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賦能金融新生態,中國銀聯發力移動支付金融

曾響鈴 2018-06-02 15:08
分享到:
導讀

云閃付欲在國內市場統一支付入口,云閃付撒錢強攻移動支付,銀行、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入口統一整合到云閃付APP中。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6月2日,在20萬家線下商戶門店、百大線上TOP電商使用中國銀聯,均可享受62折優惠回饋,更有銀行百倍積分禮遇同享

較之去年,今年的中國銀聯集合了超兩倍的商家參與,中國銀聯強勢布局移動支付,銀行、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入口統一整合到云閃付APP中。華潤萬家、屈臣氏、京東、唯品會、大潤發、美團等線上線下聯動參與,展現著B端合力的人心盛況,而中國銀聯已經拓展到線下十大高頻場景中,有國家信用背書的云閃付入局,會給移動支付帶來什么樣的格局變化?用戶會買單嗎?

令人費解的“三國殺”

2017年12月,銀聯聯合商業銀行等產業各方共同發布了“云閃付”APP,上線僅僅半年時間,云閃付的觸角已經遍及“菜場”、“公交地鐵”、“餐飲”、“超市便利”、“公共繳費”、“自助售貨”、“校園”、“食堂”、“醫療健康”、“交通罰款”等十大高頻場景。

以前的清算工作是由銀聯、Visa等清算組織完成。由清算組織搭建的平臺一邊連接著發卡行和持卡人,另一邊連接著商戶和收單機構,這樣基本上支付入口是在清算機構這里,這種模式適用的是以POS機為代表的卡時代。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金創新模式使得卡支付轉化為移動支付,二維碼便捷模式盛行,第三方機構成了支付入口,這樣就繞過了清算組織,第三方支付機構直接掌握著用戶數據信息,支付方式便捷的同時也衍生了諸多的金融風險與監管缺口。因此,2017年是金融業的清算大年,國家大力推動“斷直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微信和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成了重點整頓對象。根據資料顯示,大致的整頓方案如下:

很顯然,銀聯成了鏈接用戶與第三方支付的必過通道,這種方案從行業上來看,確實為央行的監管提供了方便,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現在的問題是,銀聯與商業銀行聯手扮演第三方支付的角色搶占“支付入口”高地,業內不少人覺得云閃付的這一行徑給行業帶來的是“三國殺”,而一個清算組織做第三方支付的事并且對其現有業務沒有太大好處,這樣的打法總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響鈴認為,“三國殺”的局面只是暫時的,云閃付不單是想分杯羹這么簡單,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生態。

基因相關,“統一入口”的兩大必要性

在國內,移動支付領域目前而言確實是“雙寡頭”局面,但放眼全球,這或許是由于國外信用卡支付系統的完善,中國的移動支付是領先世界的,而銀聯又有海外移動POS機支付的廣闊市場,云閃付已經在境外名聲鵲起,也是中國對外的一張新名片。

因此,云閃付欲在國內市場統一支付入口,并非完全沒有根基。

2017年,銀聯集團利潤激增,主要原因是“斷直連”的監管背景。當時網聯還在建設,其他清算機構陸續停擺,所以清算的重擔自然而然落到銀聯的身上,而這種狀況帶來的資產規模、凈利潤雙增狀況其實是難以持久的,銀聯需要一個內生性、穩健可持續的增長機制,因此,也在尋找新的突破口。

2018年,銀聯確定了三大轉型:市場化轉型、向科技公司轉型和向數據公司轉型。而在國內,反觀銀聯的資源背景,除了轉接清算業務,銀聯在云計算基礎設施、大數據挖掘、金融風險防控方面也有多年的經驗,而銀聯最大的能力在于線下的互通互聯,譬如POS的市場占領以及銀行取款機的銀聯標識,都是銀聯在扮演著金融的潤滑帶角色。因此,“統一入口”能給銀聯集團帶來新的機會,同時也是國家安全及行業的整體需要。體現在兩點。

第一、國家對金融市場的整頓背景,要求云閃付需要擔當起更大的行業責任。因為互聯網的風控體系較為薄弱,P2P事件就是很好的證明。而在支付領域,從2011年4月簽發的首批第三方支付拍照算起,6年多的時間里央行共計發放了271張支付牌照。但事實上,支付入口端口太多,行業內的支付機構很多存在著占用、挪用、借用客戶備付金等諸多行為亂相,因此,近年來監管部門也在著力進行整頓,支付交易也波及到了國家的金融安全。

第二、由于商業銀行體量龐大以及體制問題,互聯網步伐放緩,給到了互金行業絕佳的發展機會,先發優勢拱手讓給了像螞蟻金服這樣的互金企業。傳統金融銀行業的信息優勢被互金企業占據,用戶信用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各大金融科技公司中,無法形成完整的信用圖譜,而單個的銀行是無力對抗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抱團形成合力或還能拼一把,改變行業格局。

但是,這種信息數據網絡的搭建,需要一個強互通互聯能力且不沖突到現有利益體的機構才能完成,銀聯的基因就決定了云閃付是最佳的打手。所以,基于各方利益權衡,云閃付決定入局移動支付,攜帶的是國家安全戰略以及行業使命。

談談云閃付強攻“移動支付”的影

移動支付為用戶提供的是一個工具,本身是屬于微利或者微虧狀況,想通過支付入口賺錢,這是一件不大現實的事情,但是,巨額的流量通道卻給后續地經營提供了無限的商業想象空間。云閃付撒錢強攻移動支付,而成敗的關鍵,則在于用戶的態度。因此,此番全面布局十大高頻場景,覆蓋用戶生活圈,或可增強用戶黏性,會給行業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1、賦能產業各方重塑新生態

我們發現,云閃付APP的功能架構設計并沒有太多功利性的金融模式,更多是集中在卡片管理、便民服務以及優惠活動等方面,這和云閃付APP發布會上宣稱的要堅持“不發卡”、“不收單”、“不與銀行爭利”、“保障數據安全”的四大原則一脈相承。

用維持現有的金融格局的承諾換取商業銀行全力支持的策略,切斷了云閃付做金融具體業務的想象空間,但卻為云閃付的整合成功創造了條件。對云閃付而言,做“標識、接口標準和用戶體驗”統一的支付入口,其扮演的實際上是以一個獨立的身份在重新整合與洗牌行業格局的角色,就像是一個移動支付的管家,最大的價值在于賦能,將消費者、商家、金融機構等各方連接起來。

對銀行來說,如果“一統江湖”的局面形成,云閃付將是主要的金融流量分發平臺,大家屬于同一陣營,比照現在的行業弱勢局面會有所改觀,銀行業自是歡喜。

對商家來說,云閃付集中展示的優惠信息,為其營銷反而多了一個渠道;比之于依賴于兩大支付寡頭及各大銀行,支付體驗上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總體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整合產業資源,被賦能產業各方最后又將形成新的生態體系。對于B端而言,似乎是一個令人滿意的閉環。

2、便捷社會的構建

但決定江湖地位的往往是C端的力量,這也是云閃付進軍移動支付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賭碼之一是支付體驗,銀聯有一項技術叫NFC,即“近場支付”。有行業人士是這么評價這一技術:“近場支付的用戶體驗非常不一樣,交互速度快,安全系數高,銀聯的技術采取的方式不是去存儲用戶大量的信息,用戶的資金安全、信息安全比較有保障。”因此,銀聯的支付技術水平并不亞于騰訊和阿里。

那么,影響C端接納的第二個因素則是“便捷度”。不得不提到年初的紅包大戰,當時的云閃付推出不久,用的是紅包策略吸納用戶,因此,給行業內留下了“擼羊毛”的感覺,即擼完就走,根本的問題則在于使用場景的有限性方面。而幾個月的時間,云閃付的推廣就波及到公交地鐵等十個場景,譬如,以交通出行場景為例,廣州、杭州、寧波、天津等多地地鐵均可用銀聯手機閃付直接進出站,“多碼融合、多卡合一”帶來的是便捷城市的體驗,拉攏的是剛性需求人群。所以,這又能為攻占“移動支付”堡壘提供實用的武器,或許能引發平臺搭建的“網絡效應”。

 正統金融血統進駐移動支付界,并不是一件壞事。只是,云閃付要改變用戶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吸引C端用戶規模達到平臺生態圈維持的“臨界數量”需要多少是值得考究的事情。62節的活動的補貼力度,或許能改變一批用戶的行為,而十大剛需場景的布局展現的是運營的魄力,不過,作為用戶試想,用云閃付支付能更省錢又省心,又有何不可呢?

(完)

曾響鈴(微信ID:xiangling0815)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虎嘯獎評委。

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  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志撰稿人,近80家網絡媒體專欄作者。

“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支付 銀聯 閃付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