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概念爆火背后的“忽悠經”:“貨真價實”者可能寥寥無幾金融
內容領域就像一座金字塔,頭部內容只占5%,前20%的叫優質內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內容,只有少數頭部內容能拿到最高的價值。
“如果他們是MCN,我早就是MCN了。”
看到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內容創作團隊開始“轉型”MCN(多網絡渠道內容輸送)炒概念,小凡不屑地開始吐槽。他的團隊在短視頻行業還沒有爆發之前就從事內容創作,專注于PGC(專業內容生產)。但顯然,在標榜成為MCN機構的這一輪風潮里,小凡和他的團隊“落后”了。
今年短視頻行業迅速崛起,但是除了幾個頭部平臺看起來風生水起以外,行業內的眾多創業機構仍處在摸索階段。能夠看到資本對短視頻行業帶來的變化,就是刺激了一大批內容創作者,讓更多的UGC(用戶生產內容)轉變為PGC。
由此,更加專業的MCN機構成了一些內容創作者宣揚的“新風口”。很多所謂的MCN機構開始簽網紅、微博大V和KOL,做營銷、做廣告,把凡是沾上紅人IP和專業制作內容的團隊都稱為MCN機構。
“以前流行作坊的時候,大家都說自己是作坊,不管是搞短視頻還是直播的。等到PGC這個詞出現,大家就都說自己是PGC。然而,現在MCN火了,很多人張口閉口就說自己是MCN,其實很多本質上還是以前的作坊。” 小凡對記者表示。
畢竟,papi醬、羅振宇屈指可數,各垂直領域的KOL也就那么幾位,不可能被目前打著MCN旗號的上百家機構都簽了“獨家”協議。都說自己有獨家KOL、獨家網紅藝人、專業策劃團隊……這事兒聽著就懸。
有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目前由短視頻或直播帶動起來的很多內容創作團隊中,真正算得上MCN機構的少之又少,多數仍是披著MCN外衣的PGC團隊。至于MCN風口,也許只是這些機構的一廂情愿。
短視頻火爆帶動的新行業
短視頻取代直播成為2017年的新風口,隨之而來的是陸續有創業團隊進入短視頻行業。但他們只看到了短視頻行業表面的風光,卻沒發覺這里也已變成BAT的戰場,他們在資本是占不到任何優勢,也只有在內容上多下功夫。
我們也能看到,papi醬、張大奕等網紅的確以有趣的、有用的視頻內容,在很短的時間內收獲數百萬粉絲和頗豐的收益。而他們個人甚至也成為知名IP,并吸引更多用戶流量和資本關注。
但這些知名IP和優質內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團隊的精心策劃、制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頭部或腰部以上。這些內容創作者證明了PGC模式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今日頭條、知乎、微博等平臺都越來越重視優質內容生產者的原因。
不過,這種專業制作的內容被驗證是吸引流量的利器之后,促使很多UGC轉向PGC,其中不乏濫竽充數的“東郭先生”。但隨著短視頻的發展,幾乎所有平臺都在追求更專業,這也使得很多PGC開始兜售MCN的概念。
MCN機構這一概念也是舶來品,始于YouTube,是Multi-Channel Network的縮寫。是將眾多PGC聯合起來,利用自身資源保證PGC持續輸出內容,并獲得穩定的商業變現。
這其中,最廣泛傳頌的經典案例就是迪士尼在2014年以5億美元收購的Maker Studios,它曾是Youtube最大的視頻提供者之一,視頻月點擊量高達55億次。Maker Studios為迪士尼在Youtube的視頻市場里開辟了新天地,創造了不可忽視的用戶規模和影響力。
在國內的環境下,模仿并成熟的MCN機構也是一種幫助視頻內容生產者變現的組織或平臺,他們通過為內容創作者培育粉絲、商務運營、宣傳營銷、吸引贊助等服務獲取收益。
骨子里,國內的MCN機構更像是“網紅經紀公司”,而他們標榜的就是如今已經簽下了哪些網紅或垂直行業的KOL。
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去年你去參加所有投融資的路演,會經常聽到內容創業團隊們自稱“我們是一家PGC團隊”;而在2017年,PGC這個詞已經消失不見,滿場全都是“我們是一家MCN機構”。
各種各樣的MCN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已經有深受資本青睞的平臺。日前, “何仙姑夫”宣布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深創投領投,百度視頻參投),并推出了MCN服務品牌“貝殼視頻”;在此之前,Master達人也完成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由凱磐資本領投)。
“貨真價實”者可能寥寥無幾
不可否認,短視頻行業的爆發,以及今日頭條、一下科技等短視頻平臺的投入,帶動了內容創作。很多創業者看到一條、邏輯思維和萬合天宜的成功,開始嘗試轉型。甚至在MCN概念在國內仍然含混不清的時候,就被很多人看做是短視頻之后的新風口。
但正像米未傳媒CEO馬東曾提出的一個觀點:“內容領域就像一座金字塔,頭部內容只占5%,前20%的叫優質內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內容,只有少數頭部內容能拿到最高的價值。”
也就是說,在內容創業領域,只有做到頭部或腰部以上才能有錢賺,其他人成為陪跑的可能性很大。也正是看到了這一問題,越來越多具有內容制作經驗和策劃能力的團隊出現,開始向平臺化運營,尋找并簽約各方KOL、網紅和達人,并力圖將自己打造成MCN一員。
但在小凡看來,Maker Studios才是真正的MCN,國內很多號稱MCN的平臺本質上還是PGC。“很多PGC做著做著發現內容創作有瓶頸,而且很難打破,剛好看到MCN這個高大上的名詞,便抓住了這根稻草。”
“MCN的基礎是內容+IP+資本,然而現在很多都只有內容和資本,有的只有內容,優質IP十分稀缺。”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有些團隊甚至隨便抓一個人出來就說是網紅IP,但充其量也就是他所在垂直領域里的小人物而已。
該人士透露一個了例子,前不久成都有一家做直播的平臺,也在到處喊自己是MCN,自稱有當紅IP,但很快就被人扒出那個IP其實是當地某模特隊里面比較漂亮的一位女模特。
這種自制IP的行為,不禁讓人發笑,但也讓人吃驚。為了將自己“打造”成MCN機構,很多PGC團隊也是絞盡腦汁,為造風口硬上。
而在從事短視頻行業近兩年的小凡看來,他自己的團隊也稱不上MCN,目前真正的MCN或許只有papi醬的Papitube那種旗下都是垂直領域KOL的團隊,更多的機構大多數都是在炒概念。
MCN概念爆火背后的“忽悠經”
PGC在過去兩年一直很火,大量資本涌入進一步刺激PGC創作團隊。比如優酷發布了PGC扶持計劃、愛奇藝投入5億元發力PGC、搜狐2億元扶持PGC出品人。甚至連當時的樂視視頻,也在極力推動PGC。
這種內容創作的專業化趨勢也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促進了內容更加精細化、規模化。因此,具有精良制作經驗的PGC團隊逐漸成為視頻、直播或短視頻平臺追捧的對象。
但好景不長,PGC在流量和變現轉化的問題上遭遇了天花板,就連視頻點擊量平均數百萬、估值數億的papi醬也沒能幸免。盡管papi醬曾拿到羅輯思維羅振宇和真格基金的投資,但變現和收益成了難題,僅在幾個月后,羅振宇就退出了papi醬的投資項目。因此Papitube成了papi醬轉型的一個新契機。
新片場內容營銷總經理馬新曾表示:“單獨的內容不太好存活,單獨的PGC或UGC如果不尋找優質的機構來掛靠,它很難成長為頭部。”在他看來,MCN是必然的趨勢。
但這種趨勢背后,卻出現了上述那些愣稱MCN的PGC團隊。究其原因,是MCN機構面臨的流量和變現問題要比PGC容易解決,還因為MCN目前更受資本青睞。
據小凡透露,基本上現在的MCN都是來自之前的PGC,甚至有些機構為了蹭MCN的熱度只用一份商業計劃書就來忽悠資本,號稱自己簽約了多少藝人、網紅,手里有很多IP,但其實可能一堆網紅的人氣加起來還比不上一個過氣的明星,而且這些網紅的作用并不是拿來吸引流量和營銷變現,而是這些機構用來“賣”給投資人的。
不僅如此,如果不是有前景的專業機構,就算培養出一些小有名氣的IP作用也不大。“大機構、大平臺有足夠的實力來爭搶IP,而許多小機構即便能夠培養出來IP,也很可能是在幫大機構做嫁衣,想通過自己培養IP來成為大型MCN機構很難。”一位內容創作行業創業者這樣說道。
小凡作為親身參與者,看到了行業內的一些亂象,但他并不否認MCN的價值,也認為這是未來內容創業的一種趨勢。他強調,國內發展MCN有上下兩種路徑:一是向上,培養IP做好內容往向劇網影突破,賺取票房和背后的其他金融收益;二是向下,培養KOL做電商轉化、產品轉化。
“不過,一旦MCN不靈光了,很多機構還可以繼續炒作MPN(Multi-Platform Network)。”一位專注短視頻創業領域的投資者告訴懂懂筆記,MPN的商業模式相對于MCN的模式更為多元化, 可以涉及到電商、IP、網紅經濟等等,資本市場也更喜歡,
但懂懂筆記認為,這一上一下的變現模式,必須滿足過硬的IP這一必要條件。不然,簽再多的“模特網紅”也無法吸引流量實現變現,更無法得到資本加持,那樣就算MCN這個概念再熱,也是無用。
來源|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