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資本化“芳華已逝”影視明星IP歸于理性金融

朱邦凌 2017-12-26 10:06
分享到:
導讀

優質內容生產需要回歸理性,脫離資本泡沫的裹挾,摒棄“明星資本化”的喧嘩。

行業觀察

  優質內容生產需要回歸理性,脫離資本泡沫的裹挾,摒棄“明星資本化”的喧嘩。

  《芳華》對于投資方來說,目前7億多的票房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該片必須獲得7億以上票房,否則無法完成華誼兄弟當初收購馮小剛東陽美拉時定下的對賭協議,《芳華》是東陽美拉完成業績承諾的第一份成績單。

  但《芳華》的熱映,一向敏感的資本市場卻波瀾不驚。A股20多家影視股尤其是制作方華誼兄弟股價連跌多日。一個令人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是,前幾年一度如日中天、受到資本追逐的“明星資本化”已經悄然消退,資本對于影視明星IP已經歸于理性。

  前幾年,在泛娛樂化大潮下,明星、大IP資本化如火如荼。相應地,影視行業證券化也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國內影視娛樂公司IPO上市或者登陸新三板掛牌,從早期的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錄百納、新文化,到近期的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幸福藍海、唐都影視,A股影視公司已有20多家。

  第二階段就是在國內影視娛樂公司大都IPO上市背景下,非影視公司跨界并購中小型影視娛樂公司,將這些影視公司裝入上市公司,提升公司估值,進行資本套利游戲。彼時,各路資本掮客、公司高管甚至煤老板紛紛跨界“觸電”,影視公司大幅溢價,二級市場對影視公司大肆追捧。

  第三階段,監管層對高溢價并購重組影視娛樂公司進行限制后,影視行業進入泛娛樂化時代,明星、娛樂大IP成為稀缺資源,各路資本轉而追求明星IP。同時,部分影視明星也進入一級市場,成為投資明星,“雙料明星”閃耀娛樂資本圈。

  在資本加持和裹挾下,明星資本化誕生了各種套路,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資本玩家”。作為早期登陸創業板的華誼兄弟,是A股第一家純正的影視公司,明星資本化也由其發端。高溢價收購、收購空殼公司、營收空白、對賭協議、減持買字畫,都與華誼聯系在一起。當年,從浙江常升到東陽浩瀚、東陽美拉,華誼為完成這三筆明星公司收購,共付出了20.58億元的現金。

  明星資本化逐漸演變為明星泡沫化,影視公司對于明星IP紛紛一擲千金。2016年,唐德影視以8億高溢價收購范冰冰名下一空殼公司51%的股份。此前,暴風科技為賬面價值僅有3835萬元的稻草熊影業60%股權開出了10.8億元的天價。2015年上半年,影視娛樂、游戲創業公司大都獲得了資本盲投。

  然而,影視行業的特性決定了這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一部作品熱映,可能讓公司利潤翻番,估值快速上升。但熱映作品總是少數,大部分作品歸于平淡,甚至無法上線或者播出。

  時隔兩年之后,明星資本化泡沫終于逐漸破滅,熱衷明星資本化的影視、投資雙棲明星也栽了跟頭。趙薇高杠桿收購萬家文化受到證監會處罰,還將面臨投資者訴訟索賠。華誼兄弟也收到浙江監管局警示函,原因是未能對2015年合并報表范圍內兩家子公司的收入來源進行及時、完整地披露。

  當年,這些明星的個人收入全部納入了公司財務報表中。明星個人收入本應屬于公司成本,而影視公司反而偷天換日將明星巨額收入赫然列入公司利潤,這是典型的影視資本化套路,典型的數字套利游戲。

  而這一切,離不開對賭協議。根據當時的收購方案,6位明星股東承諾東陽浩瀚每年凈利潤比上一年度高15%,以2015年的9000萬元計算,2017年需要完成1.19億元凈利潤。當公司營收不及預期,明星收入列為公司利潤的資本游戲便成為公司的財務選擇。

  這就是過去多年A股影視公司奉行的明星資本化套利游戲,華誼兄弟姍姍來遲的公告和浙江證監局的警示函,將這一資本套路昭告天下。

  但《芳華》確實是一部優秀電影,也從側面說明了優質內容生產需要回歸理性,脫離資本泡沫的裹挾,摒棄“明星資本化”的喧嘩。

  □朱邦凌(財經評論人)

 

來源:新京報

公司 明星 資本 資本化 華誼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