

上面提到的一些品牌在進軍印度時,想必已經領教過專利訴訟的厲害。而美國的市場的專利訴訟比之印度,其嚴格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 HTC,該公司曾在美國有過輝煌,最后卻因為專利糾紛而被禁售,最后 HTC 在美國市場落得個一蹶不振。

對于想要在歐美市場真正做大、站穩的國產品牌,HTC 便是前車之鑒,更不用說,部分國產大牌的核心技術專利還沒有 HTC 多,如果他們貿然進入美國市場,其結果可想而知。

專利從申請到授權一般都需要 3-5 年的時間,這對于瞬息萬變的手機市場,太過漫長了。所以一個捷徑便是,手機廠家直接購買第三方專利。在進軍印度時被愛立信將了一軍的小米排在了 2016 年美國購買專利的買主榜的第四位。這其實也說明,小米正在加緊進軍美國,只是他們認為目前的時機還遠未成熟。

另一個方面,美國市場中運營商是各個品牌出貨的主要渠道,在美國市場獲得近乎壟斷地位的蘋果和三星得到了各大運營商的支持。這種變化對于熟練掌握‘互聯網思維’或者‘明星效應’的國產大牌們都得花費功夫來適應。畢竟此前在中國市場,運營商們唱主角時混得風生水起的‘中華酷聯’,現在只有一家還堅挺著呢。

如果要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手機,那么為運營商提供定制機型就十分必要了,除非這個廠家有蘋果的話語權。而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廠家們需要額外花精力去進行適配。

以小米為例,王翔表示目前小米的工程團隊很忙,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適配運營商定制機型。小米也沒有自己鋪設渠道銷售裸機的打算,因為小米已經跟運營商建立了不錯的聯系。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出擊,可能會得不償失。

實際上,除了國產品牌已經算是站住腳跟的東南亞和印度市場之外,美國市場也有相對成功的國產手機品牌,比如‘一加’。但相對來說,一加手機的體量太小,并不能算是真正在美國市場站穩。

所以對于目前這些想進美國,還沒有正式展開動作的國產品牌而言,用蟄伏一詞來形容比較合適,正如前文提到小米已經在美國大力購買專利一般。

當國產手機品牌旗下的專利可以保證他們在美國即使遭遇專利戰也能得到一個可以承受的結果時,國產大牌們可能就真要成為國際大牌了。

不管怎么說,已經有國產手機品牌進軍技術門檻頗高的‘SoC’領域了,這或許意味著國產手機品牌的專利儲備已經達到一定層次了。

【來源:愛范兒

美國 專利 小米 市場 手機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