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與今日頭條互訴 誰動了誰的“奶酪”?通信
對于以內容為核心的今日頭條,以及將內容和連接作為未來戰略的騰訊而言,雙方在內容分發領域已經占據了前兩席。
今日頭條與騰訊之間的侵權互訴案件最近有了結果。
6月29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處今日頭條賠償騰訊網27萬元,這起因今日頭條未經許可轉載騰訊網287篇文章引發的爭議,以作品版權所屬方騰訊的勝利落幕。
第二天,今日頭條就以騰訊旗下快報網和天天快報客戶端長期、大量存在侵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原創作品權利的行為,將其訴至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要求停止侵權、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
對于這場由內容引發的糾紛,騰訊和今日頭條方面均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案件正處于訴訟階段,公司將對相關問題保持緘默。
但對于以內容為核心的今日頭條,以及將內容和連接作為未來戰略的騰訊而言,雙方在內容分發領域已經占據了前兩席,沖突似不可避免,正如業內人士認為的那樣“打官司只是開始,接下來很可能還會有補貼大戰、技術競賽”。
一場關于IP的口水戰
在今日頭條和騰訊的相互訴訟中,記者注意到,彼此索賠金額均相對較小。如騰訊此前提出賠償100萬元,此番勝訴,獲賠金額為27萬元,今日頭條最新的索賠要求也僅為50萬元。
幾百萬元,無論是對于目前市值超過110億美元的今日頭條,或者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騰訊而言,均是非常小的數額。
今日頭條在敗訴后發起訴訟,斥責騰訊對50部今日頭條的獨家作品進行侵權,以索賠金額來看,每部作品要求獲得約1萬元的賠償。
長期從事IT法律、知識產權、投融資法律的律師趙占領告訴記者,版權侵權賠償的標準有三個,首先是權利人的損失,如果無法舉證證明,則可以依據侵權人的侵權所得進行索賠。如果這兩者都無法證明,則由法院酌情判定。“對于文字作品而言,法院在酌情判定時通常會考慮主觀過錯程度、侵權行為持續時間長短、侵權影響范圍等多種因素,一般而言,文字作品的賠償標準是千字幾十元。”
以今日頭條此次訴訟為例,代表性作品《明成祖朱棣力挺武當派并非信道,卻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玄武大帝化身》全文共計1600余字,若以普通的賠償標準,以50元每字計算,僅該文便應獲得約8萬元左右的賠償。
“實際上這樣的賠償金額很難對侵權一方起到震懾作用,雙方的官司更多地是出于公關需求。”趙占領說道。
事實上,今日頭條陷入版權侵權的漩渦已有多次。5月2日,《南方日報》發布反侵權公告(第一期)也將矛頭指向了今日頭條,明確指出2016年至今(5月2日),今日頭條客戶端未經許可擅自轉載南方日報社版權作品近2000條;2016年11月,今日頭條被鳳凰新聞以惡意劫持鳳凰新聞客戶端流量的部分行為,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過訴訟,當時要求今日頭條立即停止有違基本商業道德的惡意不正當競爭行為,并賠償經濟損失2000萬元。
“騰訊新聞和今日頭條的排名市場互換,而且,騰訊新聞是有微信和QQ的引流才得以占據如今的位置,嚴格來說,今日頭條才是老大,老二欲上位,勢必會對今日頭條構成威脅,雙方訴諸于法律,看起來名正言順,實則更多地是在向公眾宣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市場領導力。”夸克傳媒創始人王如晨這樣說道。
內容之爭再升級
顯而易見的是,今日頭條與騰訊之爭,已經成為了爭奪內容分發平臺第一寶座的紛爭。
據第三方機構易觀千帆的監測數據,截至2017年7月5日下午5時,綜合資訊類APP中,騰訊新聞以1.62億戶的每日活躍用戶量排第一,今日頭條以1.59億戶位列第二,騰訊旗下的天天快報以7338萬戶排在第三,阿里旗下的UC頭條排在第14位。若細分至內容分發平臺,今日頭條則是第一,每日活躍用戶量幾乎是天天快報的兩倍。
從中可以看出,騰訊新聞在當日以約300萬戶的微弱優勢暫時領先于今日頭條,并且將其他公司的內容產品遠遠甩在了身后,即使有阿里、一點資訊、網易、搜狐等多家互聯網公司入局,整個市場最終還是形成了兩強對峙的局面。
同時入駐今日頭條和企鵝媒體平臺的自媒體作者、速途網絡研究院院長丁道師告訴記者,雙方已經采取了一些補貼手段來爭奪內容資源,并有愈發激烈的趨勢。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今日頭條便打響了內容補貼的第一槍。
當年9月,在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上,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宣布將推出千人萬元計劃,表示在未來一年內,頭條號平臺將確保至少1000個頭條號創作者,作者單月至少獲得1萬元的保底收入,以“oh!驗光車”為代表的自媒體還獲得了向訂閱用戶定向推送文章通知、今日頭條導航頻道曝光等政策的扶持。
2016年3月1日,騰訊推出企鵝媒體平臺,花費2億元補貼入駐該平臺的自媒體和傳統媒體,騰訊表示將通過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和QQ新聞插件等渠道,把作者創作的作品進行分發,并且文章上的廣告收入全部歸作者所有;10天后,今日頭條同樣宣布斥資2億元進行補貼,且向內容創作團隊提供流量扶持、創業補貼、融資對接、辦公空間、企業服務、創業培訓、行業沙龍等綜合服務。
2016年10月,張一鳴宣布,將拿出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助力短視頻創作的爆發;今年2月28日,騰訊再次宣布將繼續投入12億元,用于扶持旗下企鵝媒體平臺上的內容生產者,這筆錢將被著重用在原創和短視頻領域。
丁道師向記者透露,相比于百度的百家號、阿里的UC頭條,今日頭條和騰訊的補貼力度最大,但受益者也僅局限于平臺中的主力創作者,而接下來,雙方還有拓寬補貼范圍的跡象,加大對知名作者和自媒體的拉攏,意圖成為知名IP的獨家渠道,并向競爭者設置防火墻,禁止對方轉載、抓取作品內容。
騰訊的內容生態野心
作為內容資訊分發平臺,內容對于今日頭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對于企業體系龐大紛雜、近一半營收來自于游戲業務的騰訊,為何要在這一場消耗戰中,與對手對飆呢?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其作品《騰訊傳》一書中提出,從2011年開始的內容產業布局,在整個騰訊體系中是一個“局部事件”,并未改變這家企業的社交天然屬性。不過,它的迅猛成長,以及環形生態鏈的打造,無論是在內部還是在外部,都造成了戰略性的影響。
通過吳曉波的作品,馬化騰說:“騰訊這一兩年的戰略做了很大的調整,我們把搜索、電商都賣掉后,更加聚焦在核心,就是以通信和社交為核心,以微信和QQ為平臺和連接器,我們希望搭建一個最簡單的鏈接,連接所有的人和資訊、服務。第二個事就是內容產業。”
2015年3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馬化騰在參加全國兩會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騰訊未來專注做的兩件事――連接與內容。
吳曉波認為,就內容而言,“泛娛樂”成為馬化騰提倡的“互聯網+”和“騰訊只做連接器和內容”戰略最積極的實驗者,長遠來看,這可能成為騰訊業務系統內的文化增長極。
對內容的重視,也使得騰訊在今年對OMG(網絡媒體事業部)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先是在今年3月,騰訊COO任宇昕親任OMG事業部總裁,并對該部門進行了調整。在人事層面,任命林松濤、姚星兼任OMG網絡媒體事業群副總裁,分管內容和技術。
從履歷上看,任宇昕是騰訊早期成員,在2004年,任宇昕領命組建騰訊互動娛樂事業部,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將占據了棋牌游戲半壁江山的聯眾甩在身后;林松濤則被譽為騰訊內部的“第一產品經理”,曾先后負責騰訊QQ、QQ空間、黃鉆服務、QQ農場、開放平臺、廣點通、應用寶等產品研發和管理工作,深得騰訊高層信賴。兩大要員分管內容平臺和技術搭建,直接向任宇昕匯報。此次調整可以清晰看出,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將內容和技術作為兩大戰略引擎,收割大騰訊生態的渠道紅利。
在組織構架層面,主要有三大動作,一是快報產品部更名為興趣閱讀產品部,二是內容分發與技術分別成立單獨的部門,此外還打破頻道制,建立新的大原創內容部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調整之后,興趣閱讀產品(天天快報)被列為OMG的工作重點。
“這種構架,正是要打破騰訊之前存在的事業群之間的業務掣肘,實現整合發力。四大事業群聯動,可以更好地實現騰訊整個泛娛樂矩陣各個部分充分聯動,整合資源,共同打造完整的內容生態,構建行業壁壘。此次對OMG的戰略調整,是任宇昕3月入主OMG以后醞釀的一次重大調整,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將OMG打造為整個騰訊生態鏈的內容生產中心。”丁道師說道。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