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說自己在英國沒被禁售,國產手機出海的最大難度是什么?通信
國內的手機市場已經殺成血海,轉向海外市場是個好選擇嗎?
國內的手機市場已經殺成血海,轉向海外市場是個好選擇嗎?
一定不是。
專利壁壘是國產手機廠商轉向海外市場的最大壁壘,一旦遇到專利起訴,在海外專利方面幾乎沒有積累的國產廠商總會遇到天價的罰單,出海銷售就變得得不償失了。
前天有消息說華為在英國英格蘭-威爾士高等法院(EnglandandWalesHighCourt)專利法庭領到了“禁售令”,表示除非華為能夠繳納專利費,否則華為手機將會被下架。
今天華為官方對此作出了回應,表示這次的判決對華為的手機業務營銷沒有任何影響,僅僅是紙面上的禁令,并且還詳細講述了下判決的經過。
華為面臨的專利糾紛始于 2014 年 3 月,而原告“UPI公司”全稱為Unwired Planet International,前身是移動軟件公司Openwave系統,2012年5月停止了其當時的產品和業務,轉型授權和專利保護公司。
簡單來說,就是購買相應專利的授權,并且通過侵權訴訟來盈利,專利流氓這個詞其實就是這么來的。
2013 年 1 月,這家公司從愛立信收購了兩千多項專利,這其中保羅 753 件有關 2G/3G/LTE 技術的美國專利。華為的一些產品牽扯到了這些專利,兩家關于授權費的事情沒談妥,于是這家公司在英國起訴了華為。
在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7 月期間,涉案 6 件專利被分成 5 組進行了技術測驗和比對。裁定的結果是華為對 UPI 從愛立信處購得兩項專利構成侵權。今年 4 月份,英國法院判決認定 UPI 的要價過高,并給出了法院認為合理的許可費。
華為對此并沒有再提起上訴,但UPI嫌費用太低了因此又提起上訴。
后來這家公司繼續與華為糾纏,最終英格蘭-威爾士高等法院(England and Wales High Court)專利法庭于上周作出判決:就華為的侵權行為頒布禁售令,華為需要支付 290 萬英鎊的賠款,關于全球專利許可方面,允許華為上訴,而關于混合全球基準方面,允許UPI公司上訴。
華為對此的回應是,這個如果華為支付罰款,則禁令無效,并且如果華為對此上訴,在上訴期間禁令也是無效的。華為已經提出了上訴。
盡管對于現在的智能手機來說,通訊功能已經成為了最基礎的功能,甚至對不少人來說,已經不怎么需要傳統的通話功能,但是通訊方面的專利費確是手機廠商需要背負的很大一部分成本。
并且對于出海的手機廠商來說,還很容易因為各種政策限制問題遭遇到無端的審查,比如華為和中興都曾經在美國因為所謂的“國家安全”問題遭受過禁售的處罰。
所以如果國產手機廠商想要出海,不做好專利的相關儲備,其實是很難平穩銷售的。
拿小米舉個例子,當國內手機消費者對于性價比的需求越來越低時,初期主打性價比的小米很難為線下渠道壓縮出利潤,國內的手機銷售勢頭持續下跌,國外的廣闊市場對于小米來說顯然是一塊肥肉。
然而小米卻在海外保持了非常克制的銷售范圍,盡管已經兩次在美國召開發布會,并且已經把部分米家設備在美國正式銷售,卻一直沒有將小米手機正式在美國銷售,原因就是自家的專利積累還不夠充實,如果強行銷售很容易遇到專利糾紛。
專利從申請到授權一般都需要經歷 3-5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短期內要想趕上競爭對手,就只能通過向第三方購買。根據 2016 年 ROL 律師事務所最近發布的 2016 年美國專利經濟市場相關報告顯示,2016 年共有 772 個專利資產包出現在出手清單里,共計 11000 個專利。小米在買主榜單中排在第四。
購買專利的原因非常簡單,小米 2014 年在印度吃了次虧,當時印度高等法院裁定,小米侵犯了愛立信的標準核心專利組合,并且下發了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涉嫌專利侵權的手機。
愛立信,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眼熟?對,和華為面臨的問題一樣,通訊專利的訴訟糾紛。
說回華為,其實相比于其他國產手機廠商,華為和中興已經是專利大戶,尤其是使用自家麒麟處理器的華為,在專利問題上基本上只會遇到通訊基帶相關的糾紛。但要把這部分專利補全,正式在海外銷售,仍要做大量的工作,投入大量成本。
【來源:虎嗅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