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興起 VC/PE爭相跑馬圈地金融

劉宗根 2017-09-30 22:41
分享到:
導讀

近幾個月,“無人便利店”落地的消息頻頻傳出,尤其是阿里巴巴、京東、歐尚、天虹股份等巨頭入局更引發了市場關注。

無人便利店興起 VC/PE爭相跑馬圈地

近幾個月,“無人便利店”落地的消息頻頻傳出,尤其是阿里巴巴、京東、歐尚、天虹股份等巨頭入局更引發了市場關注。

面對千億規模的蛋糕,眾多VC/PE也想分一杯羹。業內人士稱,目前來看,以“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為代表的無人零售業“非常火”,但盈利模式仍不清晰,供應鏈、技術、規模化等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無人潮”席卷便利店

日前,馬云旗下的云鋒基金被曝參與了一個“無人值守智能零售系統”項目的數千萬元級別的Pre-A輪融資。據了解,在云鋒基金本次獨家投資之前,深蘭科技已經完成了數千萬元級別的天使輪融資。

實際上,馬云加碼無人零售早已有跡可循:今年7月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阿里巴巴推出了首個無人零售概念店鋪——淘咖啡,而這距離去年馬云提出“新零售”理論不足一年。

記者注意到,不止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同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無人零售業務。上月底蘇寧全國首家“無人店”——蘇寧體育Biu在南京市正式營業。據蘇寧云商(12.620,0.22,1.77%)執行副總裁、技術研究院院長向江旭透露,預計年內蘇寧將陸續在北京、上海、成都各開設一家無人店。此外,首店選址在京東總部大樓的“京東無人超市”也將于近日營業。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傳統的大型商超也推出了自己的無人便利店項目,比如怡食家的怡食盒子EATBOX、歐尚旗下的繽果盒子、天虹股份旗下的Well GO等。

業內人士認為,電商和傳統商超巨頭加碼無人零售業務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互聯網零售和傳統零售都有自己的短板,高速增長的勢頭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突破口或許就在“線上+線下”,而無人零售正好兼具人工智能技術和線下銷售的雙重特性。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無人零售主要集中在便利店領域,仍在起步階段,大型商超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VC/PE分羹千億蛋糕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連鎖便利店品牌超過260個,門店數達9.8萬家,銷售額達1334億元。

雖然便利店市場的規模高達千億,但是房租成本、人工成本和水電成本等也呈快速上升趨勢,不少VC/PE因此把目光轉向了運營成本相對較低的“無人便利店”。

據記者粗略統計,數十家“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創業企業在最近幾個月內興起,參與投資的VC/PE超過五十家,包括IDG、真格基金、創新工場等知名投資機構。

以歐尚旗下的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為例,今年7月初,繽果盒子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由紀源資本領投,啟明創投、源碼資本、銀泰資本跟投。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徐炳東曾表示,新零售已經開始,投資繽果盒子是在這個領域的一個嘗試,也是在百貨商店與電商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未來還會有更多場景、形式的投資在新零售領域產生出來。

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一家無人便利店的投資額在10萬元左右,單店每天的營業額在2000元左右,毛利率在30%-40%左右,去除分成,由于沒有租金和人工成本,不足1年即可回本。有人對此表達了不同看法:無人便利店也要有后臺運維人員,對自助收款、RFID設備、監控等后臺系統要求非常高,這些隱形費用并不低,除非達到規模效應,否則短期內能否回本有待考量。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無人便利店解決的主要是顧客端,并未涉及零售行業核心的供應鏈,人工智能技術解決不好的話,很有可能淪為“放大版的智能售貨機”。

真格基金副總裁劉元表示,供應鏈、物流、運營三個維度是無人便利店的核心競爭所在,目前風口已經形成,競爭會加速玩家的死亡速度,半年內或將見分曉。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劉宗根

便利店 零售 投資 技術 PE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