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荊慧談創業:選對賽道,選對平臺,開放連接,數據驅動金融
11月17日,由暢捷通主辦的GICC大會在北京開幕,阿里云合作伙伴事業部總經理荊慧在大會上分享了她的團隊在過去幾年構建云生態過程中的“創業”心得。
11月17日,由暢捷通主辦的GICC大會在北京開幕,阿里云合作伙伴事業部總經理荊慧在大會上分享了她的團隊在過去幾年構建云生態過程中的“創業”心得。
首先,創業公司其實是在同時間賽跑,除了內心要堅定,還必須加速再加速。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對賽道,怎么選?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就是不斷試錯、不斷改變自己,探索最符合未來的路徑。這其中,對平臺的選擇、對產業的選擇,也非常重要。
其次,很多企業在創業、創新,特別轉型的時候,經常會問做一件事情能得到什么、有什么損失?這是個快速聚變的時代,著眼未來比感受當下更重要。
再次,開放、連接、賦能、發展是王道,無論你的公司在做生態型、平臺型還是產品型,開放都是關鍵。能否開放能力,有沒有快速連接他人的能力,開放性越強,屬于你的網絡生態節點才能越強。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數據化驅動,這是我們在阿里云生態構建中始終堅持的方向。阿里云從為開發者、中小微企業提供基礎的建站、郵箱等服務做起,今天阿里已經構建起一只網——天網是智能云平臺,地網是驅動平臺,再由云計算、大數據構建起一個閉環體系,能為合作伙伴提供各種能力,當這些能力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球。
演講全文如下——
大家好,我是來自阿里云的荊慧,我負責的是阿里云的合作生態業務。這幾年走下來,用友的各種階段性里程碑大會,我們都會出現,作為最親密的戰略合作伙伴,我們一直在一起推動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今天的創業創新,我特別喜歡今天的舞臺,我看到了更加年輕、更加開放,更加創新的一個場地和氛圍,我也相信今天整個會議議程會給創業創新者帶來特別不一樣的感受。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創業創新。我也在思考,我今天從哪個角度能夠把這個問題或者把這個思想更多的跟與會者有一些共享。我想阿里云整個做生態,我們也在過去兩三年,阿里云整個云計算產業快速從開發者、中小企業走向更縱深的企業客戶市場的時候,我們一直在這條路上踐行著。今天我就從我們作為構建云生態這樣一個創業者的角度去分享一下這兩年來我們走過來的一些歷程。
阿里巴巴集團內部,雖然我們在一個很大的平臺之上,其實我們業務內部每個業務都是創業者,我們都是在平地起樓。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什么,我們體會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特別希望今天能夠分享出來,對大家或許能夠有一些幫助。
我剛才說我們走過了兩三年的心路歷程,我有幾點比較深的感觸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今天所有的創業創新者能夠與大家賽跑的是與時間賽跑,與大家一起戰斗的是你自己內心的堅定,所以這個路上我們要加速再加速,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選對賽道。怎樣選對賽道呢?互聯網說我們為什么不斷試錯,小步快跑,這個過程中我們用這樣的方法不斷的試,不斷的改變自己,向最正確的,符合未來的路徑再去探索。所以過程當中賽道選擇很重要。反之,你創新過程中如果選擇一個面向未來的平臺,對大家的選擇正確性也會起到非常大的幫助。我相信整個用友3.0的發布,基于過去多年對于企業市場深厚的積累和理解,在這樣一個平臺之上,大家距離正確賽道的方向就不會錯。
第二,很多企業在做創業創新,特別做轉型變化的時候,會經常問我做這件事情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坦白講,在這樣一個快速劇變的時代,剛才楊總談到可能是一個核爆炸的時代,我們著眼于未來,比感受當下得到什么,更重要一些。
開放、連接、賦能、發展是王道,不管你今天作為一個生態級公司,還是平臺級公司,還是做一個產品級公司,你是否能夠做到將自己的能力開放出來,是否能夠很快速的去連接別人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你的開放性越強,你在今天以互聯網網絡化為節點的生態環境中,屬于你的節點就會越強大,不管大中小,我們都要開放。
另外就是今天產業的選擇,無須質疑,今天的產業新零售、新制造,也是在座很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者著力發展的方向。最核心的是最后一點,我們在所有過程中如何做到數據化的驅動,這件事兒上在整個阿里的生態構建當中,我們一直朝這個方向踐行,還好今天取得一些成績,所以我把這個心路歷程跟大家分享。
一開始我們做阿里生態的時候,大家知道阿里云是從服務于開發者、中小微企業企業,為這些企業提供計算能力做起,那時候我們提供的是互聯網基礎郵箱等等業務,隨著這幾年中國云市場發展越來越旺盛,越來越多維的,民營企業、央企也進入到云計算產業當中,我們發現云市場上面需要提供更加多維的場景化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服務,這時候我們云市場快速發展。今天云市場正在重新定義軟件分發,這個過程中,今天阿里云市場上面,我們入住1600多家,商品有6000多種。
我們和用友云市場有一個平臺性的結合,我們提供基礎設施,用友云提供更豐富的市場應用,我們兩者更好的結合,就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更有體感的服務。
我們深知一點,今天僅僅有線上服務不夠的,針對今天的中國企業,我們一定要有線下的咨詢、銷售、服務、運維的業務。所以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構建阿里云線下合作伙伴體系,線下我們以區域4S店為主,我們云市場上不僅有阿里云自有的產品,更多的是阿里云生態合作伙伴的產品場景化的解決方案,我們要有一支強大的力量幫助我們的伙伴,把這些場景化解決方案落地,更大范圍減少我們端到端的閉環,減少生態伙伴獲客成本,提升我們的效率,更廣的覆蓋客戶。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線上線下、端到端閉環服務可以實現脈絡的生長。
今天阿里云市場上,基于我們過去淘寶體系成長出來的會員體系、支付體系,以及今天在軟件應用時代,我們越來越豐富的對于計費的標準,對于計量的模型,都可以商品化,都可以以一種能力輸出,這個過程中,就使得我們真正可以實現軟件分發,云市場一切可以商業化,這個過程中我們跟用友云市場也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我們作為基礎設施的能力,大家可以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服務,我們在線下有很強大的服務和交付體系,這個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要的思考這種能力如何開放給生態伙伴,這里面有關鍵三點,一是對于技術類應用是不是能夠做到產品化,服務產品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二是今天對于整個服務,作為一個平臺性的公司,是不是有一個標準的準入、服務考核閉環體系,使得真正企業客戶用到我們服務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服務體驗的凝聚性;三是今天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和生態加在一起是海量的,服務是海量的,客戶也是海量的,在海量的過程中,其實需要有一個智能化平臺做到精準的匹配,我們在服務上面率先實現了精準化匹配,云享平臺,它有智能化的能力,能夠開放出來給生態伙伴,使得我們彼此之間智能化連接在一起。這里面還有人才,沒有人才是做起來的。所有說起來就是服務是海量的。
我們如何做到管理的,就是智能化,剛才大家看到是我們業務上表現出來的東西,如何驅動伙伴,如何構建體系,如何管理合作伙伴,其實我們一直在做一個沉淀,將我們的客戶、伙伴、服務能力都標簽化。
過去兩年,我們只有三四個標簽,一家伙伴在我們這里,我們知道它在什么區域,服務什么行業,今天一家伙伴已經具有上百個標簽,這樣對伙伴服務推送更精準,我們服務分類越來越明細,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產品分類和標簽,這意味著伙伴能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今天我們實現的就是伙伴業務數據化的過程,也許它可以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這是互聯網平臺型演變必然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未來演變出什么,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越來越多的沉淀,將來會有新東西沉淀出來。這個東西不是我們在做,已經開放給了核心伙伴,剛才的小品說的很好,老板都想知道投入多少成本,產生什么的效益。我今天在阿里生態當中現在是什么樣的狀態,我的技術能力是如何,商機能力獲取能力如何。這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顯示,通過這樣的能力,他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應該補充什么,我在哪些地方應該是需要發力的,這個背后是阿里的技術。這是我們構建生態過程中需要做的。
今天在阿里云生態過,我們構建了這樣一個網,上面是天網,下面是地網,天網是智能云平臺,下面地網是驅動平臺,底層的支撐是阿里所有云計算、大數據,在這樣一個閉環體系之下,能夠為生態伙伴提供各種各樣的能力,這些能力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球。過去兩三年,我們一直沉淀這樣的能力和打法。今天云生態、數據智能的生態不僅僅是簡單的合作關系,而是怎么樣真正做到生態與能力的結合。
最后,我特別喜歡王總一直講的一句話,云時代成功的企業要么是新生代的企業,要么是數字化重生的企業。這條路上其實并沒有那么順暢,我用很短的時間把這幾年我們做的整個生態路徑做了一個演練,過程中做很多的探索,很多模式的探索,也會踩無數的坑,但這個過程中我們沉淀了一些能力和平臺,這些平臺開放出來,可以幫助小微企業更快的成長,我們如果相信未來在哪里,所有人就能看見,最主要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相信自己所處的平臺所帶給你的能力,大家一定會成功。祝在座各位的企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