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小時吐血蹲點:共享充電故障率驚人,商家用戶抱怨多通信

騰訊科技 2017-06-13 11:12
分享到:
導讀

對共享充電寶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實地蹲點,在蹲點過程中,我們發現共享充電寶與商家和用戶之間其實存在許多矛盾與問題。

一個月前,騰訊創業對共享充電寶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實地蹲點,在蹲點過程中,我們發現共享充電寶與商家和用戶之間其實存在許多矛盾與問題。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問題的真相,騰訊創業小組又進行了一次累計96小時的實地蹲守。

在這次蹲守中,我們發現:共享充電的真正問題,其實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細節當中。

文 / 騰訊創業 鄭可君 管慕飛 楊雨林

自從一個月前做過共享充電寶的蹲點調查后,有人給騰訊創業起了一個新外號――“風口殺手”。(PS: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啊!)

因為,這個被譽為“風口”的行業,數據真心不好看:

我們在工作日和周末分別蹲點了商場,飯店,咖啡館等場景,累計蹲守25個小時,發現共享充電寶僅成功租賃5次,加上出售數據線的收入,累計收獲21元。

據了解,這部分玩家們有些正在尋求融資,不太漂亮的數據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此外,還有更多新項目想加入這場游戲,看到數據也有所退縮。

今天這篇調查,我們想讓你了解兩個問題:

第一,在共享充電設備的典型場景中,使用頻次到底有多少?

第二,在使用過程中,用戶和商家對共享充電寶是否滿意,他們之間存在哪些矛盾點?

與一個月前相比,共享充電市場的成熟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次的調研,騰訊創業小組針對4大共享充電品牌、4處核心場景,進行了全營業時間的超長蹲守。

此外,這一次我們不光是蹲點,還采用問卷和訪談等調查形式,結合桌面式設備和機柜式設備的不同特性,對共享充電行業進行了一次深度剖析。

我們將整個調研報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調研的流程和細節,第二部分是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一、調研的流程和細節:

1.典型場景篩選

2.使用頻次統計

3.充電時長統計

4.畫出用戶畫像

此次調研,我們以小電、Hi電、街電、來電這4家共享充電企業為重點,進行了蹲點和走訪調研。因為無論從融資金額、融資輪次、鋪設量還是知名度上看,這四家都是目前行業內的領先者。

確定調研對象后,為了找到最能體現實際使用狀況的典型場景,我們分別針對每一個品牌,篩選出了其布局最多的場景。

在每個場景中,我們又對共享充電設備使用次數進行了記錄,并以問卷形式獲取了充電時長及用戶年齡、性別、使用習慣等信息。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分別從設備、用戶及商家的角度,發現了如下三個問題:

1.共享充電寶故障率驚人

2.用戶付費意愿與場景有關

3.商家不再甘心“打白工”

調研的細節和流程:

1、典型場景篩選

用戶都會在哪里用充電寶?咖啡廳、商場、快餐廳還是洗浴中心?

為了能夠定位到最典型的場景,我們對小電、Hi電、街電、來電四個不同品牌位于四環內的近7000個網點進行了統計分類,按照桌面式和機柜式兩種類型分別呈現。

從統計結果來看:

?桌面式充電寶的網點分布超過一半都在餐廳,Hi電甚至高達四分之三。

?機柜式充電寶的網點分布出入較大:街電主要分布在餐廳和洗浴中心、KTV,而來電在商場的網點則超過一半。

這樣的分布和街電、來電的產品形態有關,街電的產品較小,以小場景為主。而來電的產品雖然是全場景的,但仍以大機柜為主,商場布局超過50%。

2、使用頻次統計

選好典型場景后,我們開始對使用頻次進行統計,并針對不同品牌確定了具體商家。然后,分別選取工作日和周末的全天營業時間進行蹲點守候:

針對機柜式充電寶,我們分別選取了街電布局最多的餐廳和來電布局最多的商場:

在進行桌面式共享充電調查時,我們參考了小電和Hi電創始人提供的熱門餐廳List,同時結合場景統計數據,隨機選取了兩家餐廳。

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到,來電在購物中心的數據在周末和工作日都表現優秀,達20次以上,而小電的周末數據也不錯,達到24次。大部分設備周末的表現比工作日要好。除了Hi電,其他品牌的充電寶都出現了充電失敗的情況。

3、充電時長統計

我們對4個場景中共計40名用戶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桌面式設備:從小電和Hi電的使用時長來看,70%的用戶充電時長為30-60分鐘,有6.6%的用戶使用時長超過1小時。

機柜式設備:使用街電和來電的用戶中,有42%的用戶使用時長介于30-60分鐘之間,30%的用戶使用時長超過1小時。

而充電時長直接影響了項目方的收入。從收費方式來看,小電和Hi電兩家沒有免費時段,街電為半小時內免費,而來電為1小時內免費。

4、畫出用戶畫像

在問卷中,我們對用戶進行了性別、年齡及使用習慣的調研,并得到了使用共享充電設備用戶的畫像。

總的來說,這些用戶大多是在手機急需充電、而又剛好沒帶充電寶的情況下,初次體驗共享充電。

在用戶特征上,男性用戶占到70%,遠遠多于女性用戶。

而在年齡層的分布上,19-30歲的年輕人剛好占到50%,略多于其他年齡段。

也許從數據看,共享充電寶在其核心場景下的使用頻次還較為不錯;但共享充電真正的門檻不在融資,不在講故事 ,而是實際運營里。

在本次的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僅僅是共享充電設備存在問題,用戶的付費意愿,和商家的配合程度都讓這門生意存在著一些隱患。

實地調研中的共享充電之患

一、共享充電設備質量問題:

故障率驚人,掃碼無響應用戶轉身就走

在朝陽區的一家火鍋店內,我們看到了“百電混戰”最生動的寫照:店內擺放著街電、小電、河馬等好幾種共享充電設備。

其中,幾臺小電、河馬充電設備的機身廣告牌已丟失,隨意擺放在桌上,還沾著許多油漬;而顯示在附近網點上的Hi電設備則根本無處找尋。

(在機柜旁彎腰充免費電的用戶)

同一家火鍋店內的各種共享充電設備

在我們蹲點及走訪過程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共享充電設備的損壞率比想象中驚人。

例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多臺Hi電設備掃碼后顯示“無法連接”,商家表示已持續一個月;來電用戶首次掃碼后會出現白屏,有3名用戶遇到這種狀況后轉身就走;街電也出現了多次充電寶無法歸還的情況。

用戶楊先生對騰訊創業說:“服務臺本來也提供充電,但這個(街電)可以借走,我還覺得挺方便……本來是很好的產品,如果能穩定些就更好了,估計鋪太快,沒好好維護。

騰訊創業就此情況詢問了小電和Hi電,小電創始人唐永波表示,小電會對每臺設備進行監控,超過18小時沒有訂單就會派人前去維護;Hi電則表示離線設備屬于正要撤回的一批。

如果以本次調研的四處場景為參照,街電故障率最高,但總體上桌面式設備與機柜式設備相差無幾。

在損壞形式上,桌面式設備主要表現為硬件損壞或設備離線,這是因為桌面式設備機身小巧,因此發生被隨意移動甚至拆卸的情況較多。

而機柜式則主要為借還系統故障,機柜式在技術門檻上要高于桌面式,但代價也很明顯,借還系統不穩定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一臺兩臺設備的損失。

二、共享充電寶付費問題:

用戶付費意愿與場景有關系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共享充電收費標準為1元/小時,部分設備半小時或1小時內免費。個別品牌,如來電,則另需花錢購買數據線。

花1元錢充電不痛不癢?許多用戶可不這么認為。

在三里屯的一家酒吧,服務員告訴騰訊創業,顧客并不愿意付費充電,他們認為商家應該提供免費的充電設備,“本身就來店里消費,充一下電還要另外算錢?”

除了充電1元之外,為了購買一根數據線需要花費10元錢,也讓部分用戶不滿。

“一根數據線10塊,簡直是敲詐。”而我們蹲守商場期間, 一位用戶說。加上第一次歸還充電寶失敗,他離開時顯得非常失望。

還有些用戶則熱衷于占小便宜。為了方便手機徹底沒電的用戶開機掃碼,來電機柜上接有幾根應急數據線,無需付費即可使用。有意思的是,部分用戶寧可彎著腰在機柜旁站上幾十分鐘,使用應急數據線,也不愿付1塊錢借充電寶。

當然,并不是所有用戶都對收費不滿,也有用戶表示:現在誰還在乎100元押金啊,更別說1元錢了。

在我們走訪中,大多數商家認為,顧客進店已經消費,1塊錢雖然是小錢,但也屬于“二次消費”。而且,很多顧客并不區分究竟是商家收費還是共享充電公司收費,很多人被收了1塊錢,就認為商家“太摳”,都花錢吃飯了,連1塊錢都不放過,對此商家也很無奈。

例如在洗浴中心,商家就因街電機身上的“免費”標記深受困擾。商家表示,很多顧客看到免費標記后,都以為不論充多久都免費,而得知只有半小時免費后,就遷怒商家,認為是商家在誤導顧客。

為了不傷害顧客感情,三里屯那家酒吧則索性把桌面式設備收了起來,而保留了放在店外的來電設備。

因為如果設備在店外,顧客就并不認為是商家在收錢,簡單的場景變化,用戶的心理也發生了微妙變化。

“二次收費”的尷尬主要存在于桌面式充電及街電這樣的小機柜充電設備。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三里屯酒吧,店內和店外兩種設備的“待遇”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顧客對于設備歸屬的認知,在消費場景內的,用戶就認為商家應當負責,而在公共區域,則認為商家無責。

因此,像來電這樣的大機柜設備,由于大多布在商場過道、店外走道等公共區域,用戶不會認定其歸屬于某個商家,因此不會有這種矛盾。而像小電、Hi電、街電這些直接進入消費場景的設備,則容易因收費引起顧客反感而遭到商家嫌棄。

三、共享充電寶與商家之間的問題:

商家希望從共享充電寶手里獲得好處

其實在很早以前,騰訊創業就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共享充電設備進店,都不會向商家支付“入場費”,也不與商家分成。這就帶來一個疑問,商家真如共享充電們所說的那樣,滿心歡迎他們的到來嗎?

這一次,我們也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商家。

在五道口的一家串兒吧里,老板對我們說:“這個充電寶,用我們的電,我們自己員工用還要收錢。充電一次1元錢,我覺得怎么說也要分我們4毛吧。如果之后不會有利益分成,我們會把這個充電寶撤掉,我們店里本來就準備了充電寶。”

在三里屯,我們也走訪了4家酒吧,這些酒吧的老板都表示,就算沒有利益分成,至少也應該讓他們的員工免費使用,或給予優惠。

不過商家在乎的真的是分成和優惠嗎?

以串兒吧為例,簡單算一筆賬就會發現,即使每天有100人次使用共享充電,按照40%的分成比例,商家收入也僅為40元,還不夠吃一頓串兒。優惠帶來的好處則更加微乎其微。

但在深入了解后我們才發現,其實商家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要計較那幾毛錢的蠅頭小利,真正讓他們不滿的,是共享充電帶來的種種麻煩。

串兒吧的員工告訴我們,以前店里本來就準備了充電寶,顧客可在繳納押金后使用,但現在許多顧客都不帶現金,微信支付又對不上賬,這才接納了共享充電。

然而共享充電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有的顧客手機沒電,無法掃碼,服務員只好自己掃碼付費讓顧客使用;還有的顧客被收取1元錢后很不高興,結賬時強行要求從消費中扣除1元。

既然商家接納共享充電的出發點是圖方便,而共享充電并沒有帶來方便,并且正如某些商家所說:用我的電還不給我好處,商家的接納意愿自然會降低。對于共享充電這樣一門B2B2C的生意來說,如何維持商家關系,也是不得不解決的一個問題。

從我們線下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在日常維護方面,桌面式充電似乎比機柜式更麻煩。

通過對三里屯的酒吧和工體附近的餐廳進行走訪調查,我們發現了幾個問題:

?充電麻煩,電量預測不準確

桌面式設備一會兒就沒電了,有時甚至只能充一部手機,頻繁給設備充電特別麻煩;而設備上的電量預告也并不準確。

?充電寶需要聯網計費,無法覆蓋整個餐廳

桌面式設備在計費的時候需要與店內的wifi聯網,許多較大的餐廳因為wifi信號問題,用戶在使用充電寶時經常掉線。

而小機柜式的充電寶,雖然維護方面較為輕松,但是部分產品也存在一些問題。

由于小機柜的擺放地點,大多在消費場景內,顧客會誤認為這是商家的設備,因此服務員需要向顧客介紹用法以及解決糾紛。

而大機柜似乎是最“省心”的,在我們蹲守商場整整兩天期間,并未見到商場工作人員前來檢查、維護。

通過8*12小時的蹲點調查,本次調查騰訊創業發現,快速擴張中的共享充電依然面臨種種問題。

雖然部分品牌設備使用頻次不低,但在用戶和商家體驗上都有改進空間,設備故障率、不同場景中的付費意愿以及商家端的福利和分成,都是這個行業接下來急需思考的問題。

充電 共享 設備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