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從財務危機到高調啟動上市,林凡怎樣熬過“寒冬”的?金融
林凡曾一邊計劃找投資人借錢,一邊準備抵押房子貸款,脈脈如何熬過資金鏈危機?此后又主動給自己兩到三年的寒冬期,脈脈講述了一個怎樣另類的互聯網圈故事?
沉寂了近兩年的脈脈,終于不斷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7500萬美元融資、目標市值百億美金的光鮮,將脈脈那段曾經的暗黑歲月,徹底掩蓋在了帷幕之后。
“上周融資消息公布,收到好多祝賀,連續幾天回復到凌晨一點多。”11月20日,脈脈CEO林凡通過他的脈脈動態表達了內心的感激。11月15日,脈脈獲得7500萬美元C輪融資的消息在互聯網圈掀起新的波瀾,為脈脈這個一度低調得近乎不發聲的產品罩上了新的光環。
從11月21日到11月28日,脈脈更是連續開展3場跨界傳播活動,包括與墨跡天氣合作《霧霾天職場人生存大揭底》、與雕刻時光聯手推出“職場奇遇記”、聯合華南地區121家必勝客門店推出“不上班治愈所”活動。“我們是后年上市,但現在就各部門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11月22日,脈脈CEO林凡表示。
高調回歸之前,脈脈沉寂已久,曾經的那段寒冬歲月脈脈是如何走過的?順利融資后,脈脈這艘船又將駛向何方?
曾經孤獨求生
“產品很爛不說,作為人脈網絡最關鍵的用戶規模也很小,是你們的不離不棄、持續給我們建議,幫助我們改進,向周圍的朋友推薦我們,才讓脈脈度過了最艱難的0-1積累階段。”11月20日,脈脈融資近一周后,林凡在自己的脈脈動態寫下最初的時光。
“最近做了一個要改變世界的產品。”2013年秋天的某個下午,林凡和脈脈首席產品顧問齊特佳對現在的脈脈CTO蔣又新說。據蔣又新回憶,那時,脈脈僅有31個用戶,一年后蔣又新加入脈脈擔任CTO一職。
2013年10月23日,主打職場社交的脈脈APP上線,彼時市值已達百億美元的Linkedin高調進軍中國市場,另一社交巨頭微信正如日中天。最初,脈脈的目標是干掉微信,但它的旅程并沒有預想中那么順暢。
“我們是后年上市,但現在就各部門要人給人,要錢給錢。”11月22日,在完成C輪融資一周后,林凡在脈脈發表了這條動態。然而,4年前脈脈初創之時,它的資金儲備只夠發三四個月工資,一度面臨斷水缺糧的困境。
▲脈脈發展史。
2014年初,脈脈遭遇資金鏈危機,林凡一方面準備向投資方晨興資本借錢、一方面甚至準備好抵押房子貸款,這些事在今天早已不是秘密。但在當時,知曉者寥寥無幾,即便是和林凡一起從搜狗出來、在脈脈這個產品尚未誕生便已經加入團隊的脈脈CEO產品顧問齊特佳也不知曉。“當時我并不知道財務危機,是林凡一個人默默扛著的,可能只有管財務的特別少數的幾個人才知道。” 齊特佳對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表示,“走出危機了(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經歷了資金困局)。”
2014年1月,脈脈融到的150萬美元基本花完了。為了不讓團隊其他人分心與擔憂,資金方面的困境,林凡獨自默默扛著,齊特佳則專注著產品設計。
那時,帶著工具屬性誕生的脈脈開始探索社交領域,盡管團隊自己都沒有底,但他們還是做了。“做社交是沒底的,怕做了沒人用,擔心用戶不買賬。”齊特佳回憶那時的心情,“本能地覺得這個東西應該是對的。”關于脈脈為何做社交,他解釋道:“工具性的東西的活性和黏性比較低,我們的投資人晨興資本建議抓住社交紅利,另一個是我們老板(林凡)做社交的夢想。”
于是,脈脈上線了實名動態Feed流,那是2014年2月,脈脈還沒有完全從資金鏈危機的陰霾中走出來,但這個功能為脈脈帶來了意外之喜。用戶數量和活躍度突然爆發,“瞬間就爆發了,大家都驚到了,以為出什么事兒了。”一位脈脈員工回憶。“一方面用戶的日活、月活變高了,另一方面投資人看好我們。”齊特佳說,“(我們)用很短的時間證明我們能把社交做好,投資人看到了我們的上限很高、下限不低。”
隨后,資本向脈脈敞開了懷抱。2014年3月,脈脈獲得由晨興資本領投的500萬美元A+輪融資,解了脈脈團隊的燃眉之急。“當時對公司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時候,脈脈上線4個月的時間,還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林凡在一次演講中回憶了那時脈脈的處境。5個月后,脈脈再度獲得IDG、晨興資本投資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
終于,孤獨、內向的“技術宅”林凡帶領脈脈起死回生。
慢發展邏輯
2014年8月2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是脈脈的分水嶺——此前,林凡為錢發愁;其后,脈脈拒絕送上門來的錢。
兩個月后,脈脈的用戶量達到120萬,日活躍用戶在15萬左右。那時,脈脈向好的勢頭很明顯,找上門的投資人自然不少。但林凡的選擇是,拒絕C輪融資、給自己兩到三年的寒冬期。
通過講故事不斷尋求融資,用投資人的錢買用戶,用好看的用戶數據換取新的融資,互聯網圈的故事一般這樣書寫。但林凡的團隊,選擇用另一種方式書寫脈脈的故事。
“做一家公司,主要還是要把它做成一門生意,不想靠燒錢活下去。”今年10月底,在珠江邊的東塔上,林凡曾向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解釋他那時的決定,“因為能自己養活自己。”對于輕資產的脈脈來說,主要的開銷來自人員成本,而脈脈的團隊并不龐大,林凡算了筆賬,每個月的開銷僅在100萬元左右。
因此,之前融到的1500多萬美元,夠脈脈安然度過林凡口中的那個寒冬了。更為關鍵的是,在中國的職場社交賽道上,前行的只有脈脈一個選手——它沒有直接競爭對手。
“其實,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脈脈發展得挺慢的。”一位脈脈員工對無冕財經表示,“完全可以通過花錢快速獲取用戶。”但終究,脈脈選擇了“慢發展”之路。
從2014年到2015年,脈脈團隊一直潛心于獲取用戶、改進基礎設施(調整、完善產品功能)。
2014年10月開始,百度等大的互聯網公司員工快速成為脈脈用戶,這一方面是脈脈在各大互聯網公司地推的結果,一方面脈脈的匿名爆料、信息流等內容吸引著新用戶,“不僅能看到朋友的動態,還能看到朋友的朋友、乃至同行的動態”。據林凡介紹,已經有50%的BAT員工注冊使用脈脈。
▲脈脈APP上的匿名爆料。
2015年,彈藥充足的脈脈,進行大批量的廣告投放,讓籍籍無名的脈脈迅速聲名鵲起,那時脈脈上開始出現非互聯網人士的身影。在攻下互聯網這座城池后,脈脈開始向金融、地產等行業滲透,其結果是金融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上萬名員工成為脈脈用戶,碧桂園等地產巨頭的員工也被脈脈收入囊中。
找到用戶的同時,脈脈摸索著為用戶提供價值。從2014年到2016年,脈脈一直在進行不同的功能嘗試,獨自在賽道上探索:“2014-2015年,(我們)改進了聊天消息、實名、話題討論等功能。”林凡表示,“(同時)優化、完善、強化實名資料,(脈脈是)唯一一個能讓用戶(提供)完整職業資料(的APP)。”但他坦承:“2016年下半年(我們)才明白,職場社交最核心的需求是找人——完成人和人的連接(最核心的突破點)。”于是脈脈著手進行算法優化。
2016年初,脈脈的用戶量已經突破1000萬,這曾經是林凡心中理想的用戶量。其后,這一數字經歷了迅猛增長。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這不算快,但在齊特佳看來,“發展得不快但扎實,結果是加速發展,注重價值的大小更甚于用戶量的大小,盡我們所能跑得更快,暴力增長可能沒能給用戶創造價值。”
11月中旬的C輪融資前后,低調已久的脈脈高調回歸,一向低調的林凡也頻繁亮相媒體。曾經遵循“慢發展”的脈脈,已經為自己規劃好上市進程,走上了快發展之路。
“用戶量從去年10月到現在在快速增長,(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去服務好這些人群。”林凡向無冕財經坦承尋求7500萬美元融資的原因,“經過又一年時間的驗證,產品確實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用花錢的方式節省時間。”
來源|無冕財經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