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圖獨立背后:東風的無奈,還是央企新能源的新機會?汽車

閑弟說車 2025-08-19 01:02
分享到:
導讀

8月11日,東風集團港股突然停牌,一下子把大家的目光都拉向了嵐圖。畢竟,這個承擔東風轉型使命的新能源品牌,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央企造車的前途。

8月11日,東風集團港股突然停牌,一下子把大家的目光都拉向了嵐圖。畢竟,這個承擔東風轉型使命的新能源品牌,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央企造車的前途。

先說結論:嵐圖這次很可能要走向“獨立+上市”。為什么?因為資金壓力和發展速度已經讓母公司兜不住了。7月25日,東風國資砸下10億,而之前的贛鋒鋰業等產業資本選擇退出。這種“產業撤退、國資接盤”的動作,放在資本市場里,幾乎等于在給獨立上市鋪路。

但別覺得嵐圖只是燒錢。過去一年,它的成績單還是有亮點的。2024年虧損直接從14.7億收窄到1800萬,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85%,賣了5.6萬輛。FREE+剛上市三天就收了2000多訂單,證明市場對它并不是沒興趣。

不過,我得潑點冷水。嵐圖現在最大的隱患就是“單腿走路”。銷量里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夢想家撐起來的,也就是一臺MPV。想想看,國內消費者能花40萬買電動MPV的人群有多少?這不是大眾市場,而是個細分高端圈子。要靠它撐起全年20萬的銷量目標,下半年就得沖14萬輛,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自己有過類似觀察。去年陪朋友去看車,他正好看中了嵐圖夢想家。車確實有亮點,空間大、配置高,開起來也挺順,但最后他還是猶豫了——原因很簡單:售后網點少,品牌知名度還沒立起來。他擔心買了車以后維修不方便。這也是很多潛在用戶的顧慮。

所以,嵐圖要想活得更久,就得盡快把產品線鋪開。官方規劃是到2028年前推出20款新車,年研發投入要超過50億。這筆錢,母公司東風一個人絕對扛不住。三條路已經擺在眼前:A股借殼最快、港股融資空間有限、引入戰投最穩。

我個人更看好第三條——引入強力伙伴,比如華為。現在新能源競爭,拼的不是單純一臺車,而是智能生態。華為的智駕、鴻蒙座艙加上嵐圖的整車制造,結合起來才更有未來感。靠東風自己單干,壓力太大。

放大來看,嵐圖不只是自己在“破局”。如果它真的能完成“央企混改—獨立—上市”,那極狐、智己這些同樣背靠央企的新能源品牌,也可能借鑒它的模式。換句話說,嵐圖是在給央企新能源探路。

最后一句話:嵐圖已經到了必須獨立的時刻。獨立能讓它輕裝上陣,但能不能撐起銷量目標、能不能贏得市場信任,還得看接下來兩年的產品和渠道布局。東風這步棋,是無奈之舉,也是一次試水——如果嵐圖能成,那央企新能源的故事,就可能被徹底改寫。

嵐圖 東風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