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樂不樂意,“燃油車”已進入淘汰倒計時金融

keso 2017-10-14 19:22
分享到:
導讀

讓燃油汽車退出市場,不只能源、污染問題,更是中國經濟引擎的升級:撤下低成本制造,換上關鍵技術帶動的新產業。許多合資車企認為才代表民族產業,但“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面前,幾千億也是小…

9月上旬,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公開表示,中國將制訂燃油車停產停售時間表。

他是這么說的:“全球許多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產業加快產業布局,搶占新一輪制高點,一些國家已經制訂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燃油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也將會同相關部門制訂我國的時間表,這些舉措必將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環境和動力發生深刻變化。”關于燃油車停產停售的時間表,引來各方的激烈爭論。

汽車產業是一個涉及各方巨大利益的產業,有爭論實屬正常。不過,不少觀點根本算不上什么觀點,只是本能地維護既得利益而已。

從1983年上汽組裝完成第一輛大眾桑塔納轎車算起,30多年來,期望以市場換技術的中國汽車工業,讓出了市場,卻基本上沒換來什么像樣的技術。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卻沒有配得上這個市場的第一流的中國品牌,依附在外國品牌身上賺錢的中國車企卻不少。這碗飯吃了30多年,已經吃得非常順嘴,忽然有可能吃不到了,不免會感到恐慌。

讓中國車企參與到已經發展了100多年的傳統汽車的競爭,并且脫穎而出,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傳統燃油汽車的所有核心技術、核心專利,幾乎都掌握在歐美日的老牌車企手中,且不說這些車企并不情愿交出自己的關鍵技術,WTO規則也禁止強迫技術轉讓。電動汽車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賽道,以及一整套全新的游戲規則,燃油車積累了100多年的發動機技術、變速器技術、底盤懸掛技術等,一夜之間盡數清零。

今年4月由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形勢所做的判斷是:汽車產品加快向新能源、輕量化、智能和網聯的方向發展,汽車正從交通工具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乘員、車輛、貨物、運營平臺與基礎設施等實現智能互聯和數據共享。規劃對中國汽車產業重點領域的技術突破所做的規劃是:

大力發展汽車先進技術,形成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和先進節能汽車梯次合理的產業格局以及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引領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就像我在《個人還需要買車嗎?》這篇文章中所說的,中國政府更喜歡新技術,而且在破舊立新的執行上也更雷厲風行,較少忌憚。不僅新能源汽車會在政府的鼓勵下快速發展,未來的無人駕駛時代,中國也多半會比其他國家更積極、更激進一些。

讓燃油汽車退出市場,不只是一次車型的更新換代,也不只是減少石油依賴的能源安全問題,或者減少空氣污染的環境保護問題,它更是對中國經濟引擎的一次更換,撤下不再具有優勢的低成本制造,換上由關鍵技術帶動的新產業。高鐵就是一個更換引擎的案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比高鐵還要大得多。

那些年營收好幾千億,年利潤數百億的合資車企,總是拿自己當共和國長子,以為自己代表著一坨足夠大的國家利益。但在一盤更大的棋面前,幾千億幾百億都是小錢。

當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的新引擎,技術公司的重要性會顯現出來。百度的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技術,滴滴的智慧交通平臺和大數據,以及互聯網公司所掌握的海量的數字娛樂內容和通信方式等,都會在那個新的時代重新定義其價值。

工信部只是表態說準備制訂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可是有不少國家已經確定了禁止生產和銷售燃油汽車等時間表,比如荷蘭、挪威是2025年,德國、印度和美國加州是2030年,英國和法國是2040年。按說,德、法、英、美都有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傳統汽車產業,瓶瓶罐罐比中國多,心理負擔比中國重,它們都不怕打碎,我不知道中國有什么好擔心的。

50年后,我們會在博物館里感慨今天這個汽車燒油的時代,就像今天的我們會感慨煤油燈的時代。

來源|微信公眾號:keso怎么看

汽車 技術 產業 中國 發展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