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從業者的中年焦慮:有房有車,還要不要拼搏?通信

36氪 2017-10-27 10:26
分享到:
導讀

“我們可以接管團隊,但不可能接管一個老大。”新部門的負責人開門見山地對方勇說。

1 甩中年人包袱

“我們可以接管團隊,但不可能接管一個老大。”新部門的負責人開門見山地對方勇說。

方勇是高德地圖一個業務部門的負責人。一年前,他被空降到高德的高管叫到了會議室,告訴他由于公司組織架構調整,他所負責的團隊將要合并到另一個部門,并委婉地告訴他,可以跟著一塊過去。但新部門的負責人并不歡迎他。

雙方踢皮球。真實的情況是,他被架空了。他前下屬們的工位依然圍繞在他四周,只是再也不向他匯報了。他也不敢再主動親近他們。作為一個“成熟的職場人士”,他認為這個時候有必要與他們保持距離。新的老板可能會對團隊的忠誠度持有懷疑,“你做為老板,不能給人挖坑。”方勇對36氪說。

方勇成了孤家寡人。“混”了一個月后,他主動辭職了。

39歲那年,他成了職場中失意的中年人。

太錯愕了。此前五年,他順風順水。在他34歲那年,公司的年會上,老板成從武喝了點酒,雄心勃勃地舉杯宣誓:“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四維圖新,是百度,干掉百度。”那幾年移動互聯網快速興起,高德傳統的車載導航業務正在被手機蠶食。成從武是看到了手機地圖的市場。

百度和高德在手機地圖市場交火時,兩家公司互相挖人,作為經驗豐富的業務人才,方勇成了這場戰爭的受益者。不斷有獵頭找他,開出高薪、高title。在兩邊的拉扯中,方勇的職級和待遇也水漲船高。

到了2014年,高德地圖開年的戰略會上,成從武講話講了一半,突然出去接了個電話。回來的時候,他通知所有人:我們被阿里巴巴收購了。

“大家都很高興,阿里是大盤子,互聯網頂級了。我們成為阿里一員,每個人都覺得挺好的。”方勇說。他也在這次并購中嘗到了甜頭。當時高德在納斯達克的股價15、16美金,阿里按照21美金收購。高德私有化退市,持有高德股票的管理層個人財富大漲。

但并購帶來的興奮感還沒持續多久,整合引發的人事震蕩就來了。

收購高德的4個月之后,阿里巴巴又收購了手機瀏覽器UC,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戰爭儲備軍火。隨后,成從武退居特別顧問,2015年3月,陸兆禧正式“傳位”給原UC CEO俞永福(微博)。方勇還記得,交接的那天,成從武說自己要撤了,俞永福穿著大短褲,站在一旁,精神奕奕。

俞永福執掌高德之后,對高德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業務整合。阿里對于高德沒有盈利訴求,因此一些傳統的業務部門被解散掉,或是與其他部門合并。工作量不飽和的被壓縮,各部門都開始減員。

方勇原本以為憑他的資歷,離開高德找下一份工作應該毫不費力,但這段失業的時間整整持續了8個月。

期間有一些總監級的工作找到他,但方勇不愿意接受降職減薪,“我說總監就不要跟我談。”這加劇了他找工作的難度。一方面,他已經超過職場的黃金年齡,另一方面,越是高端的職位越不好找,“坑比較少。”方勇說。

在職場的跑道轉換中,這是中年人的尷尬。

“這種人(中年人)是最容易被清洗出去的。你的性價比是下降的。”戴爾亞太區前銷售總監張思宏對36氪回憶,在他離開戴爾前一年,IT行業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整體開始不景氣,本土電腦品牌崛起,分割了老牌外企的蛋糕。雙重夾擊下,戴爾公司在中國開始走下坡路。為了控制成本,他們組織了一次裁員。

被裁掉的大部分是中年人。帶領著一個規模不等的團隊。他們的精力、學習能力已經不如年輕人,卻是公司最昂貴的人事資產。

一個40出頭、在戴爾呆了8年的中層管理者,在被通知裁員后面無表情地詢問賠償金。為了體面,刻意表演著鎮定。最后,這名員工還是沒忍住,質問張思宏:你今天做的這些事,就沒想到有一天也會發生在你身上嗎?

“我能懂,但我也覺得很遺憾,他還沒有參透這個游戲。”張思宏說。他被委派了5%的裁員任務,而這位員工所在的部門中,他年齡最大,拿著除了經理外最高的薪酬。“我也掙扎了半天,實在沒辦法。我不干掉他,我就會被干掉。”張思宏說。

在張思宏看來,大部分人到了中年,處于企業中層一個普通的管理崗,處境就會比較尷尬。他們往往無法適應公司的快速發展,在行業下沉、公司業務收縮,或是發生重大變動的時候,很容易被“甩包袱”出去。

與十年前戴爾那個時代相比,如今職場里中年人的尷尬如出一轍。不同的是,這個時代的行業更迭、風口變換要快得多。

方勇感到后悔,2015年,滴滴曾經找過他,開出不錯的職位和薪水,被他拒絕了。“(當時)我沒有任何離開的理由,我們做得蒸蒸日上,我怎么可能跑。搞得我現在非常被動。”方勇說。

方勇有時候覺得,是命運跟自己開了個玩笑。他離開高德之后,曾經跟樂視汽車、萬達商業地產都談到了比較深入的層面。結果樂視轟然倒塌,而萬達,不久前剛剛賣掉了價值600多億的商業地產。

這個時代,個人的職場沉浮,會隨著新公司新行業新業務的缺人風口而上升,但這個時代的變化超出以往,指不定什么時候就風口停了、寒冬來了、公司合并了、業務轉型了。

即使你目前一切順利,但隱隱的,你不感到焦慮嗎?

36氪關于“中年危機”調查的回答

2 職業倦怠、焦慮和轉型

當我們在這個時代談論中年危機,我們在談論什么?

京東金融風控負責人張?第一次感到中年危機,也是35歲前夕。那個時候,他已經在銀行工作了9年,職位只升了1級半。他發現很多公司的招聘都截止到35歲,過了這個年齡,在一些崗位上的競爭力就下降了。他想離開銀行,去互聯網公司拼一拼,卻又擔心無法適應體制外的工作節奏。

他知道,“體制外”的工作節奏有多快。在銀行之前,張?還曾在華為工作過2年。他還記得入職第一天,一位老員工帶著他,去小賣部買了一個床墊。小時候做仰臥起坐用的那一種,可以折成三折,加班的時候在工位下面鋪開,躺倒就睡。張?身高180,腳會露在墊子外面。

IT行業不景氣之后,張思宏從戴爾跳槽到了亞馬遜,擔任亞馬遜(中國)負責客戶維護的副總裁。這是張思宏外企職業生涯的巔峰。但不久張思宏認識到,在本土公司的夾擊下,外企整體在中國市場都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包括亞馬遜。

其中的原因,張思宏認為一方面與外企自身有關:他們從不信任本土團隊,不肯把權力下放到本地市場。即便是大區的CEO,通常也只是負責銷售的一顆“螺絲釘”。“這種公司之所以成功,取決于有一個好的系統,而不是你個人的能力。”張思宏說。另一方面,他認為也是由于外企的高姿態無法應對中國互聯網復雜的競爭格局。

樂視危機爆發之前,46歲的張思宏從亞馬遜跳到了樂視控股。那個時候,亞馬遜在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份額已經下降到1%,張思宏認為外企真的不行了,他想去民企看一看其中的原因。

張?則跳槽到了京東金融。一些行業在下沉,另一些被催化成為新的行業風口,張?是幸運的那個。就在張?猶豫換工作的那兩年,AI及大數據興起,他的研究領域數據分析,一夜間成為了整個互聯網都在搭建的基礎能力。張?自己也被這個大潮托起來,成了獵頭搶奪的緊俏人才。

毫無疑問,轉換跑道會給人帶來新的刺激和活力。

跳到京東后,張?感覺自己進入了職場的上升期。他管理著一支12個人的團隊,每天的日程里排滿了大大小小的會。只是從業務崗到管理者的角色轉換,讓他稍微感到有些不適應。“你會覺得,我這一天除了開會,沒干什么事啊。”

與銀行相比,張?認為互聯網公司的競爭更加擺在明面上。在銀行的時候,大家平時其樂融融,一到晉升,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互聯網公司,大家機會更多,雖然看起來競爭也更頻繁,沖突更多。

支付寶推出“人臉識別”功能的前一天,京東金融搶先上線了類似的產品。這個產品,在內部是有多個不同的團隊同時研發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普遍存在著內部的良性競爭。不同的業務線同時開發一款產品,最后優勝劣汰,勝出者面向大眾推廣。“對公司而言,我投了3、5份資源,最終出1份。哪怕比一個團隊做,只快了一天,也是有價值。因為搶在了同業的前面。”張?說。

這有時也會犧牲掉一部分效率。張?的團隊有一次開發了一個“用戶畫像”的功能,走上線流程的時候,被另一個團隊搶先推出去了。他從來沒聽說對方在做,猜想對方可能也不知道他,只是因為對方快了一步,他的工作就浪費了。

但進入了互聯網這種新行業、本土企業,焦慮并不會停止,并不等于happy ending。

阿里巴巴的HR曾在公開課里講過一個例子。一個曾經優秀的“阿里鐵軍”,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手里股權套現、財務自由了。之后,工作不再上心,表現大不如前,關心的事情,變成了喝茶玩玉。即使經過了跟HR談話、轉崗之后,也沒有進展。

這對部分互聯網業中層是個共通問題:人到中年,財務自由或者至少有車有房,為什么還要拼搏?

人到中年的倦怠感,可能都是類似的。張思宏35歲剛剛“中年危機”時,大概有半年的時間,他每周都要去看心理醫生。最后醫生勸他不要再來了,“把他也搞郁悶了。”張思宏說。

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變故發生。他一路升遷,從可口可樂銷售市場部經理,一直做到戴爾亞太區銷售運作業務部總監。但忽然之間,工作無法讓他獲得成就感了,加薪變成了一種數字游戲。

“你爬那座山,突然要接近山頂,回頭看,不知道為什么爬山了。”張思宏說。

張思宏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偷吃父母放在罐子里的糖果,一下午吃光了一整罐。從此他落下一個毛病,每次見到糖就會打嗝。35歲的時候,張思宏對工作感到了同樣的厭倦。

但這個時代的公司,其實很難容忍這種倦怠。

最終,那個財務自由、變得愛喝茶玩玉的阿里中層,被請出了阿里。

今年上半年,華為因裁撤34歲以上老員工受到質疑,張?認為,很多人曲解了華為的“狼性”文化。加班雖然辛苦,但華為那個時候還有個口號,“3年買房,5年買車。”那是2000年左右,房價還沒漲上來,張?就在華為期間買的房。他省吃儉用,基本拿得出首付。

他離開華為的時候26歲,認為有些老員工確實像任正非說的,“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總要調整人員配比,給年輕人機會。

進入京東金融后,張?的知識更新焦慮加劇了。

在華為的時候,一位同時兼有管理和專業職級的老領導曾經告誡張?:一定要專業傍身。管理者的身份隨時有可能被撤換,但業務尖子,是不愁沒有出路的。張?的職業理想,就是成為業務頂級的管理者。

但現在,張?有點擔心自己的知識過時。畢業10年,張?接觸到的計算機語言換了十幾種。20多歲的時候,他曾經一周時間學會了一門語言。而現在,他的記憶力不比從前,也沒有那么高的學習新語言的熱情了。“我覺得這個跟我之前學的語言,可能是一個下場。”

“向年輕人學習。”最近回母校演講、給師弟師妹們人生建議時,美團王興(微博)也這么說。

與此同時,技術進步也讓張?感到憂慮。不久前,他設計了一個智能化數據分析工具,把原本需要人工花費大半天時間去做的一些計算,由機器按照流程跑一遍就能完成了。這個工具減輕了分析師的工作負擔,他的下屬們都很開心。但張?沒有告訴他們的是,“這個東西是后面跑著的一只狼,他們如果跑得不快就被吃掉了。”

最近幾年,有太多的崗位已經被技術“吃掉”了,張?說。互聯網金融“吃掉”了銀行,電商“吃掉”了商場。不久前,京東開發無人車送貨,目前在封閉環境內已經可以實現。成本測算后,每單比人工還要低25%。而現在,他們自己開發的金融產品,也正在取代分析師的工作。張?不禁想,會不會有一天,他們“自己被自己的技術取代”。

3 健康、家庭和人生,哪有什么一勞永逸

張思宏后來在樂視只呆了5個月,就又回了亞馬遜。樂視的一些營銷手段、對于賈躍亭個人崇拜的文化,以及整個公司的誠信體系都讓外企人張思宏感到無法接受。去年樂視“919大促”前一天傳出了“收購亞馬遜”的消息,張思宏認定,那是樂視為了給年中大促造勢,對亞馬遜的一次“碰瓷”。

“鎩羽而歸。”他用這句話,來總結他對樂視的感受:“我加入樂視之前,最擔心的是會不會把底線拉低。去了才發現,原來我是有底線的。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老江湖了,去了才發現,我這算什么老司機,太幼稚。”張思宏對36氪說。

Linkedin中國的CEO沈博陽也在今年離職。他這樣談論這段經歷:“曾經滄海,對跨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發展不看好。搞清楚定位,踏踏實實做做進出口生意,其實挺好。”并且建議:“但凡有能力的中國職場人,有機會多創業,自己說了算,海闊天空。”

但創業是把雙刃劍。

張磊創業三次,前后8年,沒有感到倦怠,沒有感到被年輕人威脅,沒有感到后悔過,直到他39歲的今年。

張磊的第三次創業,做的是玩家交易虛擬游戲工具的平臺,今年7月份開始ICO。ICO市場相當瘋狂(可參考36氪報道《50億美元的空氣:ICO瘋狂史》),到了今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公告,認定ICO為非法集資。

當天,張磊和三位合伙人關在會議室,整整一天,什么都沒吃,相互指責。情緒平靜后,他們又開始互相道歉,商討方案。最后他們決定,盡快辦理清退,以后再也不碰ICO了。在此之前的2天,他們為了“托市”投了1000多萬進去,也權當交學費了。

開完會已經是凌晨3、4點,張磊鋪開睡袋,在會議室的地板上躺了幾個小時。

第二天,基本世界開始發公告、辦清退。十幾個投資群瞬間爆了,罵聲載道。客服招架不住,張磊親自上陣,安撫“散戶”們的情緒。最多的時候,他1個小時內要回復2000條留言。

因為過度的疲勞和緊張,張磊開始出現頭暈、心跳的癥狀。他去醫院檢查,甲狀腺激素超標19倍,心跳、血壓都高出正常值。他原本打算回公司輸液,但醫生不讓他走,“你要走我叫保安。”

病房外臨時加了一張床,張磊躺著上面,大大小小的藥液,輸了14袋。值班醫生半夜來看他,撂下一句話,“命都不要了。”那個時候,張磊躺在病床上,第一次對創業感到后悔。

30多歲的時候,張磊認為創業樂趣無窮,“與天斗、與人斗,尤其與自己斗。”

經歷了這次危機,他才覺得,創業其實不適合中年人。當初他創業的時候,全家人集體反對。女兒5歲了,他基本沒怎么盡過義務。現在生病住院,也不敢跟妻子講,“家里快給我開除了。”

“折騰家庭,折騰自己,最后可能把命也搭進去。如果現在再讓我選擇,我一定不會創業。”張磊說。

在醫院呆了12個小時后,張磊輸完液,又回到了公司。項目還有一堆事情等著他處理。此外,他與36氪的采訪也約在了這一天。就在我來之前的大約半個小時,張磊說,他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暈過去了,不知道過了多久,最后是電話叫醒了他。

39歲生日之前,張磊去了一趟雍和宮。父母年紀大了,身體都不好,這一點無法用錢解決,他甚至都沒有時間陪他們。為此張磊常常感到自責,卻無能為力。“錢解決不了,就燒香拜佛,覺得自己年齡真大了。”張磊說。

辦理完基本世界的清退之后,張磊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家好好睡上一覺,然后陪妻子看一場電影。他已經兩周沒回過家了。

張磊身邊的很多中年夫妻,因為缺乏溝通,感情變得十分涼薄。而中年的創業者,矛盾就更加突出。“賺錢爭吵、虧錢爭吵,因為時間會爭吵,因為孩子會爭吵,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爭吵。”張磊說。

這種長期的緊張關系,導致的一個可能性的結果就是婚內出軌。一段不正常的關系持續幾個月,最長2、3年,然后用一筆錢解決所有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張磊認為這也是一些中年人排解危機的方式,雖然這種關系本身也會為他們帶來煩惱。“這個一旦解決問題之后,人就正常了。”張磊說。

當然,錢仍然是很多中年人焦慮的原因。張磊曾經在海淀一所小學的環廊里,親眼目睹一位父親為了孩子升學給校長下跪。這個父親一定沒有用錢來解決問題,張磊心想,沒有錢的中年人太難了。

這個時代與之前的不同之處,也在于,在城鎮化、小城居民涌向大城市時,沒有房產,周圍沒有親人熟人幫襯,一切都要靠自己掙得。而大城市里,無論是教育,還是房產,都不便宜,甚至堪稱昂貴。

到了中年,負擔更加一層。

離開高德的前一年,方勇買了學區房。7萬一平米的老房子,“又小又破”。他花光了他的積蓄,每個月還有2萬多元的按揭。離開高德后,這筆錢成了問題。方勇認為,這是中國中產階級面臨的一個普遍困境,“一旦出現一些變故,一下就跌到底層。”

不久前,方勇剛剛過了40歲生日。岳父岳母做了一桌菜,全家人一起吃了個團圓飯。這并沒能讓方勇的情緒好一點,他知道年長一歲,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又下降了一格。而這不僅僅關系到他自己,還關系到整個家庭。“失業了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20多歲失業大不了啃老去。現在不是你啃老,是老來啃你。”方勇說。

所幸,他手里還有一些阿里的股票。剛離開高德的時候,阿里股價正值洼地。他等到價格稍微回升了一些,一股腦兒全賣了。如今,這些股票比他賣的時候溢價了70%。

“這時候你就得認命,特別寸。”方勇對36氪說。

方勇最終也接受了薪酬的下降。離開高德8個月后,他找到了一份工作。新東家是他從前的一個客戶,熱情相邀,但開出的薪水是高德時期的一半。

方勇接受了這份工作。他實在太需要穩定的收入來提供一些安全感了。但與賦閑在家相比,接受這份工作是另外一種焦慮:“你接受你不再上升,接受你下降,發現你人生的頂點已經走完了,開始走下坡路了。這非常可怕。”方勇說,“我希望我永遠在上坡。到了頂點,第二天我就死了。”

方勇還記得,他剛來北京那一年,趕上北京百年不遇的一場大雪。整個城市的交通都癱瘓了。高速封路,公交車把他放在道旁。他在附近找了一家小旅館,花了40塊錢住了一晚地下室。今天,他仿佛就遭遇了一場人生的暴風雪。“我不能永遠陷在這個坑里頭,還得往上走。”方勇說。

不久前,一個中檔規模的團隊找到他,希望他在北京從頭搭建起一個團隊,并開出了與高德時期等量的薪水。方勇認為,這可能就是他爬出事業低谷的機會了。

錢、薪水,對中年人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這在這個時代之所以看起來如此重要,是不是因為社會劇變、行業劇變帶來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對錢和職業前景的恐慌?

張思宏的心態可能更氣定神閑一些。從35歲開始,他已經陸陸續續十多年,到幾所大學代MBA課程。他寫了一篇對比樂視和亞馬遜的稿子,陰差陽錯成了半個職場“網紅”,這讓更多人的人來邀約他分享。

他從北京搬到廈門,在幾所大學的MBA中心做客座教授,同時做咨詢,寫文章,去全國各地分享。今年上半年,張思宏總共出差140多次,比他在亞馬遜期間還頻繁。

講課獲得的收入還不錯,但很難同亞馬遜期間相比。“你要有成熟心態,選擇這種生活,意味著必將失去一些東西。”

張思宏活到46歲的人生經驗是:職場中最大的謊言就是財務自由。“一定要在你的文章里駁斥這個觀點,”他提醒我,“錢永遠都不會滿足。因為欲望是隨時上升的。”而焦慮與欲望相伴,中年人的危機永遠不會解除。

創業者張磊看來,這一代中年人的危機,與上一代已經全然不同。上一代中年人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物質不夠豐裕。而這一代的中年人,很多人的危機來自于自我價值的實現。“難度太大了,大多數人選擇沉默、憋著,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激烈爆發。”張磊說。

中國的這一代人,在劇烈的社會財富增長帶來了強自我期待下,在孤身從小城鎮來到大城市、脫離原有親友鄉鄰帶來的心理支持時,中年危機的強烈程度,相較此前,是成倍的。這也是為什么,抑郁癥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

你只能想法調試。轉行也好,創業折騰也好,尋求幫助也好,自我疏解也好,你別無他法。

張磊 張思宏 公司 方勇 工作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