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摯愛到十字路口,伊利“失寵”了?觀點
伊利在乳業市場中一路高歌猛進,伊利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是伊利三十年來首次出現營收和凈利潤的雙下滑。
曾幾何時,伊利是國人餐桌上的???,那句“滋養生命活力,讓世界共享健康”的廣告語,如同一股溫暖的力量,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消費者的心中。伊利的牛奶、酸奶、奶粉等各類產品,憑借著優質的品質和廣泛的市場推廣,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了國民信賴的乳業品牌,堪稱“國民牛奶”。
然而,市場風云變幻,曾經輝煌無限的伊利,如今卻陷入了業績的泥沼。據2024年年報顯示,伊利實現營業收入1157.8億元,同比下降8.24%;歸母凈利潤為84.53億元,同比下滑18.94%。
這是伊利三十年來首次出現營收和凈利潤的雙下滑,曾經一路高歌猛進的乳業巨頭,如今似乎陷入了市場的泥沼,業績的“雙降”猶如一記重錘,無疑給一直以來看好伊利的投資者和消費者潑了一盆冷水。
曾經備受追捧的伊利,究竟正在被誰拋棄?又是什么原因讓它陷入了如今的困境?
業績“雙降”:數字背后的警鐘
回顧過去二十年,伊利在乳業市場中一路高歌猛進,營收和凈利潤持續增長,成為了行業發展的標桿。它的成長伴隨著中國乳業市場的蓬勃發展,從國內市場的深耕細作,到國際市場的逐步拓展,伊利的版圖不斷擴大。
然而,伊利2024年的這份成績單,無疑給市場敲響了警鐘。營收1157.8億元,同比下降8.24%;歸母凈利潤為84.53億元,同比下滑8.94%。這是自1993年以來,伊利首次出現營收和凈利潤的雙降,打破了其連續多年的增長神話。
在此之前,伊利一直保持著穩健的增長態勢,營收和凈利潤逐年攀升,成為了乳業的增長典范。從2003年到2023年這三十年間,伊利營收從62.99億元增長至1257.58億元,凈利潤從1.98億元增長至104.29億元,這樣的增長速度和幅度,在行業內是首屈一指的。
可誰也沒想到,2024年的“雙降”卻如同一記重錘,打破了伊利的增長慣性。曾經支撐伊利快速增長的市場紅利逐漸消退,新的增長點尚未形成有力支撐,使得伊利在業績上遭遇了滑鐵盧。
深度剖析“雙降”根源
那么在業績“雙降”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原因呢?是行業大環境的變化,還是自身經營策略出了問題?又或者是其他因素在作祟?
(一)行業下行,需求疲軟
近年來,乳制品行業整體面臨著需求端持續疲軟的困境。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經濟增長的放緩以及消費者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轉變,對乳制品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消費者對于乳制品的品質和營養成分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基本的乳制品需求,而是更加傾向于選擇有機、低脂、高鈣等特色乳制品。消費者的消費選擇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牛奶、酸奶等乳制品,植物奶、堅果奶等新興飲品也逐漸進入消費者的視野,分流了一部分乳制品市場的份額。
2024年,乳品全渠道銷售額繼續下滑。圖片來源:尼爾森IQ
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在供給端,國內乳制品產能不斷擴張,奶牛存欄量持續增加,原奶產量逐年上升。而在需求端,乳制品的消費增長卻相對緩慢,甚至出現了下滑的趨勢。這導致了市場上乳制品供過于求,價格競爭激烈,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伊利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業績受到了市場供需失衡的嚴重沖擊。 需求的疲軟使得伊利的產品銷售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市場份額不斷被競爭對手蠶食,營收和凈利潤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二)液態奶受挫,基本盤動搖
液態奶作為伊利的核心業務,一直以來都是其營收的主要來源。然而,近年來,伊利液態奶業務卻遭遇了嚴峻的挑戰,市場份額下滑,銷售額下降,這無疑動搖了伊利的基本盤。
價格戰的硝煙彌漫是導致伊利液態奶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乳制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各大乳企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打起了價格戰。伊利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不得不通過降價促銷等手段來吸引消費者。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10個主產省生鮮乳銷售均價為3.11元/公斤,比2023年年末均價相比下降了15.03%,這也是生鮮乳價格連續三年下降。原奶價格的下行,使得乳企的成本壓力雖然有所減輕,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頻繁的價格戰使得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企業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長期的價格競爭也容易讓消費者形成價格敏感型消費習慣,一旦價格恢復,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可能會大幅下降,這對伊利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份額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三)高溢價收購,澳優成“雙刃劍”
2022年,伊利以62.5億港元入股澳優,獲得34.33%的澳優已發行股本,并通過要約收購增持至52.7%,成為澳優控股股東。這一收購舉措在當時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伊利希望通過收購澳優,進一步拓展其在奶粉及奶制品領域的業務版圖,提升市場競爭力。事與愿違,這一高溢價收購如今卻成為了伊利業績的拖累。
從財務數據來看,澳優的業績表現并不理想,這也導致了伊利對其計提了高額的商譽減值。2024年,伊利對澳優乳業商譽減值帶來的30.37億元拖累,成為其凈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雖然澳優在羊奶粉業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佳貝艾特羊奶粉銷量與銷售額全球第一,但整體業績的不佳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使得伊利的收購戰略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澳優與伊利在業務整合和協同發展方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不同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管理模式差異以及市場定位差異,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磨合和調整。在整合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就可能導致業務協同不暢,影響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和業績表現。
(四)競爭對手的沖擊
在乳制品市場這片激烈競爭的戰場上,伊利面臨著來自眾多競爭對手的強大沖擊。
蒙牛作為伊利的老對手,多年來一直與伊利在市場份額、產品創新、品牌營銷等方面展開著激烈的角逐。蒙牛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如特侖蘇有機奶、純甄酸奶等,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吸引了大量消費者。蒙牛還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加強與電商平臺、便利店等的合作,提高產品的市場覆蓋率。在品牌營銷方面,蒙牛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通過贊助熱門綜藝節目、舉辦各類促銷活動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光明乳業作為區域乳業的佼佼者,在奶源品質、生產工藝和市場推廣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實力。光明乳業注重奶源的品質把控,擁有自己的優質牧場,確保了原奶的新鮮和安全。在生產工藝上,光明乳業不斷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口感。在市場推廣方面,光明乳業憑借其在華東地區的深厚市場基礎,通過開展本地化的營銷活動,與消費者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在區域市場上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
在這些競爭對手的多重夾擊下,伊利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市場份額、銷售額和利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成為了伊利業績“雙降”的重要外部因素。
結語:未來在何方?
伊利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它既面臨著諸多挑戰,也擁有不少機遇。從挑戰方面來看,市場競爭依然激烈,乳制品行業需求疲軟的態勢短期內難以徹底扭轉,年輕消費者市場的重新爭奪也并非一蹴而就,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存在著各種風險。
不過,為了應對挑戰,抓住機遇,伊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破局。首先,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將產品與文創、二次元等年輕人喜歡的元素進行融合。比如與熱門動漫、游戲IP合作,推出聯名款產品,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注。通過舉辦線上線下互動活動,增強與年輕消費者的互動和粘性,提升品牌在年輕群體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其次,加大研發投入,深入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推出更多具有特色和差異化的產品。針對不同消費群體,開發個性化的乳制品,如針對健身人群的高蛋白、低脂肪乳制品,針對老年人的高鈣、易消化乳制品等。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提升產品的品質和口感,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
最后,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加大對國際市場的投入和布局。通過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銷售網絡,更好地了解和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提升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加強與國際乳業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學習借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伊利的故事,是中國乳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它見證了行業的輝煌,也面臨著當下的困境。從 “國民牛奶”到業績“雙降”,伊利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的風云變幻和企業發展的不易。未來,伊利能否突破困境,重回增長軌道,讓我們拭目以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