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入局,零售戰爭進入下半場金融

賀泓源 2017-12-27 13:56
分享到:
導讀

隨著線上紅利見頂,已打通自身供應鏈的巨頭們,紛紛落子線下,資本交易不斷,縱橫捭闔背后,寡頭趨勢漸明。而這一時刻,在中、美兩國同時發生。

12月18日,騰訊、京東聯手以8.63億美金入股唯品會,同月,騰訊入股永輝超市。此外,騰訊零售板塊戰略支點在于京東,為其第一大股東。騰訊的零售業務線上版圖,還包括美團點評和58同城。

阿里巴巴(阿里)亦不示弱,12月8日,阿里入股高鑫零售,出資約224億港元,持股36.16%。今年9月,阿里入股新華都,1月,完成銀泰私有化,持股比例達74%。實際上,阿里早已開啟線下零售股權投資:三江購物、新華都、聯華超市、高鑫零售等數十個項目共計500億元,算上此前對銀泰、蘇寧的投資,阿里在線下零售共計投資750億元。

環球同此涼熱。今年6月,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8月,谷歌戰略合作沃爾瑪。

線上紅利趨頂

線上巨頭角逐線下,大背景是電商人口紅利期已基本結束,純線上零售平臺基本觸頂。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 年1-10月,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速由2015年40%區間段下降至目前30%區間段。天貓雙十一交易額增速也由2015年63%下降至2017年的39%。

線上紅利見頂的重要標志是,獲客成本激增。什么值得買COO劉小如向記者透露,目前,線上獲客成本已過百元,且漲幅較快。

線上流量成本上漲,線下零售迎機遇。平安證券數據顯示,線上獲客成本已近100—200元,線下的獲客成本在70+元。這一說法得到企業公認。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蘇寧線下獲客成本遠低于線下,這構成了蘇寧重倉線下邏輯之一。“我們農村直營店盈利都很好,很大原因就是獲客成本低。”

硬幣另一面,線上巨頭已有流量的巨大變現需求。廣發證券研報認為,阿里系與騰訊系基本瓜分了中國市場這五大流量入口。在增量流量見頂,存量流量運營愈發重要的當下,特別是騰訊,其高黏性的社交流量價值愈發凸顯。

不管主動還是被動,線上巨頭都有著動力大舉落地。

一面是線上要落地,另一面,線下也有技術改造需求。民生證券研報認為,以騰訊入股永輝為例,永輝超市很大的訴求就在于,可以借助騰訊強大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加速在新零售的布局,“傳統超市必須要借助互聯網巨頭的力量才能不被淘汰。”

永輝訴求背后,是傳統商超行業的停滯。據貝恩咨詢,過去十年重塑中國零售環境的大賣場 (面積在6000平米以上) ,在2015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以供應鏈取勝的商超尚且如此,傳統百貨發展更堪憂。Wind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百貨銷售額同比下滑0.72%。

解決之道在于聯合。“阿里以平臺的邏輯,輸出新零售管理模式,聯合分裂的區域百貨,可提升對品牌的議價能力。”廣發分析師如此表示。

實際上,這一想法已落地。今年12月,銀泰與中央商場成立新零售合資公司,以輕資產的方式輸出運營管理能力。據了解,截止目前,阿里與銀泰已經與中央商場、百聯股份、鄂武商和合肥百貨在股權或業務上進行合作。

線上巨頭想落地,線下期待技術更新,構成了互聯網巨頭落地的基本邏輯,同時,線上巨頭供應鏈的完善,最終掃清了線上下一體化的壁壘。“我們與沃爾瑪在供應鏈、數據上已基本打通,還在進一步深化。”京東集團副總裁、Y事業部總裁于永利向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

阿里、騰訊攻防戰

“在零售板塊,看似阿里并購更多,占據主動方,但由于欠缺社交流量優勢,阿里在謀求以線下場景突圍,實質上,騰訊還是占據已有優勢。”有互聯網公司高層如此向記者分析。

廣發分析師也認為,對比美國社交巨頭Facebook,騰訊廣告業務擴張空間極大。據摩根斯坦利估計,Face-book日活躍用戶帶來廣告收入30.1美元,而微信僅2.1美元。

與此同時,與阿里相比,騰訊的社交流量變現率提高空間極大,財報顯示,阿里單個月活躍用戶廣告收入為128.7 元,而騰訊僅15.25元(按照美元現價換算)。

阿里缺乏線上社交流量,補全線下場景或是突圍之道。線下購物中心做社交已是行業內公認方向。12月19日,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就公開表示,“在中國整個社會消費當中,零售所占比重也就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是體驗式消費。我們還有一個目標,爭取三、四年左右,使(萬達廣場)體驗消費占比達到70%。”

“對于阿里來說,能夠抓住線下社交場景,一方面能促進零售本身,同時,對于其社交板塊流量拓展也有助力。”上述互聯網高層說。阿里明顯對社交流量有著訴求,其投資陌陌、控股微博、強推來往和釘釘,都是對騰訊的社交領地主導地位的反撲。據記者了解,為了力推旗下社交產品云棲社區,阿里技術團隊負責人發帖互動已納入KPI。

“阿里、騰訊看似在營銷板塊、電商板塊、社交板塊競爭,實則背后是生態博弈,誰貫穿的場景越多,生態就越完整,未來可能性也越多。謀求精準的大數據,才是各家競爭實質。”有行業人士如此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分析。“可能二選一等種種事,也使得騰訊感到壓力,未來,騰訊與阿里競爭將白熱化。”前述高管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12月舉行的《財富》論壇上,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公開表示,“和馬云(阿里巴巴)競爭的地方太多了,也有點困擾,希望更open一點。”

阿里創始人馬云回應稱,“我跟騰訊競爭,不代表我會恨他們。我和馬化騰是很好的朋友,我們彼此互相尊重。”

來源|經濟觀察報

阿里 騰訊 零售 社交 流量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