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優先or生態聚合:巨頭在AI領域的不同選擇折射出什么金融

腦極體 2017-10-30 19:41
分享到:
導讀

當然,中美的AI開發者群落本身就有極大不同,各自的痛點與需求也不一樣。但安卓與IOS的開發者爭奪來看,似乎歐美開發者也更鐘情于蘋果提供的打包服務,對安卓生態下的“散養模式”抱有很高的吐…

麥卡錫今年6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以機器學習為主要實現方式的人工智能,有望在15-20年內成為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中主要產業的基礎支撐方式,為人類帶來14萬億的直接經濟效益。

這個非常有誘惑力的數字背后,報告同時指出人工智能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缺口。由于機器學習等技術與此前的編程、信息技術具有極大的不同,人才儲備與轉換率都無法達到標準,因此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都很可能在短期內抵達人才瓶頸。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引發的投創熱潮雖然興旺,但創業者和開發者還是普遍感覺進入AI世界的技術與商業門檻太高,無法像移動互聯網階段一樣腦洞大開。

基于此,掌握著核心技術與產業高段身位的巨頭企業紛紛開始了人工智能技術與企業的扶植計劃。比如說10月19日,百度在百度AI開發者實戰營深圳站中發布了一項名為“燎原”的AI開發者扶植計劃,隨后20日,谷歌就宣布將發布以“讓開發者快速掌握AI技能”為目的的AI速成班,Facebook和微軟也都有類似的AI扶植計劃。

有意思的是,在聽起來類似的計劃背后,各個公司提供的東西,甚至中美兩國的AI扶植模式都有極大不同。而這個差異化的存在,將很有可能成為未來AI戰局的關鍵賽點。

不能讓每一個廚師去發明廚具:AI扶植計劃為何火爆?

為什么AI技術巨頭如此熱衷于扶植AI開發者與創業項目?或許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角度找到答案:

1、AI本身的技術與商業特點:AI不同于移動互聯網的中心場景化思路。作為一種包含若干種技術分類,每種技術有若干種達成方式與算法邏輯,組合起來有無數種應用可能的底層技術,AI的最終歸宿必然是萬花齊放。而這些想象力是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獨自完成的,因此AI的未來必然掌握在開發者與創業者手中,他們的腦洞和技術達成能力才是AI的上限。

而就開發者而言,現階段入手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等技術還是非常艱難的。技術門檻、算法應用場景和平臺之間的復雜度,都極大程度制約著開發者的想象力。在學習成本和商業回報率的顧慮下,很多擁有優勢的開發者在AI面前都選擇了觀望。如何幫他們度過這個從0到1的旅程,也是巨頭在產業鏈中的責任所在。

2、人才缺口的真實處境:對于大公司來說,很難知道未來會有怎樣的AI產業布局,也難以預料接下來的產業爆發點出現在何處。而人才是這些可能性達成的第一先決條件,AI離不開科學家等高端人才,為未來積累人才和項目,這是巨頭的生存之道。

3、產業服務背后的商業想象力:谷歌在發布AI速成班時認為,未來世界化的AI創業與企業轉型是一個無比巨大的生意,而為這些公司服務,本身對于谷歌來說價值無窮。誠然,賦予開發者和創業集群以基礎的技術、資金、生態能力,換來的可能是巨型市場的自我延展和后續服務陸續展開,這是每一家手握重型技術的企業所期望的未來市場。

綜合這三方面來看,巨頭投入AI計劃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歸根結底,AI是一個建立在若干技術條件之上,才能談創造力的事情。假如讓每個開發者與創業者都投入大量精力學習和自我研發AI技術技術,那就好比讓每個廚師和參觀老板從發明廚具、灶具開始,當然也就無從談起美食產業的繁榮了。

平臺優先or生態聚合:巨頭的不同選擇折射出什么

分析了AI扶植計劃的必要性后,我們還應該正視一點的是,由于不同的技術文化基因和企業優勢沉淀,巨頭之間開啟AI扶植計劃的模式也不盡相同。

比如說谷歌的AI速成班計劃,基礎模式是對內發送學習材料,對外部共享視頻化的AI技術學習課程。說白了,就是把技術積累變成課程對企業內部和外部合作者進行培訓。這種做法源于谷歌的工程師文化和歐美AI圈中流行的極客社區文化,與我們認識中的中國孵化器模式完全不同。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谷歌的AI速成班所有教學都是基于谷歌自己的TensorFlow平臺的,可以說是變相為平臺戰略打了個深度廣告。

打造以TensorFlow為優先的機器學習產業局勢,應該說在幾次谷歌的大會中都得到了充分背書。這也與谷歌直面的與Facebook、微軟之間的開發平臺競爭息息相關。但在這種思路下誕生的“AI速成班”,也意味著希望“速成”的開發者,在學習技術的同時,只能徹底進入TensorFlow體系。

與這種平臺為先模式相對的,是國內AI巨頭的AI扶植計劃似乎更愿意從企業生態化的角度去聚合開發者與創業項目。這當然也是中國創業文化孕育的結果。像百度的燎原計劃,都是從多角度賦能加資金投入的模式來扶植AI開發與創業項目。

只給你技術教學視頻,和給你技術、平臺、客戶、資金的打包模式,到底哪個更好一些并不好說。當然,中美的AI開發者群落本身就有極大不同,各自的痛點與需求也不一樣。但安卓與IOS的開發者爭奪來看,似乎歐美開發者也更鐘情于蘋果提供的打包服務,對安卓生態下的“散養模式”抱有很高的吐糟欲望。畢竟,不是人人都把寫代碼當成愛好。能獲得從技術到商業場景的全鏈條支持,更符合符合“扶植”二字的意義。

當AI來臨,這種情況不知道會不會重新上演?

中國式AI賦能將迎來黎明?

事實上,技術巨頭與創業項目間地位不平衡,一直以來都為硅谷評論家所詬病。硅谷文化里,資本和巨頭更愿意把創業者和開發者作為養料提供方,而不希望創業與開發項目本身快速擴張。

就技術創業得到的賦能而言,中國的政策與平臺環境都有可取之處,而這個情況似乎在AI上更加明顯了。

1、底層化、硬件化的技術開源:百度為開發者提供的,不僅是教程和平臺,還有底層技術和芯片與算力端的硬件支持。

2、全鏈路的技術深度與整合能力:百度的燎原計劃在更多端口開放了技術能力,在技術多元化和技術深度上有很好的輸出,并且鼓勵開發者應用百度提供的技術模塊自我研發和思考獨立的產品特質,這也許比單純的技術教學意義更大。

3、技術、客戶、營銷、企業運作和投資的全面賦能:燎原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對AI創業企業提供不止于技術的全面賦能,并且愿意以不同的資金水準直接投資創業計劃。這對于創業者顯然至關重要。

4、簡單易上手,兼容性更好:相比于谷歌的平臺優先策略,百度的賦能計劃更多考慮了初始進入AI人才本身的需求,釋放了更低的技術門檻,同時也對多種平臺與開發思路保持兼容。顯然是開發者的更優選擇。

目前開發者們最需要的必然是滲透更多領域的扶植條件??上窆雀璧燃夹g平臺,似乎過于專注強調技術研發本身的重要性,忽略了技術要以商業為目的的現實。對于開發者來說,更需要的一定是從算法技術到商業場景的全棧式扶植,其中,百度的燎原計劃就是一個典型。

幫開發者走過從0到1,開發者便會創造出∞。中國式AI賦能只是一個起點,我們期待的,是中國AI的落地開花。

來源:億歐網

AI 技術 開發者 計劃 巨頭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