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要顛覆VC的股權眾籌平臺都去哪了?金融
這兩周關于ICO被叫停消息傳遍了整個互聯網圈,并成為每家媒體的頭版頭條。而在2個月前,ICO一詞卻成為了各家投資經理聚會最重要的談資。
這兩周關于ICO被叫停消息傳遍了整個互聯網圈,并成為每家媒體的頭版頭條。而在2個月前,ICO一詞卻成為了各家投資經理聚會最重要的談資。
“最近有聽說ICO嗎?”這是投資經理見面的開場白。
有了ICO可以讓一級市場本來不流動的股權流動起來,由于具備流動性,ICO一度被認為是替代VC的良方,然而,結局大家看到了。
VC的流動性依舊無解。
如果沒有退出,怎么實現對LP退出?
有一些GP聰明的想出了“以股養老”,當然,一個更熟悉的面孔,則是號稱要顛覆VC的股權眾籌——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新增項目共3268個,同比降幅56.6%。新增投資人次同比減少43.6%。
與ICO一刀切的命運相比,股權眾籌的命運也異常悲哀。
股權眾籌已成明日黃花
自2012年美國股權眾籌平臺Angelist成立,國內也刮起了股權眾籌的風暴。2014年深圳的車公廟大大小小的商業寫字樓內隱藏著知名的不知名的股權眾籌公司,其數量不亞于2015年的P2P平臺。
GPLP君猶記得,那時的股權眾籌平臺在融資發布會上高喊著“讓普通人也能享受互聯網時代的投資紅利”,那時候正是互聯網融資最火爆的時候,京東商城、聚美優品等公司的上市讓人熱血沸騰,投資門檻低,可能獲得上百倍回報,而且還不收管理費,這無疑吸引了普通投資者的目光。
天使匯、大家投、云籌、人人投……也在那時集中獲得了融資。
然而,時過境遷,曾經的車公廟大街里的股權眾籌公司很多已經沒了蹤影。
大家投、云籌由原來的TMT、消費升級、新能源等各個行業都關注的平臺變成了集中于影視項目眾籌的平臺。天使匯仍然將注意力集中于眾籌,不過仍然是走線下閉門路演的模式,而且項目更新頻率明顯慢了很多。還有類似于天使客等機構則轉型成為了資產管理平臺,參與定增、轉老股等。還有一些機構直接轉型為小型天使投機構或者FA。
短短3年時間,股權眾籌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些股權眾籌平臺悄悄的在后臺改名,將原來的股權眾籌平臺改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這源于2014年《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和2015年證監會發布的《證監會致函各地方政府規范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明確了“股權眾籌”的定位為互聯網形式進行的公開、小額的股權融資活動。并明確了合格投資者限定,投資單個項目最低金額不低于100萬人民幣的單位或個人等。
想到現在監管機構對于ICO和比特幣交易所的關停,GPLP君耳邊響起那句俗語,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不管是ICO、比特幣還是股權眾籌都因為可能觸及到“非法集資”而被監管機構的“硬手腕”強監管。
說白了,股權投資還是少數合格投資者的游戲,如果大眾參與,顯然與非法集資脫不開關系,我們不能把高風險的股權投資轉嫁給普通大眾身上。
股權眾籌光鮮,但難以退出很尷尬
看似高大上的風險投資,無論哪一個機構,其實都是在不斷融資當中上演擊鼓傳花的游戲。
無論是在牛逼的美國或者中國風投,如果不投資他的新基金,相信所有的風投都會死去。
看,流動性就是這些牛逼的風投的命脈。
其實,看似風光無限的股權眾籌平臺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
近年,這個號稱顛覆風投的業態停滯不前,除了與政策不確定有關,與其本身存在的短板也有關系——在股權眾籌平臺,雖然看上去投資者成本降低了,但是股權眾籌平臺是針對單個項目進行募資,沒有類似VC機構的資產組合,因此單個押注一個項目,對于投資者來說風險很大。
一般這類項目非常早期,成立沒多久,能否完成下一輪融資都說不定,而且即使完成了下一輪融資,股權眾籌平臺一般持有的股份很小,能否真的通過老股轉讓的方式退出則說不好。
更關鍵的是,他們同樣無法退出。
對于問題,雖然有投資者表示,那就等到他們上市、并購退出好了。
然而,GPLP君只能說這位投資人太過樂觀了。VC機構一個基金投資40-50個項目,從行業中值來看,最終能夠上市的只是鳳毛麟角,對于股權眾籌平臺來說,缺乏專業的盡職調查和投資團隊,其項目退出率是否能夠高于或者等同于一般VC機構,GPLP君還是不敢相信的。
在大風投機構退出率都不到10%的大背景下,股權眾籌平臺的退出率一樣慘不忍睹。
GPLP統計顯示,此前股權眾籌的創始人說通過老股轉讓和IPO方式退出的寥寥無幾,而新三板成為了其方式,但是鑒于新三板目前那可憐巴巴的流動性,GPLP君實在想知道,到底有多少股權眾籌的項目股東真的通過新三板實現了退出并獲得了十倍以上收益?
有沒有人果斷的表示他們有十幾個項目獲得了超高回報率?
當然,如果現階段不能實現退出,在不斷的延期當中,三年,五年,十年,有一個現實問題是,你會選擇以股養老嗎?
或許,陪伴終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你要充分的做好這筆錢一去不復返的準備。這筆錢,對于合格投資者自然無所謂,九牛一毛。
然而,對于普通人,50萬、100萬還是一筆巨款,能夠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的。
因此,伴隨著股權眾籌的持續發展,行業越發沒落也就情理之中了。
更有趣的是,曾經喊著要顛覆VC的股權眾籌平臺反倒長得跟VC機構越來越像,比如angelist 也募集了自己的種子基金用于投資項目,同時按照領投+跟投的方式,這與傳統VC機構GP和LP共同出資的方式類似,只不過股權眾籌平臺不用收管理費。
最終,轟轟烈烈的股權眾籌前仆后繼的開始轉型VC。
與風投的競爭落敗
與投資機構的競爭,這是中國的股權眾籌平臺不可回避的問題。
盡管曾經有股權眾籌平臺考慮過這個問題。
GPLP君曾經接觸過的一位股權眾籌的創始人曾信誓旦旦表示,很多機構出于風險共擔的原則,愿意將自己看好的項目或者將不適合所在機構投資階段的項目分享給股權眾籌平臺。而且有些平臺會設計激勵制度,讓領投機構除了自身所持股份外,還獲得額外的投資分紅。
然而,這些精心設計的制度和信誓旦旦的設想后來都被證明,這只是一個夢想。
投資機構投資的原理很簡單,盡可能的利益最大化,低成本投入,高價格賣出股權。如果看好某個項目,加大投入,盡可能多的持有股份,然后等到合適時再接盤。怎么會與你分享?
而在美國,Angelist產生的背景是美國缺少類似的天使投資機構,更多是個人投資者,而在國內,最不缺乏的就是天使投資機構了。因此相較于這些天使投資機構,股權眾籌平臺沒有明顯競爭優勢,除了不會干擾創業公司運營之外,他們沒有董事會席位和話語權,錢最終如何管理都是一個問題。
而在近年,當好項目成為投資機構的競爭砝碼的時候,投資經理恨不得堵創業者在家門口,然后逼其簽訂投資條款,與你分享,簡直是白日夢。
一句話,資產荒時代,最不缺的是錢,而好的項目自然會青睞于前四分之一的投資機構和有戰略資源的投資者。
可以說,股權眾籌的沒落也與優秀的VC機構的崛起莫不相關。
比如,近年共享經濟的崛起,就充分驗證了優秀的VC機構越來越強大的吸引項目的能力,以及投資機構之間的“無縫銜接”的幫派化對接,創投機構的圈子化正在形成。
比如,A圈子有:經緯創投的A輪,紅杉的B輪,BAT的C輪,就差天使投資機構了,或者是真格、等等。B圈子有天使投資王剛、梅花天使——金沙江創投、經緯創投——紅杉資本——高瓴資本——BAT。
伴隨著好的項目都被這些投資機構內部消化解決,2014年創業最熱的時候,可能股權眾籌平臺還能喝點湯,然而資本寒冬之后,好的項目連創投機構都不夠分,股權眾籌平臺連湯都喝不到了。
我們詬病互聯網圈子里有BAT,其實,投資機構這種寡頭化、集中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毫無疑問,持續的好項目來源是股權眾籌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但是目前很難有平臺能夠做到。
因此,GPLP君可以毫無負罪感的表示,面對流動性及退出壓力股權眾籌平臺可以說已經階段性宣布失敗。
【來源:鈦媒體】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