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頻發高層動蕩不安,中信銀行業績增長乏力,信用卡業務投訴激增,“暴力催收”和“高額利息”成為投訴重災區快訊
然而,近年來,中信銀行不僅面臨業績增長乏力和內控管理漏洞等經營挑戰,還飽受腐敗問題的困擾,高層人事變動頻繁,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作為國內較早成立的股份制銀行之一,中信銀行一直以來在金融市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來,中信銀行不僅面臨業績增長乏力和內控管理漏洞等經營挑戰,還飽受腐敗問題的困擾,高層人事變動頻繁,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腐敗問題頻發,內部管理漏洞凸顯
中信銀行的腐敗問題由來已久,近年來更是頻繁曝光,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2019年3月,中信銀行肇慶分行原行長李先文和肇慶分行營業部原總經理梁慶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雙雙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同年11月,中信銀行廈門分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風險總監陳鷹也因嚴重違紀違法被查。
類似案件接連不斷,2020年3月,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同樣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孫德順的案件尤為引人關注。公開資料顯示,孫德順于2019年2月因年齡原因卸任中信銀行行長,但其在職期間涉嫌受賄犯罪,涉案金額高達9.795億元。
2023年11月,孫德順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這一判決震驚了整個金融行業,也讓市場對中信銀行的內部治理機制產生了嚴重質疑。
腐敗問題不僅發生在高層管理人員身上,中信銀行基層員工的違規行為也層出不窮。
2023年,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因中信銀行存在56項違法違規事實,對其處以2.25億元的罰款,這一處罰金額在所有被罰銀行中位居首位。
這些違法違規行為涉及貸款、票據、存款、理財和信用卡管理等多個領域,充分反映出中信銀行在內控管理方面存在嚴重漏洞。
進入2024年,中信銀行的內控問題依然頻發。
2024年12月,中信銀行鄭州分行因多項違規行為被河南省金融監管局罰款600萬元;
2024年12月,中信銀行上海北外灘支行也因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20萬元。這一系列事件表明,中信銀行在內控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嚴重問題,亟需加強監管和整改。
高層動蕩不安,人事變動頻繁
中信銀行高層人事變動頻繁,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擔憂。
2023年4月17日,中信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長朱鶴新因工作安排需要,辭去董事長、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等職務,這一變動引發了廣泛關注。
隨后,中信銀行董事會選舉黨委書記、副董事長方合英為新一任董事長,方合英同時辭去了行長職務,由現任黨委副書記、常務副行長劉成接任。
朱鶴新的辭職和中信銀行新領導層的上任,標志著中信銀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然而,這一變動并未能立即穩定市場信心。
中信銀行近年來在業績增長方面面臨巨大壓力,2023年營收同比下降2.6%,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盡管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83%,但這一增長主要依賴于投資收益的大幅躍升,凈利潤增長微乎其微,整體經營壓力依然較大。
中信銀行高層頻繁的人事變動,不僅影響了其業務發展的連續性,也對其內部治理機制提出了嚴峻挑戰。
多年來,中信銀行在“行長負責制”和“董事長負責制”之間頻繁切換,導致管理上的不連續性和政策執行上的不一致性。
這種不穩定的公司架構,無疑對中信銀行的戰略和業務推進產生了不利影響,也使其零售轉型的長期規劃效果不達預期。
信用卡業務投訴激增,客戶信任度下降
信用卡業務一直是中信銀行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然而,近年來,中信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卻陷入了投訴激增的困境。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中信銀行信用卡的投訴已超2.2萬條,其中“暴力催收”和“高額利息”成為投訴的重災區。
這些投訴不僅影響了中信銀行的聲譽,也對其客戶關系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
2024年上半年,中信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接近1.2億張,同比增長3.56%。然而,信用卡交易量卻大幅下降至1.24萬億元,同比下降8.44%;信用卡業務收入為286.77億元,同比下降3.37%。
這表明其信用卡業務的活躍度和盈利能力正在下滑。
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投訴問題,與其內部管理和客戶服務水平密切相關。
一方面,中信銀行在信用卡催收過程中存在不當行為,導致客戶投訴不斷;另一方面,其信用卡產品的利息和費用設置不合理,也引發了客戶的不滿。這些問題不僅損害了中信銀行的品牌形象,也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業績增長乏力,資產質量面臨壓力
近年來,中信銀行的經營業績面臨諸多挑戰,增長趨勢明顯放緩。
從營收數據來看,2020年至2023年,中信銀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47.31億元、2045.57億元、2113.92億元和2058.96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81%、5.05%、3.34%和-2.6%。
2023年,中信銀行營收同比下降2.6%,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中信銀行的盈利能力指標也有所下降。
2024年前三季度,其年化平均總資產回報率、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下降0.03個百分點、1.16個百分點和1.14個百分點。這表明其核心盈利能力正在面臨考驗。
除了業績增長乏力,中信銀行的資產質量也面臨一定壓力。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659.8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1.8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17%,高于行業均值1.1686%。
盡管中信銀行聲稱通過加強風險管理,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但不良貸款率的上升仍表明其資產質量存在隱憂。
零售轉型經歷陣痛,業務發展不及預期
中信銀行一直致力于向零售業務轉型,希望通過零售業務的增長來提升整體盈利能力。
然而,零售轉型之路并不平坦,中信銀行經歷了不少陣痛。
根據2024年三季報,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仍未達到50%的目標,稅前利潤也在逐年下滑。
中信銀行在零售銀行業務方面的發展,遠不及招商銀行等同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信銀行個人客戶管理資產余額達4.54萬億元,個人客戶總數1.43億戶,這兩個數據遠不及招商銀行同期報告的14.34萬億元和2.06億戶。
這表明中信銀行在零售銀行業務方面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中信銀行在零售轉型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方面,其傳統對公業務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零售業務的發展需要時間和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零售業務的競爭激烈,中信銀行需要在產品創新、客戶服務等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面對諸多挑戰和問題,中信銀行亟需加強內部治理,推動改革與轉型。一方面,中信銀行需要完善內控管理,加強合規風險治理機制,從根本上杜絕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通過加強內部審計和監管,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確保業務發展的合規性和穩健性。
另一方面,中信銀行需要優化業務結構,提升信用卡業務的客戶體驗和服務質量,減少投訴量。通過改進催收方式和調整利息費用設置,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同時,中信銀行還需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加大投入,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能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