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殼!!殼!!!金融
2013年底新三板擴容到全國,王蒙感覺到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新三板,次年,他便搭上了新三板這趟快車。做新三板企業服務,掛牌、融資,各地調研新三板企業、融資路演,忙得不可開交。
王蒙面前的客戶胡總,掐滅了手上的香煙,打開會議室里的投影儀,播放了一段廣告公司為其精心制作的公司宣傳片。
胡總翹起二郎腿說:“王兄,你看看我們這個產業,是不是非常具有潛力?未來一定達千億規模,我現在準備批量買些新三板殼回來運作”。
王蒙眼晴一亮,土豪!嘴上忙回應:“很棒的計劃!不過要買一個殼,各項費用加起來成本不少,除了凈殼費,還有收購方財顧、律師、會計費等等……”
胡總不耐煩地用手打斷:“錢不是問題!”突然間王蒙覺得自己是瞎操心,“好吧,那你們現在的產業規模真實數據如何,實現了多少?”
胡總慢悠悠地吹了吹茶:“現在一切還在開發中。不過根據我的推測,我認為不出三年我的計劃就實現”。王蒙的心咯噔一下,忐忑地追問:“那買殼的資金來源是?”
“目前就是請你來幫我研究下,下一步該怎么融到資來買殼?”王蒙啞聲苦笑,胡總絲毫未覺察,仍沉浸在千億大餅里,一時間不能自拔:“你要知道我們是很有爆發力……”
“胡總!”王蒙打斷了他,“咱沒時間運作了,這么短時間,必須先解決先有雞才能生蛋的問題。你準備用什么主體融資?”
“我計劃準備先買個殼,隨后在市場上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此時王蒙心里翻騰著無數只千里馬,“但殼方不見現金不賣殼。”
“可以用我們集團的股份先交換,不行再賣點現有資產”……
進入新三板“殼”市場近兩年的時間里,這是王蒙最煩也最常遇見的客戶。
又到年尾,王蒙們又忙了起來。
/01 /
1000萬是不急,800萬是急,700萬是特急
這段時間,之前對王蒙們愛答不理的“殼”公司,不少主動找上門來,著急出售,降價也行。總之就一個要求,趕緊出手。
“著急甩鍋唄”,不用問都知道,2018年要來了,意味著年報、督導費、審計費、股轉年費統統該交了……
是不是真急就要看價格了,1000萬是不急,800萬是急,700萬是特急!
雙方從未蒙面,想簡單接觸幾次就領證過日子?尤其這時候,往往是賣家越急,買家越不急。
買方真心想買,賣方鐵心要賣,什么都好談。
中國人不習慣直來直去,喜歡藏著掖著,大家都有隱性訴求,“交易要先報價格,但都不愿意說心里的那個價格”,王蒙要在溝通中將他們拉向一個可成交的平衡點。
這個溝通就是你來我往的無聲“廝殺”,利益博弈越激烈,說明交易朝著成功方向前行。要是交易進展十分迅速且順利,王蒙就會格外小心了,“要么后續有更大挫折,要么是遇到了騙局”。
利益面前,紛爭不止。交易順意味著不順,不順才意味著順。
他曾接連丟了兩單,都是因為其中一方甚至雙方都太強勢,不尊重、考慮對方感受。談判踉踉嗆嗆,好不容易熬到簽約前夕,一方經過深思熟慮,又決定放棄……
但簽了協議也不能掉以輕心。賣方的心情很復雜,通常不是興奮而是若有所失,特別像嫁女兒的心情。王蒙會多陪著聽賣方各種絮叨,他也會建議買方不能降溫過快,這才利于后續整合的順利開展。
“見識了朋友毀于利益,利益又重建朋友,毎一個案子,都漲一分知識”,兩年的經驗,讓他更理解人性,對殼的把控能力也更強。
他會盡力把價格壓低,“既然肯定要賣,那價格不妨低一點兒?”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王蒙和殼方不僅是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而是站在“朋友”的立場上,幫他解決問題。有時搞定一單殼交易,王蒙會收到賣方的感激,終于解脫了。
干這一行越久,他就會越感慨,那些企業掛牌后沒融到過一分錢,沒成交過一筆,沒質押過一股,沒一分錢利潤,現在還不肯賣,等啥呢?
/02/
瑕疵殼里也能淘金
不久前,王蒙接手一個瑕疵殼,前兩年其實已經賣過一次。
在那次交易中,雙方在買殼的過程中發生了經濟糾紛。殼方在剝離資產的時候,借用了收購方的過橋資金,產生10萬元的利息。但殼方付不起,收購方就把他告了,法院凍結了股權。
交易黃了,股權還被凍結了,但殼方還是想賣殼,不然錢更套不出來。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瑕疵,殼的價格不會很高,王蒙還必須設計一個方案,和原來的收購方綁在一起商量,看可不可以先由新的收購方支付這10萬元,把法院的凍結解除;同時還要考慮新的收購方的利益,和律師溝通法律條款的設計。
王蒙常會遇到一些有瑕疵的殼子,因遭買家嫌棄,甚至無人問津。如果經過一番處理,這些瑕疵會變得沒那么可怕,瑕疵殼里也是能淘金的。
但收購方得知道風險點,因為這是一個零和游戲,五六百萬砸下去,如果中途有變數,那這個殼就白買了。
“我比較喜歡操作有瑕疵的殼”,這樣的殼比較好掌握。
更重要的是,王蒙喜歡把控整件事情的布局,因為經驗告訴他,凡是能高效撮合的,一定是要把多方都把控在手里,不然每人一個意見,眾口難調,怎么成交?
他見過太多活生生把好殼做成爛殼的例子。
去年,王蒙差一點點收了某能控股,后來被其他買家搶先一步買走。
略有惋惜,他沒時間捶胸頓足,還有那么多殼等著去解救。
過了半年,那個殼被做成了豆腐渣工程,收購方征信、信披違規,資金占用,董事長失聯……
今年上半年,某華文化報價太高,王蒙沒來得及砍價,別人就高價買走了。
上個月,收購人涉嫌傳銷被抓走了,這個殼算廢了。
“可惜了”。
所以在交易前,一定要確認這個殼有無硬傷,會不會被追債、第三方訴求、法律糾紛,這些是最重要的。
然后去設計方案;談判;出具收購報告書;資產重組推進;督導;股權交易指導;信披規范;為收購方尋找待裝入的資產標的;協助遷址時與當地政府、稅務關系協調;為收購方尋找新董秘、證代;為收購方更換及選擇主辦券商、做市商、投資者以及金融中介如律師、會計師;新企業壯大后為企業尋找并購方(上市公司)。
甚至于協調實控人夫妻間、股東間、買賣雙方間的股權紛爭,充當出氣筒,接受各種負能量的轟炸,協助擺平小股東。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不該管的,“這是一個很有挑戰的過程,我覺得很happy!”
/03/
殼的生意“做不完”
一開始從積極向外拓展客戶,現在漸漸轉變成公司同事、同行主動推薦客戶,王蒙說這個微變的過程有點意思。投行多年工作的積累,特別是在新三板這幾年建立起來的人脈幫了他很大的忙。
前幾年王蒙做上市公司的融資業務,每天來往的都是過億身家的人,但競爭愈發激烈,業務維艱。
2013年底新三板擴容到全國,王蒙感覺到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新三板,次年,他便搭上了新三板這趟快車。做新三板企業服務,掛牌、融資,各地調研新三板企業、融資路演,忙得不可開交。
“一大早,一幫人,戴著紅圍巾向股轉出發”。
王蒙時常在朋友圈向大家“匯報”自己的工作。偶有之前的資金方發微信問他“有沒有合適的新三板公司,我們想收”,他會反問人家,有沒有興趣投資?這家公司還不錯。
忙碌之余,他卻發現利潤沒那么容易體現。說白了,新三板的這些公司哪有那么多錢支付給你?
“我們的資金方想買殼上新三板,有沒有好的推薦?”2015年底王蒙又收到了這樣的詢問。
他突然意識到這會不會是一個機會?
王蒙用極短的時間梳理自己手頭的企業、券商和買方資源,“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瞬間get到一個點,覺得這個有市場!”
為尋殼的買方推薦了一家公司,磕磕絆絆幾個月完成第一單后,王蒙就全身心轉到了新三板“殼”市場,專門負責承攬、撮合業務,承做團隊是他背后的大平臺。
那時,有人問王蒙,新三板的殼資源已經被炒上了天,真得還有機會嗎?他有自己的考量——現在都是虛火,15年底新三板有5000多家公司,16年可能過萬家,這其中會有大量殼資源。
現在,有人再次問他,新三板成了這個鬼樣子,哪還有機會?
“殼生意是做不完的,白馬和黑馬畢竟是少的”王蒙說,他這樣給新三板分層。
第一層白馬:喜沖沖,沖上IPO,興奮加不敢相信,來不及改口仍一口一個終于“掛牌”了;
第二層黑馬:在緊張的排隊中,狂保業績同時還要防各類小人,天天盯著研究各種被否,哪家被槍斃,自己的小心臟也隨之忽上忽下;
第三層冷門馬:并購生力軍,業績穩步發展一路上揚,但離IPO尚遙遠,傍大款又怕吃眼前虧,老板毎天重復著同一道選擇題:到底堅持上還是傍?到底上還是不上?上不上?不上,上;
第四層尷尬馬:時不時有個羞羞的盈利,到明年又帥帥的虧損,維護掛牌企業的運營費用壓力加大,老板又做選擇題:到底下還是不下?下還是不下,下?不!下?不下,下!
第五層殼馬:融不了資,業績上不去,保不虧就是成功。能活著真好!聰明的賣個殼還不枉來新三板一遭。
“不急,讓子彈飛一會兒”。
來源|微信公眾號:讀懂新三板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