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產業究竟有多大?金融

吳懟懟 2017-12-15 14:24
分享到:
導讀

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再強調無疑又一次提示了數字經濟基礎支撐技術、工業制造智能化升級、政務大數據、信息安全等業務領域的成長性。那么,大數據這個產業究竟有多大?

1

12月8日,習近平在主持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深入了解大數據發展現狀和趨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我國大數據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實際上,關于大數據頂層設計的時間表一直都挺清晰的。2015年6月17日,貴州省以發展大數據作為突破口推動經濟社會収展的探索,給習近平留下深刻印象。習近平對當地干部說:“我聽懂了,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 

半年后的《中共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2016年10月9日,政治局進行了首次關于大數據話題的集體學習。“十三五”規劃夯實了各界做強大數據產業的信心:23個省出臺了75個與大數據相關的政策和規劃。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提出,互聯網企業作為數字經濟的引擎,在網絡強國戰略中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能力和作用。“也是在今年,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已在貴州落地,騰訊貴州大數據中心亦已開工。

可以看出來,互聯網企業在這個時間表里不斷推進大數據發展。我仔細看了前后兩次學習的講話,相比2016年,習近平此次著重強調了大數據與互聯網+的協同,提出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

而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再強調無疑又一次提示了數字經濟基礎支撐技術、工業制造智能化升級、政務大數據、信息安全等業務領域的成長性。

2

在剛過去不久的《財富》全球論壇上,馬化騰再次提到騰訊要聚焦在兩個半業務上,除開社交通信和數字內容兩個業務外,半個業務被定義為“互聯網+”。

12月13日,騰訊大數據品牌“騰訊慧聚”正式亮相。騰訊互聯網+大數據產品中心總經理劉煜宏說:“騰訊大數據經歷了離線計算時代,從實時計算時代進入到機器學習時代。隨著騰訊內部大數據平臺的不斷演進,在大規模應用實踐過程中,將內部高效穩定的大數據能力進行對外輸出,結合政企客戶在大數據應用上的痛點,從而演化成騰訊慧聚的五大產品平臺。”

騰訊慧聚

這5大平臺覆蓋了騰訊大數據的全生命周期,每個平臺側重點都不一樣:聚焦大數據基礎平臺的DMaster;融合了OLAP和OLTP分布式數據庫的TBase;負責數據接入的TDBank;負責海量數據多維分析檢索的Hermes;以及機器學習基礎平臺TDInsight。

這5個平臺除了DMaster是一個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技術棧的一站式綜合平臺外,其他則更加專注于大數據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例如:TDBank是一個數據接入平臺,它的功能不僅僅覆蓋數據采集,還包括數據分揀、數據對賬等,可解決數據接入環節涉及到的各類需求。

大家聽不懂這些專業話術沒關系,但我們一定用過QQ、微信、騰訊視頻,也玩過騰訊的游戲。正是因為內部就有強大的大數據業務需求,騰訊慧聚已經在騰訊上千款產品上進行了應用。 

經過8年的積累,騰訊大數據已經頗具規模:能經受近10億用戶同時在線、每秒76萬個紅包的峰值考驗,服務了362座城市、50項+政務服務項目、數十家企業。

3

馬化騰之所以把互聯網+說成是半個業務,一方面是指業務還不算成熟,另一方面是表示這些領域是不完全由騰訊掌控的,而是要依賴合作伙伴。比如技術方面,與高校的合作必不可少。

在“2017互聯網+大數據高峰論壇”上,騰訊宣布與多項與高校展開合作,包括與南京理工大學基于“南京理工大學-華盛頓大學智能交通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基礎之上,共建“騰訊慧聚交通大數據實驗室”;在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合作中,則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研發的方向上進行合作,進行氣象領域的相關研究。

對大數據產業鏈來說,數據源是第一個環節,也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而數據源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門、互聯網巨頭和移動通訊企業等手中。所以,政企資源的打通,會是大數據產業的助力器。

政務大數據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的關鍵。在大數據條件下,數據驅動的“精準治理體系”“智慧決策體系”將逐漸成為現實。具體到民生服務上,其效率難以有效提升的癥結在于:民生服務碎片化、部門資源條塊分割缺乏統籌、民生服務資源配置不合理、民生服務缺乏個性化等多重因素疊加,由此產生民生服務的供需矛盾。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提供公共服務,政府及其治理者都需要站在信息技術與社會變化的交匯點上,讓公共治理用數據說話。

在這個意義上,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構建“大數據民生”工程十分必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不同政府部門信息的跨部門共享與共有存儲。同時可以在政府部門內部統籌設置信息化建設與數據建設推進機構,在實現橫向打通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實現整個政府體系內的縱向信息打通。

根據騰訊公布的數據,目前騰訊在全國已開通14萬多個政務微信公眾號,362個城市已經上線微信城市服務。大數據方面,“騰訊慧聚”已應用于消防、警務、交通、氣象、園區、物聯、電力運營等場景。這些做法也符合國家對“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定位,從而實現“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以云南省為例,與騰訊“互聯網+”合作以來,云南省公安廳搭建了電子督查平臺、公安網審批平臺、身份認證平臺、標準事項庫等,為云南省掌上公安、微警務、網上辦事大廳等應用提供支撐。與此同時,騰訊互聯網+大數據還支持云南省汽車客運車票實名系統,覆蓋云南省178個汽車客運站,輸出非結構化數據存儲、關聯查詢分析、人口流動分析等能力。

4

那么,大數據這個產業究竟有多大?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大數據核心產業的市場規模為115.9億元,2016年也保持了高速增長達到168億元,2017年則將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指出,大數據產業具備核心業態和關聯業態兩種形式,是以大數據核心業態為中心聚焦信息產業發展。未來,大數據的影響力將向外輻射,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

事實上,從大數據平臺、云數據中心與云服務兩個核心業態之中,已經衍生出諸多關聯業態,包括軟件研發、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電子商務、電子信息制造等產業。

開源技術逐步降低了企業進軍大數據領域的門檻,加之數據量的規模化增長和應用場景的越發豐富,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大數據掘金浪潮,創業企業不斷涌現,互聯網巨頭和傳統IT 廠商加速投資并購以爭奪市場領袖地位。

5

對于大眾來說,最關心的應該還是大數據在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我們的生活。

比如金融領域,在日常業務活動中已經積累了龐大的高價值數據,運用于高頻金融交易、小額信貸、客戶管理等。數據來源通常包括個人的移動運營數據、電商數據和信用卡消費等數據,并基于此分析客戶的真實身份、財富收入、消費能力、人脈信譽等個人特征,以此判斷其信用等級。

醫療方面,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醫療長尾市場的信息流通,同時也能夠使原有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和精準。

而隨著道路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各種傳感器的普及,道路、公交、出租車、軌交等數據被采集和儲存,這些數據匯總會產生巨大作用,建立起車、路、人之間的網絡,使交通更加智能、精細和人性。諸如此類,大數據的發展和運用最終會以民眾可感知的形式呈現出來。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通過在教育、就業、社保、醫藥衛生、住房、交通等領域充分應用大數據,可以彌補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水平。

來源|吳懟懟

數據 騰訊 服務 發展 互聯網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