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兜底抽屜協議存風險?華南某助貸機構被銀監會排查金融
隨著助貸業務迅猛發展,其暗藏的不合規操作問題正被相關部門密切關注。
隨著助貸業務迅猛發展,其暗藏的不合規操作問題正被相關部門密切關注。
業內人士透露,近日銀監會相關部門對一家華南地區助貸機構進行風險排查,一是了解這家助貸機構運營狀況,以及銀行提供的資金杠桿率是否過高,二是調查其與銀行是否存在兜底抽屜協議。
所謂助貸業務,即由消費金融機構與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前者提供獲客、面簽、風險審核與消費貸款定價、貸后管理等服務,后者提供資金對接借款人貸款需求。其中的保本抽屜協議,主要是指銀行與助貸機構在簽訂助貸業務合作協議同時,由后者私下向銀行提供壞賬兜底擔保承諾。
“通常情況下,銀行資金保本條款都會被納入助貸合同,部分助貸機構之所以要簽訂保本抽屜協議,主要目的是以輕資產公司形象登陸資本市場,獲得IPO更高估值。”一家助貸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但這同樣隱藏不少風險隱患,比如銀行基于兜底抽屜協議提供更高的資金杠桿,當助貸機構自有資金不足以兜底所有壞賬損失時,銀行只能自己“買單”。
IPO高估值的“誘惑”
在助貸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助貸業務主要分成三種模式。
一是兜底模式。具體而言,消費金融機構需先向銀行繳納一筆保證金,銀行在此基礎上提供10-20倍杠桿資金用于放貸,若消費金融業務出現逾期或壞賬,銀行就先從保證金計提相應壞賬損失,若壞賬逾期額超過保證金,助貸機構則根據逾期代償協議(通常逾期80-90天)迅速補足資金缺口。這也是當前助貸業務較為普遍的操作模式。
二是風險共擔,即助貸機構只需繳納少量保證金,銀行愿意提供10-25倍杠桿資金用于互聯網消費放貸,若出現逾期或壞賬,平臺與銀行按照約定的比例共同承擔各自的資金損失。
三是獲客中介方式,即助貸機構直接獲取借款人資源,提供給銀行做資金對接,并由銀行全權承擔貸款風險,而助貸機構收取一定額度的獲客營銷收入。
“目前,第一、二種模式被資本市場視為重資產模式,未必能獲得IPO高估值。”上述助貸機構人士分析說。究其原因,助貸機構需要為每一筆新增貸款業務投入相應的風險準備金,導致業務規模越大,風險準備金需求越高,加之部分風險準備金要用于壞賬兜底,平臺的利潤增長與業務增長延展性受到較大制約;反之獲客中介模式更像是輕資產模式——平臺只收取獲客費用而不承擔貸款壞賬風險,反而能贏得更高IPO估值。
這驅使部分助貸機構開始引入兜底抽屜協議——表面上與銀行按照獲客中介模式簽訂助貸協議,將自己包裝成輕資產公司爭取更高IPO估值,實質是私下向銀行給予壞賬兜底承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銀行對此也有自己的風控措施,除了關注平臺壞賬率、逾期率等運營數據,以及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平臺業務收入能否覆蓋所有成本支出(包括獲客、壞賬、逾期、運營等綜合成本),還會加大平臺資本金是否足以兜底壞賬損失的考核力度。
但在實際操作環節,部分銀行還是發現兜底抽屜協議存在不少弊端。比如當助貸機構需要對一筆逾期80-90天的貸款代償時,這家機構往往以資金周轉需要時間為由拖延,導致代償款遲遲沒有到賬,加之保本抽屜協議往往是一紙口頭承諾或缺乏正規渠道的合同簽訂,銀行也難以向助貸平臺直接追償貸款損失。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這家華南地區助貸平臺之所以被銀監會相關部門排查,一個主要原因是合作銀行認為保本抽屜協議不足以覆蓋自身貸款風險,對部分借款人放緩貸款,導致平臺出現提現困難,借款人因此向相關部門反映,引起后者關注并開展風險排查工作。
“如果這家助貸機構將保本條款直接寫入助貸合同,就不大會遭遇相關部門排查。”他直言。
銀行內部競爭催生“灰色操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兜底抽屜協議的出現,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銀行不同部門紛紛爭奪助貸業務這塊市場蛋糕,引發不少灰色操作。
多位助貸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當前能提供助貸資金的銀行部門,主要是個貸部、網絡銀行部等,各個部門開出的融資成本與附加條件各不相同。
就融資成本而言,各個部門開出的融資成本差別并不大,基本是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15%,主要由部門獲得的資金成本高低決定。
“真正的差別,出現在附加條件身上。”一家助貸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部分銀行部門為了爭奪優質助貸業務,名義上采取風險共擔或獲客中介模式,但在實際操作環節,他們基于風控考量,要求助貸機構私下給予壞賬兜底承諾。
這些銀行部門的理由是,若銀行承擔部分或全部貸款風險,給出的杠桿通常只有5-10倍,很難達到助貸機構期望的至少10-20倍資金杠桿。
在多位投行人士看來,兜底抽屜協議未必能令助貸機構獲得輕資產公司身份與高估值。
“當前海外資本市場對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的合規操作審核相當嚴格——每筆助貸業務是否存在兜底條款,都會要求會計師事務所與律所從嚴審查,并承擔連帶責任。”一家投行人士指出。即使兜底協議隱藏得再好,律所與會計師事務所也可以通過平臺關聯公司與銀行之間的資金往來、以及核查每筆逾期貸款的償還狀況,發現是否存在兜底抽屜協議的蛛絲馬跡。一旦抽屜協議被發現,資本市場將質疑助貸平臺的誠信問題,其上市前景將變得黯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