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鹿晗公布戀情看,知乎、今日頭條搶內容搶得過微博嗎?金融

翟延新 2017-10-10 17:35
分享到:
導讀

三巨頭搶內容,說到底是在搶“人”,不公平的地方是,時機靠老天我們不談,微博獨抱著“地利”搶人,至少保持住了不敗。

從鹿晗公布戀情看,知乎、今日頭條搶內容搶得過微博嗎?

史上最長黃金周結束前的最后一天,鹿晗與關曉彤無預警公布戀情,造就了國慶期間的最強熱門話題。原本因用戶還在路上、在游玩、在吃喝而備受冷落的微博,瞬間又被第一流量鮮肉的新聞強勢喚醒,甚至擠到系統崩潰。

鹿晗公布戀情短短3個小時內,微博就率先被熱情擊潰,我們可以預計,未來一周內,事件的發酵和余溫,會迅速從微博蔓延到知乎、今日頭條等輿論戰場,各種分析、各種爆料、各種站隊,造就全民的話題狂歡。

說起來,誰也不服誰的3巨頭,搶內容之爭由來已久,可誰能更勝一籌? 

巨頭不合,各玩各的

互聯網大佬的爭斗,向來遵從金庸先生的武學造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發現問題,立馬出手,且見招拆招,花樣百出。

今年8月10日,微博宣稱今日頭條擅自抓取微博自媒體賬號內容,于是修改了用戶協議,禁止第三方抓取內容;而今日頭條即刻反擊,亦開始禁用微博賬號登錄,微博和頭條彼此關閉了帳號同步服務。兩大社交資訊巨頭由賬號合作互通走向兵刃相見。

頭條并沒有把全部戰力都對準微博,與知乎之間,也有一場“不得不打”的仗。8月29號,今日頭條把自己弄上了頭條,挖角簽約300余名知乎大V,而且是獨家買斷式的。簽約之后,內容不可以再發到知乎上,這意味著知乎喪失了最為看重的內容創作者。當然,知乎也不是省油的燈任人欺壓。9月20號知乎打響了一場反擊戰,宣布開放機構號注冊,并將其原名“機構帳號”改為“機構號”。具有正規資質、合法合規的組織機構,均可通過知乎首頁的機構號注冊入口,直接注冊開通機構號。培養大V一直以來都是知乎的優勢,現今已吸引 3000 多家機構入駐,覆蓋汽車、科技、數碼產品、文化娛樂、旅游、攝影等上百個行業。

向機構張開懷抱之后,勢必會吸引到今日頭條以及微博上的機構大V前來入駐。 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知乎與頭條干架,微博躺槍,三巨頭相愛相殺,

說明敵人的敵人,也只能是潛在敵人。 

巨頭偷師,相互借鑒

微博、知乎、今日頭條,雖然誰也看不上誰,但不妨礙三者之間的競爭交流。有時候真的會讓人產生錯亂:這三者是不是都去了韓國動刀,是不是都找的同一個醫師,是不是拿的都是對方的照片。

微博開始打造興趣內容推薦,搶奪資訊入口,明顯有模仿今日頭條的痕跡,如今微博上的資訊、短視頻,也悉數變成了以機器為主的個性化分發。

今日頭條也沒客氣,先是推出了西瓜、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補缺娛樂短板,隨后又上線微頭條,可謂越來越有微博即視感。今日頭條顯然不滿足于一個內容資訊分發平臺,而是不斷向社交發起了進攻,向微博發起了挑戰,甚至連身價也與微博市值達到了同一水平。

至于知乎,從頭條和微博那兒挖來的大V,勢必為知乎注入寬度的基因,以抵消散戶流量對深度的抗拒感,從而在流量紅利上分一杯羹。

招牌本事 立市之本

作為一個互聯網內容平臺,最重要的其實就三要素:用戶、環境、內容。也就是說:你吸引的是哪些人?你提供什么樣的環境和氛圍?你能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微博在這三個層面都很強大,但它最核心的優勢是用戶基數。豐富輕松的社交氛圍帶來了高度活躍化用戶--哪兒有事就往哪兒圍觀的吃瓜群眾。同時,利用意見領袖、大V的力量,以及明星效應,來保持平臺活躍度和知名度,時不時的爆一個話題,都是微博的強項。

今天頭條在獲取用戶的過程中,通過搬運媒體內容、扶持自媒體等手段為用戶個性化推薦。知乎那兒挖大V,快手那兒挖MC天佑,微博那兒挖明星,財大氣粗的頭條絲毫不掩飾對內容的渴望。同時,多金的今日頭條把自己慷慨的形象做到極致,用物質獎勵去鼓勵生產更多優質內容,用優質內容來吸引更多流量,形成良性循環。

不同與social的微博和不差錢的頭條,一提到知乎,大家都會贊賞其內容的深度。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深度專業化的內容,營造了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嚴謹度的氛圍,有利于培養高質量的用戶和大V,促進友善討論的空間;另一方面,這也圈固了用戶對知乎的認知改變。其實和其他平臺一樣,知乎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但為什么用戶的印象仍停留在“小眾”?不過知乎正在朝著專業趣味化與大眾互動的方向調整,以更接地氣的趣味性表達,深入淺出地展現知識點,打造一個冷靜理性的討論氛圍。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很少在知乎上,看到在微博里那種無理的謾罵與惡毒的詞匯。

第一現場,微博的不敗優勢

討論了這么多,好像還是沒有明確答案,搶內容這場戰爭,微博、知乎、今日頭條,誰最可能拔得頭籌。老祖宗給我們總結過贏得對抗的三大關鍵: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再回到開篇的話題,10月8日鹿晗公布戀情,原本因為長假冷清的微博3小時內火到崩潰,而輿論之火還沒在知乎頭條上點燃,為什么?此現象不是個例,之前的薛之謙事件,王寶強事件,都是微博火了,再導入其他平臺,為什么?

作為社交工具的微博,憑借龐大的流量,早早占據了天時和地利兩大優勢:不管發生什么事,它都是案發的第一現場。先擁有足夠多吃瓜群眾關注,才會有內容生產者的分析、造勢、立人設、抹黑、洗白、炒作……只要第一現場不改變,那么第一桶金就難以被輕易瓜分。

三巨頭搶內容,說到底是在搶“人”,不公平的地方是,時機靠老天我們不談,微博獨抱著“地利”搶人,至少保持住了不敗。更現實的事,這種明星事件的背后,誰又能說得清楚,除了鐵粉黑粉腦殘粉,誰會去打破砂鍋問到底。生活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就不要拆穿。而那些有探索欲求知欲的客群,就自己從專業的深度的內容中得到樂趣;其他的路人,看過衍生的各路段子之后,該干嘛干嘛。三巨頭的競爭,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至于誰輸誰贏,互聯網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不停的變化,自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我們就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吧。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微博 內容 頭條 今日 用戶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