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落魄,國產飛利浦電視怎樣擺脫“貼牌”的污名智能
自從2010年9月荷蘭飛利浦將彩電業務出售給中國本土企業冠捷科技集團后,飛利浦電視就一直遭到消費者的質疑,質量差、“貼牌貨”等罵聲不斷。
曾經飛利浦這個品牌對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來說如雷貫耳,媒體還將它喻為留在中國消費電子市場“最后的歐洲貴族”。然而在2011年10月17日,飛利浦電子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85.9%;同時宣布,飛利浦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4500人。2013年1月底,飛利浦消費電子業務已全部剝離。而飛利浦在中國消費電子市場的業務,也紛紛被他人收購。其中,也包括飛利浦在中國的彩電業務。
冠捷產飛利浦頻受質疑
從去年開始,飛利浦電視頻頻遭到消費者的投訴。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消費者對飛利浦電視的不滿主要集中在質量不穩定,會出現黑屏、花屏、畫質不好,售后安裝滯后,態度差等問題。有的電視購買不到一年,屏幕就出現細線,還有明顯的色差。有的電視甚至還出現爆炸的事故。據主流電商平臺上消費者的留言,直至今年10月份,仍然有質量不過關的案例存在。
自從2010年9月荷蘭飛利浦將彩電業務出售給中國本土企業冠捷科技集團后,飛利浦電視就一直遭到消費者的質疑,質量差、“貼牌貨”等罵聲不斷。據了解,冠捷科技最早是中國臺灣的一個代工企業,后來被長城收購。相比TCL、創維、康佳、三星等國內外彩電企業來說,不管是質量管理、產品研發還是核心技術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再加上飛利浦電視沒有自己的生產工廠,無法監控生產和管理質量。在宣傳上,“飛利浦”電視將自己與荷蘭飛利浦“劃等號”,宣稱“源自歐洲”,“百年品牌,安心之選”,“飛利浦銷售網點遍布全球 98%覆蓋率”,誤導了消費者。
市場競爭激烈,公司業績虧損
今年對于中國彩電行業來講,是比較難熬的一年。中怡康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彩電市場零售量僅1138萬臺,降幅達到12.5%;零售額為366億元,同比下降7.3%。到了三季度,國內彩電市場整體情況依然較為低迷,市場零售量為1041萬臺,同比下降12.9%。材料和人工的成本上升,使中國彩電市場還處在愁云慘霧的狀態。
與市場的低迷相對,新型的OLED電視和智能網絡電視開始在國內彩電市場開拓出一塊疆土,創維、TCL、長虹等國內知名品牌也在蓄勢發力,紛紛瞄準了第四季度的銷售拐點“雙十一”。據悉,創維和TCL的高層已經分別和蘇寧的高層進行過會晤,雙方都達成了雙十一和2018年新的合作計劃。根據群智咨詢的統計,國內市場前三季度品牌的出貨占比前三名為海信(15%)、創維(15%)和TCL(14%)。
反觀飛利浦電視,雖然在產品端喊出“三好電視”戰略,并且與蘇寧合作展開“新零售模式”,但是在8月,冠捷科技(00903)的股價跌幅創下其至少三年來最大的跌幅紀錄,直接蒸發8個億的市值。與此一跌幅形成映照的,是冠捷科技Q2的業績預警。7月31日,該公司宣布預計第二季度業績由盈轉虧。研報分析,作為冠捷的主場,中國市場需求疲弱、競爭加劇,給顯示器市場的發展帶來了阻力。持續高揚的面板價格不斷擠壓冠捷科技的利潤率。對此,冠捷的對策是在2017年生產OLED電視,并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推出該電視。但同樣是國內生產,創維早在2013 年就發布了中國首臺OLED電視,今年又趁著OLED屏幕大火的時期推出了W系列墻紙OLED電視,面對如此強勁的競爭對手,冠捷旗下的飛利浦電視怕是難以與其爭上下。
良好發展需擺脫“貼牌貨”標簽
今年,中國彩電市場國內品牌強勢崛起,力壓國外品牌。據中怡康數據顯示,前三季中國彩電市場主要品牌零售量占有率前三名分別是海信、創維和TCL。在這樣的環境下,對于一款仍在使用“飛利浦”品牌的國產電視機來說,“洋名字”能帶來的影響力越來越小。與時俱進,生產物廉價美的產品,完善售后服務工作,飛利浦電視或許就能重新贏回中國消費者的信心,擺脫被叫成“貼牌貨”的惡名。
作者:HEA.CN 來源:家電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