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龍還是蟲?深扒京東金融那些不為人知的事金融

和訊名家 2018-01-13 23:01
分享到:
導讀

其中融資協議中就包括,京東金融承諾將在5年內上市,市值將不低于930億元(約135億美元)。

  1月11日,京東劉強東發出內部郵件,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京東金融實現了單季盈利。與此同時,也有媒體透露,京東金融目前正在市場上尋求新一輪融資,為未來上市鋪路。 

  據此前零壹財經的報道,在2016年1月京東金融獲得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嘉實投資和中國太平保險等66.5億元的融資時,其中融資協議中就包括,京東金融承諾將在5年內上市,市值將不低于930億元(約135億美元)。

  如果回顧2017年京東金融業務的發展,有兩個重要印象,一是京東金融反復強調的供應鏈金融優勢和案例;二是不斷與各種企業、機構展開眼花繚亂的合作。但在資本市場看來,京東金融業務要發展形成足夠的支撐,一方面在于京東金融自身需要有很強的“造血”能力,不過目前看來在強手林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中,賬戶體系活躍度不夠的京東金融,可能并不具備超車的優勢和能力;另一方面還在于其是否能拿到銀行、消費金融等這樣重量級的牌照,但這些牌照又與企業盈利要求直接相關,這可能也是劉強東為什么在這個節點出來宣布京東金融“季度盈利”的重要原因。

  近期輿論爭議京東金融的“龍蟲”角色,到底如何?深8君(微信公號:shenbahujin)就來說說京東金融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業務虛胖缺乏支撐,牌照與盈利持續博弈

  公開資料顯示,以京東商城為依托,目前京東金融已建立了十大業務板塊,分別是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證券、金融科技、農村金融和海外事業,涵蓋融資、資產管理、支付、多元化金融和數據運用服務五大主流互聯網金融領域。

  盡管覆蓋領域全面,業務板塊看起來比阿里、騰訊都要多,但與競爭對手相比,京東金融在牌照上卻并不具備優勢。目前其已獲得第三方支付、商業保理、小額貸款、保險經紀、基金銷售等金融牌照,缺乏如銀行、消費金融、保險等含金量更高的大牌照。對外宣傳上,京東金融可以用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不在乎金融牌照去解釋。但現實是,金融是牌照準入,在政策監管趨嚴以及“持牌上崗”的背景下,京東金融的牌照問題將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

  或許因為已經意識到牌照問題,京東集團選擇在去年3月簽署重組京東金融的最終協議,并且在4個月后迅速完成對京東金融的重組拆分,希望以獨立主體去申請牌照。

  劉強東此前也表示,分拆將創建一家強大的金融服務公司,能夠提供貸款、證券、保險產品及服務等。而此次重組將使得京東金融轉型為只依靠中國國內投資者融資的企業,從而獲得必要的監管牌照。

  但事實上,除了主體性質外,制約其拿牌的最大難點或許還在于盈利的考量。比如根據國內政策規定,要拿到銀行牌照,需要申請主體企業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而消費金融牌照,也要求申請企業財務狀況良好,最近2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

  對于這樣的盈利要求,京東金融目前顯然達不到,而如果達不到就不能順利拿到牌照,這又會限制業務發展,影響未來的融資或者IPO,京東金融也因此陷入了死循環中難以自拔。正因為盈利問題非常重要,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京東金融日前會高調對外發布稱2017年實現單季利。這同時也說明一個事實,京東金融自2013年10月成立以來,已連續四年虧損。

  消費信貸競爭激烈,京東乏力急需突破

  作為收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信貸自然也是京東金融布局的重點,其中的明星產品京東白條于2014年2月上線。按照“線上體內”向“線下外部”的發展設想,京東白條希望在消費購物的種類以及信貸方式上能夠實現新的突破。但從目前的效果看,這樣的目標顯然并未實現。

  比如從用戶數方面,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京東金融有接近1680萬用戶使用白條。而這個數據,不僅離螞蟻花唄億級用戶數相距甚遠,甚至還比不上與其有業務合作的樂信(注:樂信平臺注冊用戶超2000萬)。

  從市場空間看,隨著消費信貸的普及以及各大企業的重視,京東白條所面臨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銀行系、電商系以及互聯網系爭相入場,不僅在傳統的3C、服飾上比拼,還深入到家居、旅游、租房、留學等大額且更垂直的信貸領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對現金貸的監管政策也更加嚴厲了。另外,像趣店、樂信在2017年爭相上市后,面對業績以及投資人的壓力,其在市場的投入將更大,自然也帶來更激烈的競爭。

  所以,面對市場以及政策的雙重承壓,留給京東白條的空間、時間已經非常有限了。或許,類似京東白條這樣的信貸產品能夠在京東自有體系內生活的如魚得水,但是未來如何破壁突破出去面向更廣大的市場依然是個難點。

  支付市場大局已定,京東金融幾無機會

  再來說說京東的支付業務。2012年10月,京東集團收購第三方支付公司“網銀在線”進入在線支付業務。經過五年的發展,京東金融通過多樣化的對外合作,以“補貼+擴場景”的方式推廣京東支付,但面對支付寶、財付通的強勢地位,效果卻依然很小。

  根據艾瑞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季度數據報告(如下圖),2017年Q2,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商務的市場份額居于前三(均達到兩位數),三者合計占據了67.5%,而京東支付的份額只有2.7%。

  因為自身入局晚且場景有限,所以京東金融也適時選擇與銀聯合作。2017年1月,京東金融與中國銀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移動支付產品創新、聯名卡等等八大項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意圖借助銀聯渠道推廣支付。

  京東有小心思,但銀聯也有自己想法。就在上個月,中國銀聯聯合全國幾十家銀行推出云閃付App,要成為各銀行移動支付的統一入口并且與支付寶、微信支付正面競爭,這也讓京東金融之前的合作顯得頗為尷尬。

  正如京東金融CEO陳生強所說,京東金融定位于金融科技公司,扮演金融底層角色,輸出風險管理和風險定價能力。這樣的定位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但要實現這一戰略定位,核心是技術和數據。從技術層面來說,無論是云計算還是人工智能,京東離第一梯度的阿里、騰訊、百度差距巨大。從金融數據來說,京東的支付也未能成為互聯網行業的基礎應用,不僅數據量比不上支付寶、微信,而且走不出京東體系的話,數據的多樣性也會大打折扣。藉此,要想成為頂尖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是有難度的。

  可以說,京東集團對京東金融的分拆,既是對阿里拆分螞蟻手法的效仿,給予了其一次獨立發展機會,同時也是一次割肉,減輕集團的財務壓力。而京東金融目前只能算在京東商城的自娛自樂,要完成獨立發展實現自身的造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京東金融 牌照 消費信貸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