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信用的勁敵來了,騰訊信用分靠啥逆襲?金融
騰訊信用悄然上線了。過去的幾個月,它分別有兩次出場機會,但很顯然新聞頭條并不屬于它。

騰訊信用悄然上線了。過去的幾個月,它分別有兩次出場機會,但很顯然新聞頭條并不屬于它。
第一次是「 8.8 無現金日」,醞釀已久的「騰訊信用分」終于對部分手機 QQ 用戶開放公測。
第二次是 11 月 16 日,「騰訊乘車碼」小程序在廣州地鐵全面開通,騰訊信用宣布接通免押金騎摩拜等功能。這是騰訊信用正式在微信端發布,也是首次大規模正式亮相。
低調謹慎是騰訊信用落地的方式,畢竟相比較芝麻信用,騰訊要晚來太多。但這還不是最困難的處境,事實上,就在騰訊信用對廣州開放區域性全量公測后不久, 11 月 22 日,芝麻信用便宣布將投入 10 億元消滅押金,致力于推動信用城市,要將征信推入第二階段的戰場。

從支付到小程序,信用大戰會是微信和支付寶的終極一戰嗎?
盡管目前來看,騰訊信用和芝麻信用還不是等量齊觀的對手,但微信對支付寶功能化場景的全面接入是必然趨勢。而且從 2015 年便拿到央行首批征信個人牌照試點名額,騰訊信用近兩年的秘而不發終于在近期釋放,應該說明,已經為此做了充足準備。
「騰訊信用分」為何遲到?
同樣作為 8 大首批試點單位之一,為什么芝麻信用發展如此迅猛,而騰訊信用卻步履遲緩。螞蟻金服在 2015 年 1 月便推出了芝麻信用,幾年下來,已經涵蓋了住宿、出行、消費、貸款等多個領域。
但幾年間,騰訊卻只推出了征信報告,僅僅給出信用「較好」、「較差」等評價,以及當前排名超過多少用戶等粗略的指數,并沒有實際涉及信用分。這其中,騰訊信用經歷了什么?

一個廣被引用的傳言是說,騰訊征信負責人曾向馬化騰匯報產品,馬化騰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將產品叫停。
事情本身的可信度有多高,不得而知。但它至少反映了騰訊在初期接觸互聯網征信時所遇到的矛盾抉擇。
因為在當時的處境下,騰訊信用的最大優勢在于通訊數據。但通訊數據需要用戶授權才能使用,社交平臺到底能不能因此采集個人信息,仍然存在風險與爭議。
此外,彼時的騰訊無論是 QQ 還是微信,授信場景和個人信息的深度是遠遠不夠的。在征信體系方面,阿里的征信數據主要建立在龐大的電商交易數據上,又有余額寶等理財產品的加持,可以說水到渠成。而微信當時既沒有微粒貸、微保,也沒有迎來小程序,甚至微信支付也還不夠成熟; QQ 則還是純粹的年輕社交工具。因此,開放騰訊信用的條件并不完全具備。
小程序與騰訊信用
很大程度上來說,騰訊信用的開放,是與微信的商業化密切相關的。
因為從本質上而言,騰訊信用所面臨的首要問題還是征信數據。社交平臺下,用戶在什么場景的數據是被授權可允許被采集的?社交數據中,哪些數據是有征信價值的?這兩大問題,只有社交網絡突破自身場景邊界才能解決。
其實,只要對比微信和 QQ 開放騰訊信用公測的差異,就可以很明顯發現這一點。 QQ 之所以只有超級會員才具備查看騰訊信用分的資格,是因為,超級會員在 QQ 通過購買虛擬道具、 Q 幣等行為,產生了更多的交易數據;也因為享受特權,而開放給了平臺方更多個人信息;并在個性化裝扮等行為中,建立起更為全面立體的用戶畫像。

而同樣的征信方式卻并不適用于微信。微信的征信數據不在于虛擬產品交易,而是真實商品的購買、抵押以及延伸行為。對這些數據的獲得,騰訊之所以逐漸顯露底氣,不僅在于微信中接入了理財、保險和信貸產品,更得益于小程序的漸成氣候。
我們知道,消費和信貸是征信的兩大核心。騰訊此前一直缺乏自有消費平臺,盡管 QQ 和微信都接入了京東,但還遠遠不夠。小程序的出現,則是一個無所不包的生態,不僅帶來了大批電商、共享租賃等企業,也形成了對出行、酒店、旅行、餐飲等線下場景的觸達。同時,還因為購物和租賃,產生了后續的分期、信貸和保險的需求。

在此之外,小程序在微信中的繁榮,還幫助微信降低了采集用戶信息的合理性風險。畢竟在線商業行為中,多數用戶信息是主動出讓的,獲取用戶信息的效率和價值都要更高。
因此,某種意義上,社交數據的征信價值是被低估的。特別是在擁有小程序的微信生態之下,社交數據的價值更多受制于開放權限,而非價值本身。
騰訊在評估信用分時,分別從「履約、安全、財富、消費、社交」五大維度展開,其中,社交被擺在重要位置。但根據易觀此前發布的《中國個人征信市場專題研究報告》,央行個人征信中心數據構成中,社保、通訊等非金融數據只占 17% ;芝麻信用雖然將「人脈關系」數據作為評價標準,卻只占 5% 。其中,前者更多考察了一種純粹的社交通訊條件;至于后者,支付寶的人脈關系比重之低,也與其所能獲得的社交數據的能力有關,調低這方面的權重也屬合理。

因此,對騰訊信用來說,發展更多的連接場景并不困難,最大的挑戰是數據積累。用戶數據的真實有效是需要被驗證的,只有數據周期越多、越完整,風控模型才會越完善,風險概率才會越小。這是作為后發者的騰訊信用短期很難補足的時間成本。
下一場戰爭已經打響
目前來看,互聯網征信主要適用 3 大領域:共享租賃、金融和電商。主要用途有 3 種:免押金、貸款和分期免息。
而第三方征信機構所做的,其實是一個居中權衡的工作。一面是對用戶風險的精準把控,一面是對接入的企業和商戶做風險規避,以及利益保護。

比如,在信用免押方面,小藍等共享單車倒閉導致押金無法取出的事件固然是輿論焦點;但同時,對共享產品的使用,如無法確保用戶信用,也會引發破壞和無處追責等問題。當然,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分析,押金本身是一個破壞體驗的中間介質,無論是騰訊信用分還是芝麻分,都旨在創造一種信用條件下極致、快速的互聯網體驗,在絕對可信的環境下,是可以讓物品所有權轉讓、使用權過渡先行的,支付行為可以后續完成。
同時,信用免押也正好符合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理念,在 90% 的共享單車都已經宣布接入小程序之后,「騰訊信用分」可以為用戶帶來更易于接受的使用體驗。
不過,就像前面所說,征信必須要兼顧個體和企業雙方的利益。盡管用戶側會完全歡迎信用免押的推行方式;盡管繳納押金這件事,共享企業也知道并不可長久。但是,平臺方必須為企業找到一種更好的利益協調方式,以規避財產風險,彌補押金入賬空缺。在這方面,善于讀懂商家需求的芝麻信用已經開始行動。
11 月 22 日,芝麻信用所宣布推出的 10 億元信用免押,主要用于引入保險、運營鼓勵等機制,以免除商家的擔憂。當騰訊信用仍處于初期探索的階段,芝麻信用的高補貼政策無疑將征信帶入到了下一個戰場。從近兩年,支付寶狙擊微信支付,再到芝麻信用的舉措,可以看出,支付寶在用戶使用慣性偏弱勢的情況下,通過商家運營與補償,切中了 B 端痛點,這樣無疑會帶來商家推薦意愿與資源的傾斜。

而針對互聯網征信的另一大用途,網絡貸款,支付寶則顯示出自己強勢的另一面。支付寶為了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規定其生活號上展示推薦的貸款產品綜合費率不超過年利率 24 %;與此同時,受到「中國計劃清理整頓 157 家已有網絡小貸牌照的機構,只保留大型國企和大互聯網主體兩類持牌機構」的消息影響,趣店、簡普科技、信而富、宜人貸等網貸股紛紛陷入大跌。近日,支付寶更是下發公告,針對違規的生活號進行處罰,共計下架了現金卡等 77 款貸款產品。
以第三方征信為準繩,兼顧用戶和企業的利益與風險,平臺方事實上成為了執法裁判,如何吹好執法哨?對于支付寶來說已經駕輕就熟,對于微信則需要再學習。
當然,無論是騰訊信用還是芝麻信用,最大的想象空間,還是在于消費場景下的分期和借貸。「芝麻信用」早已經接入了天貓和淘寶,「騰訊信用」也可以與微信中的電商小程序結合。隨著第三方支付和小程序的普及,信用分還可覆蓋線下的消費場景,比如「騰訊乘車碼」的先乘后付等。

金融領域是騰訊和阿里的必爭之地。盡管騰訊信用一直不愿意被暴露在高光之下,但事實上,「騰訊信用分」是騰訊多個業務間非常好的潤滑劑和連接器,它的意義不只是微信和支付寶的一場戰爭,而有可能是微信和支付寶的最后一場戰爭。這次,騰訊信用還會后發先至嗎?
來源:ZAKER 作者:愛范兒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