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僅半年便迎“年終大考”,網聯能否挺過雙十一金融

都必須通過網聯支付平臺處理,不過網聯的推出不但終結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模式,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
雖然央行在2017年8月4日宣布,從2018年6月30日起,類似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都必須通過網聯支付平臺處理。但自3月份起,網聯便已落地試運行,這一直接受央行監管的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的推出,不但使互金監管得到了全面加強,也讓央行將第三方支付的控制權牢牢抓在了手中。不過,對于剛剛成立且尚未經歷支付高峰的網聯來說,即將到來的雙十一將會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網聯的全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從名稱中也可以看出其與銀聯的區別,作為為支付寶、財付通這類非銀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搭建的一個共有轉接清算平臺,網聯并不具備銀聯的發卡、支付能力。不過網聯的推出不但終結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模式,也極大補充了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技術、風控等多方面能力,平衡了市場競爭。同時,網聯的推出也有利于實現交易透明化,在統一的資金清算模式下,監管部門對資金流向可以進行實時監控,保障客戶的資金安全。
不過,“成長”中的網聯能否通過即將到來的“雙十一”考驗,仍讓許多人擔憂。而就在最近,網聯完成了一次相關測試,測試結果令人欣喜。在9月26日,網聯協同支付寶和五大行及招行進行了一場“雙十一”一半業務量的壓測。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支付寶在“雙十一”當天的高峰值為12萬筆/秒,按照預估,今年的高峰值將增長到20萬筆/秒,其中涉及銀行賬戶的業務量可能為8萬筆/秒,也就是說網聯實際要達到4萬多筆/秒的標準。目前,網聯采用的模式為“三地六中心”,其中每個數據中心的處理量可達到2萬筆/秒,全負載12萬筆/秒的處理能力可以輕松應對“雙十一”。
當然,順利度過“雙十一”這樣的高峰節點,只是讓網聯實現技術達標一步。對于本著“共建、共有、共享”理念建立的網聯來說,如何實現長遠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在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大幅增長的今天,阿里、騰訊、京東等支付巨頭的激烈競爭,讓市場中形成了頑固的信息、技術壁壘,不但中小型支付機構的生存環境惡劣,市場上的風險也日漸增高。而網聯的出現,完美地解決了原來的窘境,在所有支付機構都具備同等競爭條件的同時,也增加了市場透明度。
由此可見,信息透明對于金融市場來說極其重要,而P2P行業尤為如此,這也是中國互金協會出臺并一再加強升級《信披標準》的原因。對于投資人來說,信息披露良好的P2P平臺,不但能夠清楚了解平臺的架構與組成,也更容易掌握投資資金動向,資金安全更有保障。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