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壓小米登頂中國互聯網手機第一品牌,榮耀模式何以復制?通信
眾所周知,榮耀前三個季度勢頭很猛,被譽為互聯網手機的新霸主,可當截止11月成績出爐,業界才發現還是低估了榮耀的增長勢能。
眾所周知,榮耀前三個季度勢頭很猛,被譽為互聯網手機的新霸主,可當截止11月成績出爐,業界才發現還是低估了榮耀的增長勢能。
今天在榮耀四周年慶上,榮耀總裁趙明宣布,來自賽諾1-11月的累計數據顯示,榮耀手機以4968萬臺銷量和716億元銷售額,登頂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第一位。“716億”這一數字,不僅僅超出小米銷售額一百多億,更被戲稱為“比小米多了一個魅族”。
特別是11月當月,榮耀線上線下累計銷量數據顯示,榮耀整體銷量僅次于蘋果,把OV也甩在了后面。看來以互聯網手機論榮耀已經不夠了,未來需要以全球市場眼光審視榮耀了。
事到如今,那些慣以“模仿跟隨”為策略的互聯網手機品牌是否會懊惱不已,當初拜錯了師?倘若他們現在開始模仿榮耀模式,還有機會嗎?
“笨”字背后的迷惑:榮耀的選擇為何總與業界不同?
作為業界的異類,榮耀在洗牌互聯網手機的四年之中,做了三件大事兒,可以說每件都標新立異。
2014年到2015年初,業內對互聯網手機一片看好,仿佛一個子品牌一旦冠上“互聯網手機”的標題,就成為了“會飛的豬”。可就在2015年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榮耀趙明卻“不識時務”地提出“笨鳥不等風”。
言下之意,榮耀不看好“風口論”,更不會追求盲目的“爆發式增長”,而是尊重商業的本質,堅持要耐得住寂寞、堅守自己該堅守的原則。這也被趙明稱之為“笨鳥精神”,他認為只有對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保持敬畏,堅持對于產品品質的追求,才能形成消費者忠誠與口碑,建立真正的長遠發展潛力。同年,榮耀從眾多互聯網手機品牌中脫穎而出,手機銷量約4000萬部,在互聯網手機整體停滯的情況下,成為唯一一只飛速成長的力量。
2016年,小米斷崖式下跌,外界一片“互聯網手機已死”的唱衰之聲。這時,榮耀又以“無懼風停”吸引了眼球,為何榮耀趙明不怕?一方面因為榮耀延續了堅持品質、創新與服務的戰略控制點,沒有在風口面前失去冷靜,已經獲得了根本立足點,另一方面,榮耀又與業界“一邊倒”地轉向線下自營不同,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其中就包括最差異化的“輕模式戰略”,即以開放式的合作心態,將線下渠道交給合作伙伴去開發。榮耀依舊大力堅持主流電商平臺的開拓,并將線上形成的口碑溢價分享給線下合作伙伴。此外,榮耀也開始進行國際市場戰略聚焦,深耕歐美等核心市場,戰略性放棄一些非核心市場;產品上布局中高端,把握住了消費升級的趨勢。據報道,榮耀在業內普遍下滑的2016年,銷售額同比增長8.6%,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2017年,國內市場飽和,業界風向不明,業界普遍陷于同質化的泥沼,而這樣又導致供應鏈問題成為最明顯的制約,太多企業因為供應鏈的制約而受到影響。這時,榮耀再次提出了“風物長宜放眼量”。為啥呢?榮耀拿下了AI的技術破局點,從去年推出的Magic榮耀對于AI的用戶體驗有了初步摸索,今年在華為麒麟970這顆全球首顆AI芯的賦能下,發布了榮耀V10,讓榮耀的產品真正的鶴立雞群。
眾所周知,華為一直堅持做每一件事情,無論短期目標還是中期戰略,都要考慮其對長期戰略的貢獻,即華為當下所做的一切都應成為未來的積累。這點同樣在榮耀身上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不計較每一步走的是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而要看是否通向了最終目標,這是榮耀在四年間做了三大差異決策的核心原因。
發展四年,三次逆飛,不跟風,不冒進,榮耀自嘲為“業界笨鳥”,可這一“笨”字卻是最具迷惑力的,因為它的背后是榮耀對于互聯網手機審時度勢的清晰戰略。
品質、品牌、技術構筑的閉環:“榮耀”模式難以被模仿
經過四年時間的市場檢驗,日益成熟的榮耀模式究竟是什么呢?
在四年周年慶上,趙明提到,“在過去的四年里,榮耀的戰略從來沒有改變過,我們堅持以用戶為核心,把創新品質和服務作為戰略控制點。互聯網營銷,只是戰略控制點這個1之后,無數個零”。
這一席話,點破了榮耀模式與小米帶領下的傳統互聯網手機模式最大的不同,互聯網模式是表,產品品質與用戶體驗才是內核,是榮耀一直積累的殺手锏。
眾所周知,互聯網手機的不少場上玩家,本質上是靠營銷驅動的。連年的價格戰一度將國產智能手機市場的利潤擠壓到稀薄。但互聯網手機本質還是手機,產品和服務永遠是企業的核心,好品質才是硬道理。最終互聯網手機行業比的還是硬實力之下,誰更能遵循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而榮耀給予粉絲的感恩也是實在的,例如在四周年慶之際,榮耀公布了4億元的優惠回饋計劃,用趙明自己的話說,就是“榮耀的快速發展是基于效率,營銷效率,銷售效率,將空間節省出來,把利益回饋給用戶”。
正如趙明所言,榮耀不是不重營銷效率,而是把營銷效率留存下的利益,分享給了線下合作伙伴,以及消費者。前幾年,很多互聯網手機看到OV的崛起很是眼紅,都一股腦地沖向線下了。可之不同的是,榮耀采用的“有朋友有未來”的輕資產模式,即使現在榮耀11月線上線下都超過OV了,實際上榮耀全國線下團隊也只有幾十人,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沒有人,都是合作伙伴。
同樣的,雖然是“富二代”但榮耀在品牌營銷上也不是一擲千金的人,相比OV大額的電視冠名合作投入,榮耀采用更加樸實的方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比如,榮耀制噪者是與年輕人一起唱,FISE等極限挑戰運動和是年輕人一起挑戰,電競堂是是和年輕人一起玩,美攝會則是要和年輕人一起美……諸多種種你可以發現,和OV不同,榮耀沒有把自己放在舞臺之上秀,而是放在平實之中和年輕人生活在了一起。
除了產品品質的長期積淀,學習榮耀的輕模式和營銷似乎是容易的,可是事實證明已經為時已晚,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飽和,增長有限,另一方面,如果想以搶份額為方式,那這只一直保持“謙遜”的笨鳥,可能是最難遇到它失誤的對手。
那么出海國外行不行呢?榮耀在發布會上提到將以輕模式運營全球市場,這點友商可否模仿呢?別忘了,要說海外市場相較國內市場來說更加“虎狼”,僅是嚴苛的專利審核就足以剝掉國產手機一張皮,當然榮耀背靠華為雄厚的專利技術不怕,別的手機品牌恐怕就行不通了。
AI與海外市場加持:再度拉開差距是必然
談到這兒,就要說說足讓榮耀未來可以一騎絕塵的最大絕招了,技術專利與AI能力。
自2013年底成立以來,榮耀就一直得以共享華為的技術積累,包括產品、供應鏈和研發等能力。以手機芯片為例,華為的麒麟芯片,包括新近研發的型號,一直保證對榮耀手機的供應,這使得榮耀不需被別人牽制,在近年元器件成本不斷提升之時,這一能力顯得尤為珍貴。此外,基礎的底層技術、結構設計,以及諸如雙攝像頭、快充等具體特色技術,都是榮耀從華為處借得的東風。而這些過去、現在和未來任何友商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就已經注定榮耀具備了成功的一半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華為這種創新的DNA在榮耀身上不僅是繼承,還有自己的發揚,即榮耀雖然起步于電商(互聯網手機),但榮耀在發展之初就與互聯網手機盛行的“犧牲硬件利潤通過軟件服務賺錢”的方式劃清了界限。作為面向年輕人的品牌,榮耀在積極擁抱互聯網的同時,咬定研發創新不放松,在智能手機軟硬件創新和品質打磨上下功夫,堅守“創新為本、品質為王”的理念,在續航、品質、信號三大方面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加之質價比高、產品穩定性強、口碑好、復購率高,讓榮耀早早就在互聯網手機市場完成了對手無法逾越的閉環。
如今,AI能力的賦能更給榮耀史無前例的機會。眾所周知,在移動互聯網生態下,過去5年智能手機行業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行業競爭趨于同質化,缺乏革命性的新變量。直到去年12月,人工智能(AI)與智能手機的結合或將從本質上改變整個手機產業形態、商業模式以及產品定義。對此業內認為,誰占據了AI的先機,誰就有可能在即將到來的新的智慧手機大戰中率先打破行業競爭格局,保持領先。
而榮耀其實早在2012年華為建立“2012實驗室”開始,就啟動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2016年底榮耀發布全球首款AI手機榮耀Magic,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并從此開啟了AI手機的新紀元。
如果說2016年的榮耀Magic是全球首臺具備AI能力的手機,那么今年發布的榮耀V10則是芯片級AI。因為其搭載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內置了全新獨立的NPU神經元網絡單元,而業內公認的是麒麟 970 是華為第一次在移動設備層面上把神經網絡模型的硬件計算加速能力融合進芯片中去,是業內第一次在手機芯片中出現了專門用于人工智能方面計算的處理單元,領先行業至少半年,相應地這也使得榮耀在即將開啟的AI智慧手機大戰中占得了先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四周年慶上,趙明再次提到將與開放者一起共享AI平臺,同時與更多合作伙伴,如家電廠商加大合作,這為榮耀構建AI生態帶來了可能。華為AI平臺可以實現三層AI能力開放(最底層的芯片平臺、中間層的終端平臺以及最上層的云服務平臺),這將有機會制造繼微信小程序之后,下一波開發者熱潮,并同時帶動全球產業鏈的發展。
“從互聯網看全球,中美兩國是兩大巨頭,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有可能走在世紀前列,這需要互聯網行業形成開放的生態環境。榮耀將全面開放自己的AI能力,也呼吁整個互聯網行業能夠鼎力合作”,從榮耀趙明看來,AI不僅是項顛覆式的產業機會,也是國產手機增加全球話語權的機會。
實際上,榮耀作為一個全球化的品牌,已成功進入了74個海外市場,凈推薦值已位居全球手機品牌第二位。如今,借力榮耀,AI手機的浪潮可能從中國開始席卷全球,這勢必使得榮耀在AI技術縱軸延展的同時,開啟全球市場橫軸的延展,最終將具備縱橫交錯的立體AI能力。
在這里,就不得不提下榮耀趙明在發布會上提出的最大爆點——“三年全球前五”的豪言壯志了。在我看來,榮耀的成功絕非是偶然所致,其背靠華為先天性的創新DNA及后天這種基因的繼承和延續,加之審時度勢的戰略和市場策略的不斷演進,在讓自己未來一騎絕塵的同時,也注定了其模式的不可跟隨、模仿,甚至是復制。由此看,三年前五,不無可能,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孫永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